从长安画派的产生看“黄土画派”
石鲁的经典作品《转战陕北》
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适应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科学体系?如何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观念的转变?如何将原始文化转化为现代文化?如何将民族文化上升到一个历史的高度?这是每个艺术研究者关注的大事。如果文化艺术研究者都能够真正来关心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中国文化艺术事业肯定会大发展。
自立的“黄土画派”,大概是因为先生画了不少黄土高原题材的画吧?如果先生真是这样认为的,那当然是不妥的。如果先生不是这样认为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长安画派”是中国绘画史上出现的一种新的流派,是西北地域绘画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中的一种个性表现,是中国绘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批群贤的结晶,主要代表人物为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等。
赵望云把艺术生命无私地赋予了黄土地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伟大的人民,他感悟大自然,感悟现实生活,感悟劳动人民的疾苦。在战乱年代,他奔波乡间地头、大漠塞北,一路写生,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疾苦的优秀作品。他的写生艺术感动了爱国将领冯玉祥为画配诗。祁连山的牧马人、西北汉子、大森林里伐木工、宝成铁路的建设者、山村小学、田间耕夫、革命战士等,都成了赵望云笔下创作的极好素材,被美术界誉为“人民画家”。
石鲁在中国革命的岁月用木刻之刀,刻下了许多激励人心的优秀作品,他的巨作《转战陕北》,生动地再现了革命领袖运筹帷幄、气吞山河的时代风采。石鲁能把绘画艺术表现得如此波澜壮阔,在中国绘画史上实属少见,自然在中国绘画史上就留下了光彩的一页,被人们称为“革命画家”。
何海霞从艺70年,
长安画派张扬着“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大旗,其丰富绘画艺术思想内涵极其深刻,他们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语言是经过长期的一个历史阶段才形成的,当时中国革命现状的大背景与中国绘画融合着一种激情,碰撞出了一种新的绘画语言,他们用这种绘画语言拯救国画艺术,这自然是长安画派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精神支柱。
“黄土画派”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其精神支柱又是什么呢?先生的“黄土画派”缺少了这两个最基本的条件。所以,“黄土画派”之说,不就成为无源之水的说法了吗?!
一个画派的形成,而且要被世人公认,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具备许多不可缺少的条件,不是自己申请或自封的。中国绘画已具有着几千年的光辉历史,形成画派,流传于世?被后人称道者却寥寥无几。
时代是画家们表现自我的最好大舞台,在舞台上表演什么?是由画家们自己决定。如何发挥?更是画家自身的事。在康乾生盛世,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时代背景下,画坛上出现了王鉴、王时敏、王石谷、王原祁。他们顺应当时的盛世,绘画表现非常注重笔墨功夫,然而缺少生活气息,只是遵循传统,重复古人,一味追求文人的那种逸风趣味,只是被后人称之为“四王”而已,他们的画风虽然也影响了几代画家,却没有被后人称为是什么画派。朱耷老僧是旧时代的叛逆者,绘画中直接反映自己的思想,能与现实生活融汇,他的花鸟画中,深藏着自己的绘画语言,绘画风格,几百年来一直被人们称赞,然而由于其孤家寡人,还是没形成流派。
赵望云、石鲁、何海霞为主的长安画派牢牢地抓住现实生活,表现张扬他们的绘画先锋思想。而“黄土画派”和长安画派相比,有什么新面孔呢?又有什么先锋性呢?
深入研究刘文西的作品,只能得出“图解”的结论,与后现代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更没有创造出比长安画派更新的绘画语言。
一个优秀的画家,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长安画派”的主将们从青少年时代就萌生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绘画,不但有着精湛的笔墨功夫,而且是将民族的安危社会的责任承担于身,没有金钱、名利的渗入,只看纯朴的感情、敏锐的思想、高度的责任感,其言其行,其画其书,无不渗透着“责任”二字。
赵望云的一幅画,挂在延安党中央的窑洞里,国民党据此将他打进了大牢,赵望云宁死不屈,满怀信心地迎来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石鲁是将绘画艺术直接投身于革命的大熔炉之中,强烈的民族感,时刻燃烧在他的心中,他成为一位革命画家是必然的。他的不朽之作《转战陕北》《东方欲晓》《南泥湾》等,没有一幅不深表着自己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何海霞几十年来,一直全身心地致力于中国画的变革,着重解决中国画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问题,建构新的图式规范和民族进步的灵魂。
赵望云、石鲁、何海霞他们在自己的绘画创作生涯中,始终将民族和社会责任感放在第一位,所以“长安画派”能被专家认可,被社会承认,被世人颂扬,其中原因就在于此。
赵望云、石鲁、何海霞他们的中国画,无疑是开创了中国绘画的一代新风。他们的作品是继承传统而不重复古人,是有机地将传统绘画融化于新的现实生活和自身的笔墨表现中,经过艺术升华,去达到自己所要表现的创作目的。
赵望云“拖泥带水”的画法,表现黄土地、表现祁连山、表现十字街头的人民大众;石鲁大胆地用朱砂、用浓墨、用极强的色彩冲击视角,他的作品,完全来源于生活之中,笔墨情趣,都是在深入生活中表现个性;何海霞在大西北近三十年的生活体验,他笔下华山之雄奇,八百里秦川之壮观,黄土高原之朴厚,无不化为他的山水之灵魂。
长安画派的先贤们,能够走进传统,又能走出传统;能够走进生活,又能“走出”生活,他们只是将传统立于学习,而不立于创作,即如石鲁,他的后期作品,更加显露出自己的思想和个性的张扬,呈现出“野”、“乱”、“黑”、“怪”的个性。
赵望云、石鲁、何海霞他们,突破传统,创出新径,注重生活,赞美生活,使当时的陕西画界,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如:郑乃光、康师尧、方济众、徐庶之、李梓盛等,他们都成为中国画坛上的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今天,长安画派的后辈们,如:王子武、王西京、李世南、陈忠志、罗国士、徐义生、崔振宽、陈国勇、苗重安、王有政、江文湛、高民生、赵振川、王金岭等,他们始终坚持先贤们提出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方针,同样在全国美术界成为一支不可多得的强进群体。
“黄土画派”相对一致的群体在哪里?艺术创作的思想是什么?方针又是什么呢?“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黄土画派”提出的创作思想和指导方针吗?“二为”和“双百”那是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提出来的,那是对全国文艺永远的指导方针,是所有艺术风格和流派都必须遵循的。怎么能算作“黄土画派”自己的呢?难道“黄土画派”的“二为和双百”比毛泽东还提出的早吗?笑话。“黄土画派”缺乏创作思想和指导方针,所以先生众多的作品,看来好像笔笔都很扎实,都很到位,但表现出来的结果呢?却成了缺乏灵感,面面俱到。
不论是绘画,还是写作,面面俱到,恰恰是面面不到的表现。“黄土画派”倡导者作品里的人物,似乎都曾相识,有搬家感、类同感、公式化。流派的负责人应当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系统的理论建树,明确的创作追求。可是“黄土画派”倡导者却偏偏缺少这些。
通过长安画派的产生看“黄土画派”,笔者认为,
作者资料:作家、评论家、著有长篇小说《古都》《古城悲歌》,发表评论及文艺作品300多万字。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