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纪隆:农家博物馆诞生记
陕西省有省博物馆,西安市有西安博物院,就连我们部队驻地长安区也有长安博物馆,甚至一些文化名人也有自己的博物馆,可我从没有听说过普通的农家有博物馆。今年春节回家,只念过小学五年级的父亲把我家后院的柴火房腾出一间来,搞了一个“农家博物馆”,着实让亲戚们和乡亲们刮目相看。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老家四爷在南京工作,几十年来在南京留下二十多位后辈儿孙。在南京工作的我姐很早就打来电话说,今年春节期间,南京7位亲戚准备回扶风法门镇附近的老家省亲。放下电话后,父亲着实紧张了一番,怎么让南京亲戚玩得高兴呢?除了杀那头用草和玉米饲养的草猪招待外,咱农村还有什么可让人家看的呢?
现在东西这么丰富,农村有的,人家城里也有。父亲绞尽脑汁想了几个晚上,也没有想出名堂。为了让南京客人看到一个清爽的家,腊月的一天早晨,父亲早早就来到柴火房,准备打扫柴火。在前院锻炼身体的母亲老远就对父亲道:“别让这些废物占地方,取个大锄,把那个传了两代的老式木犁和织布机砸烂当成柴火。”愣了半天的父亲突然手往大脑门上一拍——有了。父亲转过身高兴地对母亲说:“现在城里人都想看原生态的东西,咱家这些东西可是纯正的原生态古董。把咱家后院柴火房腾出一间来,搞个‘农家博物馆’,让城里亲戚见识见识咱老先人的农具,这不是挺好的。”
说到做到,父亲利用一个上午的时间腾出一间空房来,把以前和柴火堆在一起的老式木犁和织布机搬到里面去。我家院子里有一块打胡基的锤背石。听过世的爷爷讲,这个锤背石是我曾祖父专门请永寿县王石万沟里的老石匠做的。由于石料好,做得精巧好搬,我们村人打胡基,经常借用我们家的锤背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很少有人用胡基建房了,从此这个锤背石就放在我家老院子中间当石桌用。为了让农家博物馆有东西,自然,父亲把那块锤背石也搬进了农家博物馆里。
我们家还有一件古董——拴牛象石。我在城里呆了多年,看到过各式各样的拴马桩,从没有听说过拴牛石。马儿经常跑,不像牛一样是反刍动物,马儿即使拴住后也不卧着;而牛不一样,拴住要不了半个时辰,就卧下来反刍草料。所以过去大户人家,都有用来拴牛的石头。与别人家拴牛石不同的是我家的拴牛石造型是个小象,小象尾巴甩起,两个大耳朵一前一后。小象的鼻孔中间有个孔,用来穿牛绳。小象小尾巴扬得高高的,形态可爱。说起这拴牛象石,还有一段故事呢——农村分社十年之后,我家把牛卖了,这块拴牛象石被一户养牛的人家借去拴牛。这家不养牛后,这块拴牛象石放在他们家门口当门石。春节前,父亲忽然意识到拴牛象石的价值来,很快就把拴牛象石拉回来放在“农家博物馆”内。
有了这四个“镇馆之宝”后,只读过五年书的父亲还嫌不足。父亲认为,字有灵气,一个博物馆没有字就缺乏灵气。于是父亲买来毛笔和大红帖子,请来村里的老先生用他漂亮的小楷给这四样宝题写了说明文字,同时让老先生在柴火房门前题写了五个大字——“农家博物馆”。
这一切完毕之后,父亲在家静待南京客人光临。初二下午南京亲戚到了我家,寒暄完之后,父亲马上领亲戚到农家博物馆进行“参观”。看到家里保存着这些凝聚着老几辈人心血的农具古董时,几位南京亲戚惊呆了。南京四姑夫激动地说:“这东西你们还保留着,不简单。我在城里呆了六十多年,很想见见关中的老式农具,走南闯北几十年从没有见过。想不到今天在咱老家看到,此番不虚行啊!”
不知道消息谁传出去的,我们县某民俗风情园的同志得到我家办“农家博物馆”的消息,正月十五过后,一位工作人员来到我家,提出收购。尽管价格特别高,父亲就是不卖。听母亲讲,这人走后,父亲对母亲说:“现在大家日子越过越好,谁还稀罕他那几个钱呢?咱那些宝贝放在家里,家里也有灵气。下一步,我还要收拾农村一些老式农具,充实咱家的‘农家博物馆’,好让后辈儿孙开开眼界,受受教育。”
听了父亲的豪言,我不禁对泥腿子出身的父亲肃然起敬。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邢小利:乌镇立志书院
- 下一篇:杜爱民:身体的时间纬度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