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大头娃”面临失传
每到春节,在关中大地上总少不了舞狮子耍社火,套在玩者头上的“大头娃”分外引人注目。然而,近年来喜庆浓郁的佳节正渐渐被更多的现代元素替代,民间艺人越来越少,“大头娃”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大头娃”世家 手艺传承了近百年
长安区艺人白付付家是关中“大头娃”世家,自上世纪初,这个家几代人都从事着“大头娃”的制作。到目前,这种传统和手艺已传承了近百年。
这些造型各异、活灵活现的“大头娃”全部出自白付付和妻子之手。白付付说,“大头娃”是从木偶、皮影演变而来的,起初,玩者常在头上戴着牛头马面,以驱鬼辟邪,渐渐地,这些牛头马面就被可爱的娃娃脸替代。自汉唐时期,每到过年时,关中大地上都会玩起社火,这些“面具”也就成了道具,后来才形成了“大头娃”。
白付付说,“大头娃”全是手工活儿,自上世纪初,他们家就有着做“大头娃”的传统,每逢过年全家人就围在一起动手制作。后来父亲成了有名的民间艺人,常给当时的木偶剧团做“大头娃”,而且还将单一的“大头娃”延伸到走马、狮子和龙灯等造型,并制作过十二生肖和各种飞禽走兽。
纯手工活儿挑战“传人”
“父亲常带着哥哥做‘大头娃’,哥哥从西安美院毕业后一直没有放弃这种手艺。”白付付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哥哥曾将关中“大头娃”远销到日本。
父亲和哥哥相继去世后,没想到手艺高超的侄子也离开人世,传承“大头娃”自然就落到自己肩头。
据了解,制作“大头娃”,要经过制作模具、用纸和布糊成厚达10层的大头坯子,然后涂上胶和大白粉,待晾干后再着色。“光描画至少就得用十几种笔,每道工序全都要用手工制作。如果哪个环节基本功不过关,很可能会导致成品报废。”
白付付说,由于“大头娃”是个纯手工活,现在已没有村民再会做这活儿了。“除本身制作的难度较大外,现在很少有人能静下心去做这活儿了。就连自己的孩子,也从不愿意学习这种传统的工艺。”白付付妻子不无担忧地说,这样下去,他们真怕这个手艺没了传人。
已被列入区县级重点资源
5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说,“大头娃”很久以前就已出现在关中社火当中,白氏家族是“大头娃”世家,在当地很有名气。至今,在西安也仅有白家还传承着“大头娃”的制作。目前,长安区及市非遗保护中心都对此做过调查,并将“大头娃”这一面临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区县级重点资源。
王智说,“大头娃”制作工艺独特,对其历史、文化价值他们也在进一步挖掘当中。白付付已年过知命,而且后代也不掌握这门手艺,从目前情况看已具备了“申遗”条件。 (刘俊锋)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关中绣花鞋垫话不尽浓浓关爱情
- 下一篇:长安的麻鞋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