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辟奇观龙潭第一峰--圭峰山与高冠峪
从西安市城区向西南方向行进约
圭峰山峰峦连绵,其中最有名的为紫阁峰、黄阁峰和白阁峰。关于紫阁名称的来源,按史籍的说法是因为"旭日射之,灿然而紫,其形上耸若楼阁焉"。山峰西北面是断裂切割形成的约
圭峰山一带自古即为迁客骚人及名僧高道隐居筑室、旅游寻胜之地。盛唐诗人李白曾于此地游览,并与僧人建立了友谊。他有一首《君子有所思》,其中有以下几句: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色倪。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贾岛《寄白阁默公》:"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石室人心静,冰潭月景残。微云分片灭,古木落薪乾。后夜谁闻磬,西峰绝顶寒。"另一位盛唐诗人岑参曾在圭峰附近建有草堂,他写有《因假归白阁西草堂》诗,描述了此地的美景、自己的隐居生活以及深悔入仕的心情:"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胜概纷满目,衡门趋弥浓。幸有数亩田,得延二仲踪。早闻达士语,偶与心相通。误徇一微宫,还山愧尘容。钓竿不复把,野樵无人舂。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诗圣杜甫寓居夔州时,作有《秋兴八首》。杜甫怀念昔年往事,曾写下了"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漠陂"的诗句(其八)。晚唐时,诗人韩偃曾到过此地,写下《归紫阁下》诗:"一笈携归紫阁峰,马蹄因浸水溶溶。黄昏后见山因火,胧臆时间其郭钟。瘦竹道生僧坐石,野藤缠杀鹤翅松。钓矶自别秋经雨,长得葛苔更几重。"同时代另一位诗人李洞写有《鄂郊山舍题赵处士林亭》,也写到圭峰附近萧瑟不堪的状况,诗云: "圭峰秋后夜,乱叶落寒墟。四五百竿竹,二三千卷书。云深猿拾栗,雨霁蚁绿蔬。只隔门前水,如同万里余。"晚唐时节,政治腐败,兵荒马乱,连有名的终南胜景紫阁峰也显得萧索冷落。后来,北宋理学家张载门人薛昌期游览紫阁峰,心情闲适,眼之所至,但见:"阁下寒溪涨碧湍,阁上苍翠数峰环。危梯续蹬穿松外,细竹分泉落石前。好鸟啁啾争唤客,乱云开合巧藏山......"宋末元初方回《长安》诗云:"仙隐有峰存紫阁,僧居无寺问红楼。"据《指月录》记载,五代僧人智晖,得法白水法师,事之十年后,返回洛阳。后梁开平五年(911),忽然欲至圭峰山,于是长途跋涉走到此地,坐岩石间,好像曾经就寝之处。四顾而见磨衲、数珠、铜瓶、蓑笠等佛家用具,触之即坏。于是怪日:"此吾前身道具也。"遂即在该地建寺,刚刚割草之际,即有祥云从众峰间冉冉升起,于是名寺日重云寺,高峻挺拔的终南山,林密溪清,山秀沟幽,而集其林泉之致,山水之幽于一身的圭峰山,可谓集天下明山秀水于一体。附近著名的山谷有太平峪、高冠峪、祥峪、沣峪等,其中又以高冠峪最为出名。历代文人墨客、僧道居士,在此赋诗作文,寻幽探胜,留下了许多轶文趣事。
高冠峪(又名高冠谷)河是沣河的源头。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6《山水》载:"高冠峪水在鄂县东南三十里,阔三步,深一尺,其底并碎沙石。"其两侧有一高耸的秀峰,形似巨人,头戴高帽,故被称为高冠峪。内有石潭名高观潭,出峪口向东北而流。祥峪水自东注入。水出祥峪口,东流有红石堰,灌惊驾村、降汉洞、罗汉洞田地三顷,又向北注入高冠峪水。
高冠峪河水流经百余里下山,至高冠峪口水分为两路,一路直扑崖顶飞流倒悬,形成幅宽七八米、落差约
辽代诗人张通古在游历了高冠峪后,作有《游高冠谷诗》(残句)云:"人间无此景,树下悟前生。"圭峰山、高冠峪各具山水之胜,又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交相辉映,可谓人间双美。因此高冠峪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的迁客骚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岑参、白居易都曾在此留下了活动的足迹。特别是诗人岑参,与高冠峪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峪口附近建有草堂,曾在此处居住相当长的时间。天宝三年(742)岑参进士高第,解褐右内北府曹参军后,即写有《初授官题高冠草堂》。以后又作有《还高冠潭口留别舍第》、《高冠谷口招郑部》等诗。《高冠谷口招郑鄂》云: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燃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在诗人笔下,潭景如画,朋友之间的友谊更为感人。后来,清人杨损斋游历高冠峪,作有《高冠潭》、《高冠峪龙潭用
处于紧张生活节奏的现代都市人,炎炎夏日,如有闲暇,伫立山坡前感受高冠峪--瀑布直下,飞珠溅玉,吼声如雷,暑热顿消,确为人生之享受。(王作良撰写)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