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要给农家乐改名
“农家乐”把大题小做了
家住含光
这一现象,早被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发现。她说, 这不是“农家乐”的问题,而是由于目前人们习惯把城市人到农村旅游,就看成是到“农家乐”吃饭,好像除了吃饭没有别的。由于这一误区,导致乡村旅游长期以来处于粗放式发展,旅游产品在低层次上模仿和重复的较多,大多数乡村旅游点经营内容单一、项目雷同,缺少特色产品,仅仅停留在餐饮上,缺乏农事文化、民族、民俗的文化内涵。
张燕认为,城里人到乡村旅游,是旅游方面的一篇大文章,绝不是“农家乐”所能涵盖的,所以不能再把城市人到农村旅游叫上“农家乐”,而应叫做乡村游。
“上山下乡”图什么
游客对乡村文化是否感兴趣?
家住大差市的刘健喜好登山运动,常利用周末“上山下乡”。他告诉记者,现在许多“农家乐”规范化管理,这很好,但还是不成熟,都成了一个样子,没有当地特色,到谁家都是那8个或10个菜。另外,城里人到乡村,不光是要吃农村的饭,还想看看农村的民风民俗,体验农村的文化活动,这样才有味,不然游客吃完饭就得走。
小雁塔文管所所长孔正一为调查我市老民居经常穿梭于乡村间。他曾看到一群游客把投影仪带到农村,和当地农民一起观看。由此可见,城市人到乡村除了为健身、吸收新鲜空气外,起码有的游客还是希望有文化活动。他强调,他说这个的目的不是要把城市的东西搬到农村,而是应挖掘农村当地的文化。
张燕曾做了3 份调查问卷,其中一份为游客调查问卷。从收回的2100多份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 游客喜欢的旅游项目排在前4位的有:乡村自然景观、乡村饮食、乡村民风民俗、乡村建筑。
可见,游客除了喜欢乡村饮食外,还对民风民俗、乡村建筑等文化内容感兴趣。实际上,大量“农家乐”依托在著名风景名胜区附近或镶嵌在景区内,已说明游客的兴趣。
不说不知道
有人认为,云南等地少数民族多,可以搞民俗活动,而西安农村基本上都是汉族,风俗习惯都一样,搞不出特色来。西安乡村真的就没有可利用的特色文化吗?
“乡村地域性文化还是不少,如说书、古曲、当地传说,很多都可以挖掘出来。”孔正一说。
张燕通过7年的调查,认为西安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分布广,资源组合状况良好,各郊县特色突出。关中农村是北方传统农耕文化的产生地,是中国最古老、最系统的民俗文化发祥地,孕育了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富有特色的乡村劳作和生活方式、婚俗习惯、传统节日活动,像户县的农民画,阎良区的关山蹩鼓,蓝田县水陆庵古庙会,高陵县的猫儿鞋、刺绣剪纸,长安区的村会、腊小节、寺坡村添碟子、何家营鼓乐、王曲十三省庙会,灞桥的道情曲子、鱼细莲、跑台子、扁担戏,周至县的集贤古乐、牛斗虎、竹马、夹板舞、地游子等等。另外还有土法造纸、土法榨油、木偶戏、皮影剧等民间文化。仅张燕目前了解到的乡村旅游资源点200处,除西安城三区外,其他10个区县均有乡村旅游资源的附存。
不说不知道,让张燕一提醒,西安乡村特色文化资源还真不少。
可怕的“空城计”
游客有需求,乡村本身不缺文化旅游资源,为什么乡村游目前会局限在“农家乐”上?
网友“寂寞聊聊”告诉记者,现在许多农家乐实际上是由城市人租农民的房屋经营。长安区一名声较大的农家乐集中村,现在约一半的“农家乐”由城市人经营。城市人办“农家乐”前,所要考察的内容为这个地方的“农家乐”是否形成气候,近期会不会拆迁,相邻的“农家乐”在饮食上的特色,然后考虑自己主要经营什么风味菜肴,在庭院布置上如何符合一般人认为的“农家乐”式样,不考虑当地有什么风俗文化,也不会在这方面挖掘。
张燕通过调查认为,影响乡村游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是大家还没有意识到,乡村旅游的快速兴起, 在于其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吸引了旅游者返璞归真的追求,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因此导致乡村旅游的“农”家特色不仅不浓,而且正在消退。
其次,乡村旅游的开发者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旅游区规模越来越大, 贪大求洋,“城市化”现象日益加重。例如合阳县洽川、王顺山、草滩等地有的“农家乐”没有庭院,完全是克隆城市宾馆的格局,某些园区偏向游乐开发,人工景观越来越多, 背离了乡村旅游的初衷。
再次,缺乏市场调查和分析,缺乏统一规划和政策指导,乡村旅游项目多以自主开发为主,比较粗糙,缺乏文化教育内涵。有的县区政府通过引入外资企业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结果处于劣势的农户很快被挤出旅游行业,少数农民成为了“食租者”,不能做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有两种现象让张燕感觉阵痛。有的乡村旅游地玩起“空城计”,让古村落里的居民搬离传统民居,腾空古民居、古村落,专供游人观光;有些地方通过乡村旅游富裕起来以后却将花木庭院改为卡拉OK 厅,将传统老屋改为水泥砖瓦房。张燕告诉记者,村民及其生产、生活是乡村旅游地不可或缺的元素,没有村民生活的古村落死气沉沉,既没有乡土气息,也不利于古村落的保护。这样下去,最终会使乡村旅游走向终结。
无奈的“冬眠”
“我市乡村民俗文化类项目的开发明显不足,此类市场基本属于空白。”张燕告诉记者,由于乡村旅游项目主要以“农家乐”为主,对乡村旅游资源挖掘不够,乡村人文旅游资源被边缘化,从而使 乡村旅游项目吸引力不强,形不成市场影响力,缺少品牌,多数景点知名度低,极品资源少,效益不高,经营能力较弱,无法上规模。西安市的乡村旅游资源体系中,中高等级、高质量的比较欠缺,仅有12个资源点为优良级资源,占西安市乡村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6.0%,而无级别的旅游资源占资源总数的40.5%。
因此,乡村游出现这样两大矛盾,一是供需矛盾突出,西安市民节假日到郊县作短程旅游的需求不断高涨,但现有乡村旅游点数量相对较少,西安市周边已挂牌的农家乐截至现在有2000多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二是红火的冬季农村民俗文化活动和冬季过淡的乡村游。乡村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多在冬季农闲时间,而乡村游和一年的气温高低成正比。
记者了解到,一位姓李的老板,本来计划赶国庆节前在曲江金泘沱一带开家“农家乐”,因故拖到了国庆节后开业,只勉强开了两周,因到了淡季而无奈“冬眠”。
杜陵原一带的乡村游夏季十分红火,昨日记者去转了一圈,发现果然清冷得像严冬,少有游人活动,多数“农家乐”已经没有经营迹象,灯笼、彩旗褪色,落满灰尘,甚至残破。雁翔路上一土鸡经营者告诉记者,天热时,经常有农家乐让送鸡,天冷后 “农家乐”不要了,现在他们的客户主要是个人。
贵族旅游弯路走不得
张燕还注意到一个现象,现在许多地方搞乡村旅游喜欢开发休闲农庄,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休闲农庄提供的服务项目基本上差不多,多为餐饮、住宿、采摘、垂钓等,其中餐饮更是占了大头。有些农庄的设施非常简单,有的纯粹是挖个鱼塘、开个饭店,对外宣称就是休闲农庄。
休闲农庄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私企老板和一些单位的团体活动。休闲农庄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门口一长溜汽车,体现出休闲农庄的消费现状——有钱人的消费,少数人的消费。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农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即无车难上农庄,普通消费者想去也缺乏交通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农庄目前的消费水平还是偏高,工薪一族只能望而却步。
早在2002年,张燕就研究了国外乡村游情况。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欧洲,早期具有贵族化的特点,在走过了贵族化阶段后,现已成为体验乡村文化和乡村遗产的重要旅游方式。她因此认为,过度依赖老板消费和公款消费,对农庄的长远发展并不利,因为这部分人群毕竟有限,这样下去会使农庄的路越走越窄。
“农家乐”还可以叫下去
张燕对西安乡村游未来十分看好:如今短期节假日多,西安市如今建成了许多市区通往郊县的高等级公路,运行车次多,间隔时间短,交通极为方便,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众多优势。2007年我市常住人口达到830.54万人,其中城六区常住人口占54%。据2008 年统计,全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07元,较强的经济基础和庞大的都市人口群,使西安市乡村旅游具备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西安市又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科研基地,科技人员、专家学者、师生有着强烈的短程出游愿望和对田园风光的偏好。西安还有来自海内外的大量游客,这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庞大客源市场。
她认为 “农家乐”不是不可以叫,但要纠正过去的不准确认识,要把它当作乡村游的一个部分。因此,各地在开发建设乡村旅游项目时,应突出民族文化和地方浓郁特色的民俗风情,挖掘当地农耕文化、民间绝活、民间技艺等资源,突出“农”字特色,使游客真正体验到农家风情。有了这些大量的文化旅游项目,必然使游客百看不厌,这样可以缩小淡旺季差距。
张燕专为发展乡村游提出了4大招数:
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国传统民间节日和农业时令季节举办各种节日庆典或大型宣传咨询活动;
依托终南镇、秦渡镇、郭杜镇、引镇等古村名镇发掘开发赶集、庙会、社戏、传统作坊、商贸购物等与农村现实生活贴近的旅游项目;
开发以农业文化为主题的农业游乐园,在园内设置风车、石磨、手推车、脚踏水车、石臼、驴拉磨、织布木机、犁耙锄镐等农业生产工具,,通过图示、文字和现代声像设备解说古老的农业文化和农业历史;
让游客直接参与乡村礼仪、农民家务活动,提高乡村游的参与性,使游客在体验民风民俗的基础上获得心理愉悦。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熊猫葫芦”亮相长安农家院
- 下一篇:让休闲旅游业升级提速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