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圣地一兴教寺
兴教寺距西安市约
兴教寺建成后,千百年来几经沧桑。唐代时,樊川寺院密集,兴教寺与法幢、兴国、华严、牛头、观音、禅经、洪福寺并称"樊川八大寺",兴教寺位列八寺之首。宋朝对,兴教寺虽经战乱,但仍"殿宇法制,精密庄严"。明清时寺院历经荒乱,几度兴废。到清同治韧年,寺内殿堂均为战火所毁,惟三座灵塔幸存,绝妙地象征着玄奘法师不屈不挠之精神。
现在的寺院建筑是近代重建的。据樊耀亭著《长安兴教寺》载,民国九年(1920)前后,妙法住持兴教寺,打官司要回兴教寺地至民国十一年(1922)盖法堂木料基本备齐。此时妙阔来兴教寺住持,妙法离寺,妙阔住持修建起五楹法堂。法堂建起不久,妙法复回寺住持,妙阔离寺,在妙法住持下,建起法堂前东西十楹廊房。此事在康寄遥所写《陕西佛寺记略》中说得很清楚:"妙阔法师募修大殿五楹,寺僧自理修东西寮房十楹"。大殿即指今法堂,寮房指东西廊房,自理是妙法法号。民国二十年(1931)秋朱子桥修葺兴教寺,这次主要修复玄奘、窥基、圆测三塔及钟鼓二楼,共用银1800圆《重修长安樊川兴教寺碑记》《重修兴教塔寺记》均有记载。此后朱子桥、杨虎城还捐资外建山门添僧寮、塔亭各三楹等。
民国二十三年(1934)甲戍一月立石的《重修慈恩塔院记》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立石的《护国长安兴教寺建修大殿、经楼、山亭及为寺购地等捐资碑》今藏兴教寺,详细记载了兴教寺一次最大规模的修复,这次耗银127006圆,当时寺住持为妙阔,由程潜发起,蒋介石、程潜等几乎所有国民党要员都参于其中。国民党这次重修兴教寺主要出自当局的一种政治目的,即西安建为陪都之需要。这次主要修的有大雄宝殿、藏经楼、山亭等。今立于兴教寺大雄宝殿东侧的由程潜撰文的《重修护国兴教寺碑》亦记载了这件事。l949年后,政府曾多次拨款修寺院。l982年,在常明法师主持下,兴教寺又经修缮,形貌为之一新,成为国内外游人香客参观访问、进香朝拜的圣地。这也就基本形成了兴教寺现在之形制。
现在的寺院青瓦红墙,古木森森,傍原依川,气势庄严。寺院由正院、东跨院、西跨院组成。正院由正门、钟鼓楼、大殿、法堂和禅堂组成,寺院坐南朝北形成中轴线。砖石砌成的山门呈楼阁形式,山门门额上有金字正书"护国兴教寺",左右护壁上分别书有"法相"和"庄严"字样。楼脊两角雕有龙头、凤首,栩栩如生。山门开了三个门洞。门内东西两侧有四角攒顶。钟楼和鼓楼夹道相对。拾级而上则是重檐叠柱、雕梁画栋气势雄伟的大雄宝殿,殿门上悬有康有为题写的"兴教寺"匾额。殿内供奉着元代铸造的千佛绕毗卢铜像,高
正殿两侧为东西跨院,东跨院为藏经院,西跨院为慈恩塔院。东跨院内主要建筑为藏经楼,五楹两层,其内收藏着明清刻印的佛经和近代影印的经典达万卷之多,包括《藏经》、《续藏经》、《大藏经》等经书,还珍藏有多片秘不示人的巴利文《贝叶经》,还有缅甸赠送的白玉弥勒佛,造型优美,光洁细腻,由于形制大且为整玉雕成,实为稀世之珍宝。龛台前门,香港典居士赠送的幢、帐、幔,从屋顶垂吊下来,黄白相间,熠熠发光。
西跨院则为三灵塔所在地。三灵塔巍然耸立于院内古柏和竹林之间空地上,中间最高的一座是玄奘塔,左右两座是其高徒窥基、圆测灵塔。三灵塔呈品字形耸立。灵塔北面有一座构筑精巧的"慈恩殿",共三间,亦称塔亭,
玄奘灵塔高
玄奘的遗骨安葬在兴教寺,顶骨却分葬多处。唐时玄奘弟子窥基应尉迟敬德儿子宝林的请求,在玄奘迁葬兴教寺时,把顶骨送往尉迟宝林所在的户县紫阁寺供奉,后经多次转迎遂至失没。l943年春,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在南京中华多山丘上修筑神社时,意外地掘出装有玄奘顶骨的石函。据石函铭文称,这份顶骨是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僧人可政从户县紫阁寺迎归,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埋葬于金陵长干寺并建三藏塔,明清时曾迁葬三藏塔,后毁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太平军与清军间的战火。
现在玄奘法师七份顶骨分藏于七地,国内有五份,分别供奉在南京灵台寺、北京法塬寺、广州六榕寺、成都大慈寺和天津佛教协会。国外有两份,一份藏于日本琦玉县慈云寺;另一份l957年由我国政府赠给印度,在玄奘法师当年求学讲经的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的废墟上,重建了宏伟的庙宇和玄奘纪念堂,玄奘法师的这份顶骨就置于一精致的金塔之中。
玄奘(602~664),尊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是我国唐代杰出的学者,著名的旅行家和翻译家;姓陈,名棉,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附近)人。玄奘幼年家贫,自幼学佛。13岁时在洛阳净土寺出家,21岁受戒于成都空慧寺。唐贞观元年(627)来到长安,跟从名僧研究佛教经典。他天资聪明,很快誉满长安。当时佛教宗派纷杂,汉文佛经的译本拙劣晦涩。他在深究经典义理之时,发现许多隐蔽难明之处。为了探求佛经奥义,释疑解难,他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去探索研究,寻求真经。贞观三年,他从长安出发,西去印度取经,历时17年,备尝艰辛,于贞观十九年(645)携带经典返回。回国后,又以全部精力亲自组织人力译经。据史书记载,玄奘西行印度求法,带回大小乘梵文经律论共657部,回国20年间,翻译出75部、1335卷。玄奘依据游历见闻所著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中亚、印度、巴基斯坦的古代历史、地理的详细情况,今天仍是研究这些国家古代史的重要文献,受到中外学者的极大重视。据说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取经回国时,长安城迎接的人很多,太宗李世民还在朱雀大街亲自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玄奘归国后长期主持译经,积劳成疾,于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逝世
消息传到京城长安,朝野为之悲泣,唐高宗悲叹:"朕失国宝矣。"玄奘遗骨初葬于长安城东白鹿原上。白鹿原地势高亢,高宗每登上大明宫含元殿时便会触目伤情,时动悲思,遂于总章二年(669)下诏将玄奘遗骨移葬于少陵原今址。先建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后唐肃宗李亨(一说为睿宗李旦)在前往瞻礼时题寺额"兴教"二字。从此,寺院以兴教为名,历千余年而未改。因玄奘是佛教法相宗的创始人,故而兴教寺也被认为是法相宗的祖庭。
窥基灵塔建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窥基灵塔与玄奘灵塔形制略同,只不过较小而已。。其高约
圆测塔是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圆测遗骨迁葬到兴教寺时完全依照窥基灵塔建成的,故形制大小与之相同。圆测与窥基同为玄奘嫡传弟子。圆测(613--696)是唐时新罗(朝鲜)僧人,幼年出家,l5岁到中国学法。玄奘从印度归国后从学于玄奘,通梵语、藏语等6种语言,助玄奘译经。玄奘圆寂后,他受朝廷派遣,到洛阳大内(宫廷)助译。也曾住在西明寺,著述弘扬唯识宗教义。公元696年去世后,葬于河南洛阳龙门香山寺,后其弟子迁葬至终南山丰德寺东岭。宋时从丰德寺迁葬部分遗骨于玄奘塔侧。
现在兴教寺已成为中日民间友好往来的一个重要场所,特别是在佛教界更是如此。现在寺院东院藏经楼后尚存有一为纪念中日友好而由日本友人捐资修建的龟驮巨碑。碑周围有几十株日本友人栽植的樱花树。另外慈恩塔院内栽有珍稀树种水杉。1953年,周恩来总理曾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兴教寺瞻仰玄奘灵塔。l954年至l956年,先后有缅甸总理吴努及尼泊尔文化部长乾达来瞻仰玄奘灵塔。今天,兴教寺已成为促进我国与东亚各国特别是日本友好往来的一个重要桥梁。(林定忠 郭海文撰写)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常宁宫•休闲度假•好地方
- 下一篇:华严祖庭一华严寺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