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届国展”作品创作体会(郭达)
我热爱书法60年,特别是退休后这十年,学理论,临经典,拜名师,转观念,精研苦练,从业余变成了职业。有幸入展了“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不枉我“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兴奋之余,总结了几点体会。
古法是源
书法作品中,没有传统,就没有法源,也就不足观。法是古代经典的碑帖中获得,每临一帖,开始重形似,学会古人的用笔变化,掌握结体奇特之处。临到后来形神皆取,能够背临。10年中,行草主要临米芾、二王系列,楷书主要临《张玄墓志》、《张猛龙碑》、《李壁墓志》、褚遂良《阴符经》等,隶书主要临汉隶,小篆为主。
在各书体创作中,魏楷是我用功较深的强项。近年来,除主临上述几种碑帖经典外,还对《崔景播墓志》等碑帖也有涉猎,学习富有弹性的笔,质朴自然不加雕饰的气息。还大量参考和我审美情趣相投的北魏墓志。在大量涉猎中我主要抓规律性的东西,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化古为我。作品中既有古法又有我的审美取向变化了的融合了的新东西。
在用笔上,我主要把米芾行书起笔侧锋,行笔换成中锋,,收笔时归于圆正的笔法用于写北魏墓志,势险、质实、锐利的感觉就写出来了。再参考唐楷与隶书的笔意,行书的笔意,行书的流动藏在笔画之内,外表仍给人以楷书的静穆、庄重。我觉得由于用笔技巧的变化而造成点画形态的丰富,就是内含丰富的基础。这种能力的锻炼,主要靠平常的积累,临帖时要注重点画形态的变化,尽量避免雷同。对古帖中的用笔结字“烂熟于心”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表现出自已的创意,保证作品艺术性的完整。古法是研究和临习古代经典碑帖得来的,我十年间临习的纸,卷紧了有
观念要新
我们这代人过去常说的一句话句是“既要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用在学书法上,苦练精临是拉车,转变观念是看路。退休后这十年,我赴北京、江苏、浙江、河南、四川等地四处求教。
由于观念新了,方法对了,学习效率提高了,还取得了可喜成绩。比如2004年5月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创作班,拿出了一幅楷书、一幅行草给
感情贵真
书法作为一门抒发感情的艺术,所书写的文字内容的精神和情境,应与自已的个性,气质相适应。我喜欢贾岛的诗,首先是他那“两句三年得”、“十年磨一剑”和“推敲”精神。他是苦吟派诗人,我学书法也属苦学派,在精神上与之息息相通,另外,他诗中所写的风光景物大都在我的故乡,与我产生了共鸣。2007年初我在长安县县志上看到,贾岛的故里原来就是离我家
我创作的素材绝大大多数来自古诗文,实际上就是对古诗文的书法二度创作。我在选择文字内容时,经常花较多的时间读古诗文,在众多自己喜欢的诗文中,挑选与自已书法风格、精神相吻合的内容。2006年国家林业局举办《共建绿色家园》书画展,我从《全唐诗》中选出了柳宗元植树诗4首300多字,荣获了在人民大会堂颁发的万元大奖。我们常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感动作者自已,然后才能感动他人。如果有人书法风格,加上书体、用笔、结体、用墨、谋篇布局、材料工具诸因素配置得当,再有感动自已的内容,作品才能感动别人。一件作品的创作,从准备到书写完成都需要真情。
作者简介:
郭达(光裕)陕西长安人,毕业于现长安大学,工作后走南闯北,现居上海。虽年届七旬,满头银发,乡音未改,一直心系三秦大地,梦回长安。
郭达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国画院特聘书法家。《书法导报》特聘书法家。作品参加过省级以上展览53次。《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三等奖,“岳安杯”国际书法展三等奖。“康有为杯”一等奖,“书法导报”年展银奖,“商鼎杯”银奖,“梁披云杯”优秀奖。第二届“杏花村杯”电视书法大赛入围奖。入展西冷印社首届和第二届书法大赛。入选“皖北煤电杯”。入展“冼夫人奖”大赛“走进青海”书法展。国家林业局“共建绿色家园”一等奖。中国书协培训中心06年教学成果二等奖。入展《全国首届老年书法展》,《全国第九届书法展》等。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大写意: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图腾”
- 下一篇:袁世云新作《深流》出版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