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陕西的足迹
两年前,围绕“杜甫故里究竟在哪里”,陕西与河南有一场争辩。西安专家郭兴文引经据典提出杜甫的故里就是少陵原,河南巩县只能算他的出生地的观点,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无论这场争论结果如何,但杜甫确实与陕西渊源深远。他青年时期便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到都城长安谋求发展,过着平静的生活。“安史之乱”把时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杜甫抛入了社会的最下层,他被迫携子挈妇,与民众一起开始了逃难的生涯。杜甫一生在陕西居住14年,今天省内有四处地方还留有他的足迹。
第一处遗迹:长安杜公祠
所在地:西安长安区少陵原
长安杜公祠大门
在韦曲向东南
祠内工作人员张养民介绍,杜公祠最早不在这里,而是在现址西南方向一里多外的地方,因发生火灾后重建时迁到这里。“文革”时期杜公祠关闭,被文教局占用。杜甫塑像原安放在院子里,“文革”中险些被盗走,后来移置享殿内,已被评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经常有外国游客来参观,以韩国和日本游客为多。北墙有一排窑洞被绳子围着,是危房,不让游客靠近。最近雨比较多,怕发生意外,好几天祠堂都没对外开放。正巧本报摄影记者张波当年就职于长安县文教局,在这排窑里住过3年。他回忆当时一到晚上院子里没人,感觉阴森森的。一天他和爱人正往外走,忽然从窑顶上掉下来一条擀面杖粗的青蛇,穿过院子草丛跑走了,把他们吓了一跳。张波的同事张文奇当年在享殿里陪伴杜甫塑像住了3年。张波回忆大门上“杜公祠”三字是副县长马清泉题写、由他翻拍放大后被刻在门楣上的。
第二处遗迹:渼陂湖空翠堂
所在地:户县县城西
渼陂湖,位于户县城西
我来到渼陂湖的时候,这里呈现出一片荒芜萧索,但景色还是很美,高大的柳树环岸而立,清澈的湖水静静地流淌,岸边甚少人迹,一座陈年失修的曲桥通往湖心的空翠堂,拐弯处桥体伸出部分已多处坍塌。湖畔立有一省重点文物保护碑,上面镌刻着空翠堂的历史渊源。走过横跨湖面的曲桥,高高的台阶上是一座破败的瓦房,这便是空翠堂,推开门,竟是佛堂,前殿供奉三位菩萨画像,佛案上香烛齐备,里面有位72岁的尼姑演月法师看管殿堂,房后是一座寂静小院,甬道两侧竖立数通石碑、经幢,其中有明代隆庆元年(1567)春二月王玮重修碑记一通。后殿亦破败不堪。问起杜甫遗迹,蒙老尼指点,方见佛像背后有三尊彩绘泥塑古装立像,中间一位面容清癯,气定神闲,便是杜甫,旁边两位是同游的岑参兄弟。据老尼回忆,当地老辈人说,杜甫在这里住过两个多月观湖景。文革前堂内就有塑像,后被推倒,这三尊塑像是前些年她请西安一大学教授重塑的,这些年不断有人来这里打听杜甫,可见后人对这位人民诗人是相当尊敬的。
第三处遗迹:鄜州羌村
所在地:富县县城西北的茶坊镇大申号村
据《杜工部集》和《鄜州志》记载,安史之乱初期,叛军逼进潼关,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6月,杜甫把家属送到白水县舅舅家,接着又随难民北逃,经过同家洼、华原、三川,辗转到鄜州(今富县)羌村住下。他在《彭衙行》中用这样的诗句来记述当时逃难的情形:“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痴女饥随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经历了千辛万苦,杜甫总算在鄜州羌村安了家,此时长安已失陷,玄宗逃蜀,杜甫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押回长安。危难中写下《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句。还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名诗《春望》。757年,唐军节节进攻,肃宗把朝廷迁到凤翔。杜甫从长安追到凤翔,被任命为八品官左拾遗,他请假探亲,从凤翔出发,途经麟游九成宫、礼泉昭陵、宜君玉华宫,再次到达鄜州羌村,在这里写下著名的《北征》《羌村三首》《彭衙行》等10余首千古名篇。年底,唐军收复长安,杜甫喜带家眷从鄜州回到长安。
古羌村现名大申号村,位于富县茶坊镇,距县城
2008年一位叫杨文轩的游客慕名来羌村寻访杜甫遗踪,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记述当时的亲历:“大申号村错落着依山峁头而建,庙台下有一废弃的、形同簸箕的院落。里面有两孔坍塌的土窑洞,院内杂木蔽日,荒草过膝。拨草寻隙走进院子,朝外看的视线还倒豁亮。走进那两孔由中间的小洞相连的窑洞里,见窑顶的裂缝如游蛇,悬土欲坠,地上已经有许多坍塌的土块如累卵样使人无法下脚。窑洞的墙壁上有人深深地刻下‘杜甫居住处’的字样,落款是‘一九九四年’。出窑洞站在院内,心里想得很多:这里是那个‘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的院子吗?这里是那个一代诗圣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妻小徒步千里,暂时安家于斯的羌村吗?”
记者从网上查询,得知富县曾利用这一独特的资源搞旅游开发,提出一套方案引资1500万元建设鄜州羌村杜甫故居景区,建设项目包括修建309国道至羌村1.
第四处遗迹:延安杜公祠
所在地:延安市宝塔区七里铺东
延安杜公祠位于延安市宝塔区七里铺东,坐东向西,面对大川,祠下边便是210国道,杏水从祠前缓缓流过。当年这里曾是一个石湾,传说大文学家、大诗人杜甫来延安时曾在这里枕鞋夜息。据记载“川口有唐诗,杜拾遗祠,记像石室,登望杜亭,得地高爽,俯瞰河流,祠有石刊墨人骚客多赋凭吊”即此。765年,为了去灵武寻找肃宗,参加平叛,杜甫从羌村出发北上,经石门,过徐寨,翻山越岭,经甘泉下寺湾来到万花山。沿川而东,来到川口的七里铺。当年的凄凉,增添了他心中的凄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也许是杜甫当初在石崖下,枕鞋而卧,面对寒星的心境吧。杜甫在这里度过一个晚上,而这个地方却让人们怀念了一千年。后来他抵达安塞芦子关附近,不幸被叛军俘获,押解长安。9个月后,公元757年4月,诗人终于冒着生命危险,从小路穿越两军对峙的防线,投奔凤翔,被肃宗任为左拾遗,后因谏救方而遭贬,再度回羌村探亲。杜甫两次延安之行,是他一生中所经历的极其重要事件,使他更加了解了民情,体察了民苦,使诗人的“爱国忧民”思想更加坚定,对劳动人民的疾苦寄予无限的同情,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延安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把他走过的这条小小的河谷称为“杜甫川”,在他睡过一个晚上的石崖下依势凿窟盖起杜公祠。杜公祠建于何年,不得详考,北宋康定元年(1040),时任延州知事范仲淹曾亲笔题书“杜甫川”三字刻于石崖,可见此时已有此祠。延安杜公祠和望杜亭重建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站在大门外,向山上望去,可见一座碑亭,亭下崖壁刻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肤施县(今延安)知事陈炳林题写的“少陵川”三个大字。石质门楼上书“唐左拾遗杜公祠”几个大字和一副石刻对联“清辉近接鄜州月,壮策长雄芦子关”,和祠内石窟长联里外相映成趣,颇具文采。杜公祠里有杜甫的塑像,身边还站着一个书童。到同治年间,杜公祠遭兵毁,光绪五年(1879)又重修。近年来,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又专门拨款维修扩建,除恢复重修了原有祠堂、摩崖石刻、拓片、楹联外,还新建了亭台、展室,成为国内外游客经常光顾的地方。
唐乾元二年(759),杜甫由洛阳返回华州,就途中见闻感受,写出了伟大的历史名篇“三吏”、“三别”。7月,因关中饥馑,在惆怅中悄然弃官,携家远走陇右秦州(甘肃天水)投奔堂侄杜佑,从此离开陕西浪迹天涯,时年48岁。
对于杜甫在陕西的遗迹,陕西
(本版图片除署名和资料照片外由解维汉拍摄)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北京长安书画院筹备酒会在京隆重举行
- 下一篇:长安加大力度鼓励文艺创作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