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曾经是水乡
在全球干旱、沙漠化年复一年严重的情况下,人们都习惯把西安称为干旱缺水的城市。实际上,远的不说,仅二十年前西安城南的樊川、王曲,曾经是广种水稻、荷花飘香、渠道纵横,杨柳依依的水乡风光。就连郭达的成名小品——换大米,也是从六七十年代城南老百姓因固粮不够吃大米换麦面的历史中汲取的。
我的故乡在城南樊川,六七十年代,我还是个中学生。当时除旱地外,人均有三四分稻地。稻地水源主要是来自河的水,这种堰渠仅 河就有数十道。每个村都有堰渠。所有堰渠无不是从下游向上溯一二华里,在河边上开个口子,利用河床的比降,然后自流到稻田里。除此之外每个村还有冒脑渠,从自己村中向上游稻田渗下的地下水成为渠流到下游稻田中。另外还有井水。水很浅每个自然村都有百十亩、甚至几百亩稻田。
每年谷雨下稻种,三五天种出芽后上秧床,秧子长一个月、四十天,到了公历五月下旬到元月。稻田里的早熟麦子先割了,就开始打扮地。稻田打扮如同打扮出嫁的姑娘,一二亩一块,整整齐齐,或呈条形,或呈块型,疆子用泥抹得特别老,地用不椽拉得特别平,一放在阳光下如一块块明镜在闪光。加之稻田旁边大渠小渠,渠渠小满,渠畔上杨树柳树,道道绿荫,外地人如同到了江南水乡。
那时 河的水量大,夏天形成一个个水湾,男人们在河里洗澡,姑娘们在河边洗衣,小孩们在河里嬉戏。河边的菜地中百花争艳,瓜果飘香,河里映着蓝天白云,也映着绿树红花,投一颗小石子,这些画面在水中抖动。
城南的水稻从何时开始种?水利设施从何时开始?历史记载的有唐之杜固,杜曲镇南樊村建有凤凰嘴,实是唐代的杜固庙。从此可以看出至少起自唐,后来历代都修有官渠;到解放后六十年代又实现了电灌化,这时城南已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了。
从八十年代中期,由于上游遍修水库,下游又全卖砂石,上边下来的水少了,下游的河床捞低了,渐渐的水流不上来了。到了九十年代来,樊川几乎只有上半截还栽稻,从杜曲以下到韦曲的几万亩稻田全变成了旱地,水乡之貌已成为历史。千余载的小江南再也不复存在。
究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小的原因;更有人们急功近利,上游为了旅游,下游卖砂石的人祸。西安晚报也曾在当年呼呼过,然而呼吁归呼吁,还是一切如故。
人与自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人们只有善待自然,爱护地球,自然才会回报人们,否则破坏自然,自然也就会回报复我们。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