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戏”
鲁迅曾经写过《社戏》,其实在秦腔之乡的长安当年社戏也很兴旺。就拿我所在原樊村乡来说,两头的几个大村,小江村(唐代郑谷庄)、彰仪村(明代皇帝褒奖过的一深究医术、很讲义气名医的故居)、三府衙(周代仲山甫的衙门)都有戏班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公社开三干会就连唱好几天,什么《三世仇》、《夺印》、《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等等,后来几个名角,都去了兰州、平凉等地剧团。
唱戏一般在樊村小学操场搭台子,这是公社的中央,距两头分别不到十华里,都很方便,组织由公社里管。每到演戏的晚上附近农村的万人空巷,就连杜曲、马厂的老百姓也越过潏河、下了神禾原赶来看,一二十亩地大的草场里面人是满满的,近处的座小凳子 、远处的站在高凳子上,小孩们就上了数坐在树杈上。
小江村唱得最好的是扮过《夺印》中张经的演员和一位姓何的女演员。扮张经得那位说的白口,至今我们还记得:“北风那个吹,阴天没月亮,张静我半夜三更离开了福德堂……”。那位姓何的女演员每演到伤心处真哭 。彰义村演穆桂英的姑娘扮相很好,举止到位,也很得人心。这两个村的剧团那时还到西安南郊的村庄演出,也很受欢迎。
由于家乡人爱看戏、也爱唱戏,因此不管老的少的都能哼几句戏词,如《劈山救母》中刘彦昌唱的:“刘彦昌哭的两泪汪,怀抱娇儿小陈香,官宅内不是儿的母,你母华岳三娘娘 。”“辕门斩子”中的:“焦赞传孟良禀,仙爷来到”等等,每逢在地里干活,干得累了,有人就来一段“乱弹”,给大家提神。个别人走黑路有些胆怯,也唱戏壮胆。反正那时候大家都能唱几段戏。
又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成里的振兴秦腔如火如荼,但秦腔的市场还是比那时差了好多,原因是秦腔剧目太远离生活,而且节奏太慢,现在的电视、广播、讯息太发达了。不过每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的社戏,人总有些伤感,那么好的传统文化如今成了昔日黄花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