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道情戏
长安道情戏原是长安道教徒诵经音乐,早期为坐唱、皮影戏或广场“踏席"化妆演出诸形式,20世纪60年代初搬上大戏舞台,成为包括多行当角色、五种板式、阴波(苦音)、阳波(次音)两种调式系统的陕西古典戏曲剧种,因其声腔的前身是道教诵经音乐而得名。可溯源至唐代的俗讲变文演唱,流传在长安周围广大农村,以及渭南、蒲城、铜川、兴平、周至一带。
唱腔板式有[慢板]、[二流板]、[飞板]、[串板]、[说道情]五种。前四种板书均可独立使用,也可和其他板式通过过门等手法连接。长安道情尤其在坐唱和影戏演出中常在[二流板]结束句使用一种众人帮腔的称为“嘛韵”的演唱手法是其重要特点。另外,唱腔中的词牌音乐如[浪淘沙]、[皂罗袍]等,不少与南词、北曲同名可见其历史年轮。
伴奏在早期坐唱中因无表演而不须铜器类打击乐,只有渔鼓、碰铃、简板。影戏之后运用了少量铜器类打乐;搬上舞台后有文场及武场之分。文场曲牌以弦乐曲牌为主体,有[八板]、[分点子]、[雪花飘]、[绕仙堂]、[绣荷包]、[银纽丝]等;武场锣鼓段同秦腔。
唱词词格在正扎戏中为长短句。一合三韵的三句结构(第三句为“嘛韵”)为重要特点(一合,即一个词段共九句,三句为一乐段、第三句末加“嘛韵”,每词段三次“嘛韵”;在乱扎戏中以七字句为主,亦有六、八、九字等变体或五字句的。传统剧目本戏七十多部,折子戏一百多个,如《目莲救母》、《舜子大孝传》、《二堂认母》、《封神演义》、《火焰山》、《伐董卓》、《秦琼打擂》等,以及民间生活戏有《小姑贤》、《响棒槌分家》等。著名艺人有王志年、杜彦新、房振、许成礼、赵广庆、李园儿、李世忠等。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王曲十三省总城隍庙会
- 下一篇:唐人游春的文化风情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