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峰:小镇旧事如烟
小镇在陕西南,很古老,有窄窄的长长的巷子,有生满青苔的土院墙,有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街面,有深深的护城河沟,有高门大户旧世遗老,有肃穆的祠堂、寂静的四合院,有咿呀吱扭的辘轳井,有三教九流的市井人物油盐酱醋的寻常百姓……我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外婆家的这个小镇上度过的。
小镇隔日逢集。临街的铺面,大都是土砖青瓦的老屋,靠着街道的那面墙,是用一块块窄木板对接起来的,早上开店营业,把木板全拆掉,堆放在两边,就成了顾客出入的门。商店多是卖布和日常用品的,像油盐酱醋洗衣粉棉油皂香表火纸什么的,当然,也卖散酒。有酒客进来,打上一毛两毛钱的酒,靠着柜台,三口两口喝下肚,用手抹抹脸,很惬意地咂咂嘴回味着,走了。
十字街口是小镇最繁华的地段,除了供销社和新华书店、肉铺和瓜果摊外,多是些卖小吃的,有卖凉粉包子的,有卖油条烧饼的。还有个铁匠铺,从早到晚,总见师傅们在丁丁当当地忙活——风箱呼呼,火苗飞舞,铁具被烧红后,就用火钳夹出来,放到工作台上,趁热捶打。火星四溅,美丽如黑夜中的烟花。当红色的铁具变暗变硬,再把它放回火炉中烧,如是往复,如果觉得可以了,将它浸入冷水中,就会“嗞”的一声,冒出一股白汽。
西街有家茶馆,一个长方形的炉灶,上面摆了两排长嘴的黑铁大水壶,水烧开了,就会“呜呜”鸣叫。主人姓满,左腿有点跛,人们管他叫满瘸子,听说他曾经是国民党军队的一个小排长,他的腿,就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红卫兵给打的。我不知道这传言是否属实,但他镶着金牙,五十多岁了还留着长头发,偏分头,怎么看也不像是个好人。一瓶开水五分钱,没有零钱找时,满瘸子就说,给你个茶牌行吗?那是一个二指宽、四指长的硬纸板,上面盖有“西街茶馆”的印章,下次就可以拿上这个牌子来打开水。
镇上人多,地少,街坊四邻都想方设法做生意。我二舅卖豆腐,四舅卖豆芽,张老八补鞋,丁二娘家卖黄酒。李麻子卖水,一挑水一毛钱。我四外公爆米花——一个椭圆形的笨重的黑铁桶,固定在炉灶上一个可以转动的支架上,炉灶烧劈柴,一端连接着鼓风机。四外公左手摇鼓风机,右手来回转动爆米机,嘴上叼着烟斗,时候到了,就把爆米机掉转过来,出口对着长长的布袋子,用一个铁套套住爆米机顶端的一个突出的锥形体,用力一扳,同时用脚一踩,“砰”的一声闷响,香气四逸。守候在一旁的小孩子就立即围了上去,捡拾散落在地上的米花,包括我。那时的四外公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很勇敢很了不起。
张大少家离外婆家不远,从他的名字就可以推测出,他们祖上是大户人家。解放后他有一个老婆一个姨太太,政府让他选择其一,他留下了年轻的妾。张大少没有一点儿贵族后裔的气质,整天喝酒,醉了,就骂街,打老婆。他们家的院子大,房屋多,但很破旧。后园荒草丛生,树木成林,和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差不多。白天,这里是我和小伙伴们的乐园,但到了晚上,就不敢来了。与张大少家一墙之隔的是老马家,门前有一个拴马桩,祖上是清末的大官。与张大少家不同的是,老马家还保持着书香门第的家世风范,所有的人都文质彬彬的,气度高贵不凡。只是,他们家的大门经常紧闭,神秘莫测。
参加工作后,我就很少再回小镇了。现在的它,早已经脱胎换骨了,可在我的心里和梦里,我的小镇,它永远那么简单、温情、古朴,在黑白片的浮光掠影中摇曳生姿……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王习哲:紫阳抒怀
- 下一篇:高潮:春风细雨话春燕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