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怀沙:大道有无中—读《道德经》随想录
大道有无中
——读《道德经》随想录
□文怀沙
近十年前,我写了篇最短最短的短文,正文只有三个字——“正、清、和”,注解三十个字,曰:“孙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总的意思是说,儒、道、释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基。(须知,儒、道是中华本土文明。只有诞生老子、孔子的文明土壤,才能使原本属外来文明的佛教来到东土后更加枝繁叶茂,并上升为“释家”、“禅学”,与儒、道共振东方文明。)
道家哲学应是“极高明”,又“体大思精”者,首功归老子。他以理性态度为起点看待万物,并出之以诗情般的阐发。就目前我们所了解,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具独创思维体系的先驱。作为伟大的东方哲人,老子为先秦诸子导乎前路,他的学说俯仰百代,直接影响后来的法家、兵家、医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上承周公遗泽,最讲“礼”,最守“规矩”的圣人孔夫子,也要向“自在逍遥”的老子求教。孔子自比为“凤”,把老子比作“龙”。“凤”向“龙”问礼。想想看,这是为什么?研究老子不能不去溯其“源”——也就是参透为什么“文王拘而演《周易》”,更要去思考他的“流”,要认真领会《庄子》《韩非子》《孙子》《淮南子》……乃至于有关孔子的典籍。老子光辉形象,就会因之凸现。这比单纯的牵强附会、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破碎支离的寻章摘句、咬文嚼字更有意义。
从某种角度看,老子和司马迁同属抒情诗人。为了把握古哲的精神,我钟情于《史记》所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实在应该感谢尹喜,多亏他的“强为”之举,才让我们有可能瞻仰东方拥有永久生命大智慧的启明星——老子。不容忘怀司马迁,因为他最早介绍了老子的生平,他仅仅用《老子韩非列传》《孟子荀卿列传》两篇文章,就为我们勾勒出先秦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世研究包括老子在内的先秦学术留下弥足珍贵的依据。了不起啊!我们应该懂得给以敬重。
司马迁概括“老子所贵道”,道究竟是什么?《道德经》最主要的一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从字面理解,意思是,“道”不可以说,能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道德经》八十一章,其中五十二章使用了“道”这个概念。它的确是老子学说的核心所在。我认为,这个“道”是老子心中的万物本源,是自然,“道”是“常”,是不变;“道”是“清气”,也就是“无”——“无限”的“无”。“无”不是“虚无”,不是没有。正如佛家所讲的空不是虚空一样。确切地说,“无”更像阴阳的“阴”,即“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无”是属于女性的!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老子最基本、最朴素的超思辩的思辩和宇宙观。正确理解老子的“无”,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主张“无为”,“无为”不是不作为,乃是“万物作焉而不辞”,也就是吕不韦所说“老聃贵柔”,是“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何等高明啊!
那么“有”又是什么?有就是“德”,道德的“德”。德字在《道德经》出现了四十一次,德由道而来,道是母亲,德是孩子,“有生于无”,“有”是天地万物的外延,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以道为基础,以德为归宿,“无”和“有”不是矛盾,而是异名同谓,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从不存在到存在的一个过程。蓄德体道,构成了天地和谐的有机整体,万物在和谐中共存、行健、不息……
九年前,
函关天地外 大道有无中
此联殆状老子之“清”气乎?匆匆,不暇辞饰,诸公垂鉴焉!
拙文曾呈教吾友任法融道长,承其法眼许为得“道德”妙谛,并拟用作张长怀《法融楼观》之代序云。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老诚:牛文化的象征意义
- 下一篇:陈士娟:大红灯笼挂西安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