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商,西汉时期的治水清官
许商,我国西汉长安人,字长伯,研究《尚书》,擅长算术,著有《五行论》、《算术》26卷,是汉代著名的经学家,大小夏侯学派的传人之一,其弟子众多,曾四度官至九卿。从公元前29年一公元前17年,曾任博士、将作大匠、河堤都尉,多次到黄河下游治水,遗泽后世,民颂至今。公元前15年后以詹事累迁少府,侍中光禄大夫、大司农、光禄勋。王莽时其弟子唐林、王吉也官至九卿。许商死后,为大夫、博士、郎、吏的弟子各带门人去祭奠,车达数百辆,读书人把这看成是很荣耀的事(载《中国人名大辞典》)。
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黄河在渤海,清河,信都三郡泛滥成灾,31座县城被淹,毁坏官亭民舍四万余所,河堤都尉与丞相史孙禁一块视察,谋划治河方略,三公九卿都听从许商的意见。(《汉书·沟洫志》)。
据清朝《行水金鉴》记载,历史上黄河曾流经商河县境先后、断续1500余年。唐代的地方志书《元和郡县图去》记载:滴河,在县北15里(今沙河故道)。汉成帝四年,河水泛滥成灾,河堤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所以用“商”字为名。隋朝开皇十六年在此置商河县。明《商河县志》载:“自许商凿河纾患,黎民赖之,思许君而不得,托名于河,以寄其思,商河之名,遂至今不改。”并始列为名宦,清及民国《商河县志》除列为名宦或宦绩之首外,并祀于“名宦祠”,岁春秋上下日次祭。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商河因许商凿河而得名,商河县因境内有商河而得名,许商因凿商河,而被传颂至今。
汉朝鸿嘉年间,夹马河连年洪水泛滥,吞没了田舍,使得尸横遍野、民不聊生,人们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朝廷也曾三番五次派员治理河道,因所派的尽是些贪官污吏、庸碌之辈,不但没能解民倒悬、救民苦难,还使得百姓如牛负重、难以生息。鸿嘉四年,暴雨连天,夹马河洪水咆哮,冲破堤岸,溢患四方,夹马河流域哀鸿遍野、百姓妻离子散,十分凄惨。
这年,朝廷委任许商任河堤都尉,责令他根治夹马河。许商带领随从日夜兼程,打道前往,不日来到鲁北境内。他不顾旅途劳累,立即对夹马河进行实地考察。此时正是晚秋,本是一年中的黄金季节,这儿洪水虽已退去,却依然满目荒凉,使人触目惊心。许商决心效仿大禹治水,疏通河道,为民造福。随从们在他的率领下四处奔波,看河道、查流向、探水深、画图纸,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忙得不可开交。那时的夹马河经现在的禹城、临邑、商河、滨州等地流入徒骇河,在这片土地上到处留下了许商的足迹。百姓见许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征服洪水不辞辛苦,都十分感动,纷纷起来响应。流落他乡的人们陆续回来重建家园。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工作,有的随从承受不了,便流露出一些抱怨情绪。有一次,一个说:“我们的差事既苦又累、无名无利,这么干图个什么呢?”另一个也跟着发牢骚:“是啊!好处没捞到一星半点,却累得七死八活,真是得不偿失。”许商十分严肃地对他们说:“食国家的奉禄,理当为民造福。我们现在吃苦,是为了从根本上解除百姓的疾苦,让百姓有个安居乐业的栖息之地。我们绝不能有半点的非分之想。不管如何,我是横了一条心,不征服洪水誓不罢休!”随从们听罢深感惭愧。许商身先士卒,带领随从和百姓们挖河道、筑堤坝,将洪水引往渤海。他亲自参加每一项工程,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常年工作在治水工地上,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受到了百姓的赞扬。
三年过后,洪水直通渤海不再泛滥成灾。老百姓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许商的功绩,将夹马河更名为商河,麦邱城也改成了商河城。
往事越千年,古河遗迹尚存,民间犹传佳话。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少陵原 诗圣故里“论辩”
- 下一篇:张灵甫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