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县第五中学之楹联赏析
过年前去灵感寺采买年货,路过五中校门口,看见大门两旁的对联写的甚好。上联为:终南千仞登高始于足下;下联是:沣水万里流远起自源头。刚好与我的博客名称沣水流终南契合。
终南山,在西安市长安区城南
“终南千仞”是多少呢?先秦的长度单位除了尺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大约
“ 终南千仞登高始于足下”,就像那句广告词:山高人为峰!登山的过程其实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征服我们自己,征服我们的懦弱、胆怯、自卑,也征服我们日渐臃肿的身体,锻炼我们不常运动的双足。饭是一口口吃完的,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只有当我们到达山顶时,才能体会到那种一览众山小,山高人为峰的境界!
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左传》称终南是“九州之险”,《史记》说秦岭是“天下之阻”。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至于它的丽肌秀姿,那真是千峰碧屏,深谷幽雅,令人陶醉。唐代诗人李白写道:“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终南山,一名中南山,又称太乙山。主脉为东西走向,支脉多呈南北走向,排列较为整齐。这些南北走向的支脉,为数多达175道,长度多在10公里左右(最长的15公里),高度多在
著名诗人王维诗赞曰:“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唐太宗李世民也对终南山着意颂扬道;“重峦俯渭水,碧峰插遥天。出红扶岭日,人翠贮岩烟。迭松朝若夜,复岫缺疑全。”从这些诗篇中可以看出,终南山的奇峰秀岭、碧水幽胸、茂林修竹、繁花蔓草,以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着历代的游人。李白心驰神往,王维长期隐居其中,而唐太宗觉得住在终南山中仿佛进人仙山琼字一样心悦神怡!
终南山中,林木果树自古以来十分丰富。《诗经·秦风》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后汉书·东方朔传》说:“南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良村,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又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筒之饶。上宜望芋,水多锅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汉唐时代,长安居民、手工业者所用的薪炭、木材、石材、药材等大都取于终南山。
西安的气候,受终南山影响很大,这在古代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唐文宗曾说:“每闻京师旧说,以为终南兴云,即必有雨;若晴,虽密云他至,竟夕不沾濡。”
对终南山的雄伟,张衡的《西京赋》有一段描写:“终南山,脉起昆仑,尾衔嵩岳,钟灵毓秀,宏丽瑰奇,作都邑之南屏,为雍梁之巨障。其中盘行目远,深严邃谷不可探究,关中有事,终南其必争之险也。”终南山在古代有两条通往南方的大道。一是子午道,是西安通往汉中、四川的要道。唐代,四川涪州(今涪陵市)进贡杨贵妃的荔枝,取道西乡驿,不三日即到长安,因此这条道也名荔子路,现在的西(安)万(四川万县)公路仍循此线。二是武关道,是西安经商洛通楚、豫的大道。秦始皇二十八年“自南郡由武关归”,走的即是此道。唐代韩愈去广东潮州.途经蓝关时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名句。
洋洋秦岭,巍巍终南,关中南屏,数百里群山,叠峰邃谷,博大深远,山青水秀,幽静爽馨,地广人稀,空气清新。其间公路网布,交通极为方便,是关中地区天赐的避暑游览胜地。终南山众多风景名胜中,今日开设了秦岭自然山水风光旅游线。此旅游线路从西安出发,沿西万公路,进沣峪口,翻越秦岭,到达秦岭以南的宁陕县城,单程188公里。游览区境内,既有森林景观,又有飞泻瀑布,既有石佛庙台,又有溶洞可供观赏,山下河水蜿蜒而下,与国道时聚时分,颇具一番情趣。
秦岭自然山水风光可作二日游,此线共有10个景点:
1、巍巍苍翠秦岭山
2、子午道上古石桥
3、忠骨英魂烈士塔
4、浩瀚林海平河梁
5、飞泻瀑布十八丈
6、蓬莱仙境石佛台
7、金鸭浮舟城隍庙
8、钟乳石窟百神洞
9、龙潭戏水引鸳鸯
10、玉皇苑上观石羊等
沣河:发源于长安县沣峪(秦岭北坡长安区喂子坪乡鸡窝子),流至咸阳市汇入渭河,全长82公里,总流域面积1460平方公里。 据载,大禹曾经治理过沣河,西周的丰、镐二京就建在沣河东西两岸。秦咸阳、汉长安也位于沣河、渭河交汇处,汉、唐时的昆明池也是引沣河水形成的。沣河绕西安之西 。上游有三条支流,东有沣峪,西有太平峪,中有高冠峪,最后北经咸阳流入渭河。
西周(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年)从武王灭商建国,到幽王亡国,共历三百多年,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他的物质,精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所以沣河可以说也是西周的母亲河。
周代的都城也经历了数次迁移,从黄土高原一步步移到渭河谷地,"作邑于丰" (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继位,以丰京地狭,迁都于沣河东岸的镐(今西安市斗门镇),惟留宗庙于丰京,通称丰镐,"周王居之,诸侯宗之",故镐京又称宗周。西周王朝以镐京为中心,分封诸侯,发布政令,集各地工匠于此制作,三百年间,是周王朝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都会。武王克商之际,曾"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管、蔡、武庚谋乱,周公东征,为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成王五年营建新邑于洛水北岸,作为东都,称作"洛邑"(今洛阳市王城公园);并于城东营建军事城堡,监控"顽民",史称"成周"(今洛阳市东汉魏故城)。洛邑成周因居天下之中,道里均衡,便于四方诸侯入贡。成王自镐京移居此城,迁九鼎以示国家社稷,使洛邑逐渐成为全国经济和礼仪祭祀中心,俨然为西周王朝的陪都。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犬戎所俘,次年,平王东迁,都于洛邑,称"王城",改原成周为下都,二城交替为都。周代推行二都制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一大创举,多为后世所效法。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