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本月排行TOP10

    • 长安区中招与城六区并轨?趋…
    • 理性看待“长安中考并轨”传…
    • 社区帮找回遗失物品 八旬老人…
    • 政协长安区文化艺术界委员工…
    • 双节氛围渐浓 社区活动传递节…
    • 普法宣传进社区 让法律服务与…
    • 西安市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宣讲…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民俗>> 民间工艺>>正文内容

    古代造纸的加工工艺及其性能解析

    作者:慧聪网 来源:www.chinapaper.net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9日 点击数:

    自战国时期使用竹简到汉初的木牍,以及帛类丝织品,书写材料的变革至纸出现是在西汉,发明了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如西安潭月桥发现的西汉麻纸及陕西扶风发现的汉宣帝时期麻纸。时西人已有羊皮、莎草为纸。宋苏易简《纸谱》载: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后汉书.蔡伦传》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成,自是莫不从焉。故天下咸称蔡候纸。”手工造纸基本工序均先取植物纤维之柔韧者,煮沸捣烂,合成黏液,匀制漉筐,使结成薄膜,稍干,用重物压之之即成,今陕西长安县仍传蔡伦古法,以穰为原料,经取料、洗穰、打穰、切料、杖槽、捞纸、压纸等工序造纸。与今之机制纸不同。

    造纸的植物纤维主要分韧皮纤维、茎纤维、种毛纤维。草本韧皮纤维如大麻、宣麻,木本韧皮纤维有桑、楮、藤;一年生茎纤维如稻草、麦杆、芦苇,多年生茎纤维如竹;种毛纤维主要是棉花。

    纸的种类以纤维主要是以纤维区分大致有麻纸、皮纸、藤纸、竹纸、棉纸、穰纸、海苔纸、密香纸(以密香树皮和树叶造纸)、草纸(如安徽之龙须草、蜀之蓑衣草)等。根据纸的加工工艺区分大致有生纸、熟纸、本色纸、染色纸、洒金纸、泥金纸、蜡笺、粉笺、粉蜡笺、砑花纸、描金纸、油纸、贴落、单宣、夹宣、砑光纸等。

    根据纸的产地区分大致有宣纸,蜀纸,浙江剡纸、温州皮纸、临安纸、宣阳纸,广西都安纸,河北迁安纸、江西纸、河南纸、贵州纸、福建纸、和纸(日本产)、高丽纸等。

    根据纸的规格区分大致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匹、丈二、丈六、对联纸、八尺屏、扇面纸、信笺纸。古者横卷高度约一尺余,宽度有限,至南唐时才有大幅度增长,澄心堂纸至长者可至五十尺为一幅,至宋代曾有长至二十米者(赵佶书《大草千字文卷》)。至明清高度超过五尺、六尺、八尺、宽度二尺、三尺者开始普及。

    宣纸自唐代始,初用青檀树皮,宋元以后用楮、麻、竹及草为原料,以其绵韧、细密、洁白、墨韵层次丰富著称。徽宣做熟纸是以生宣经过上矾、染色及涂蜡、洒云母等再加工,又名素宣、矾宣、加工宣。或有用蛋青、豆浆涂过的,熟宣的品种大致有槟榔、珊瑚、煮锤、蝉羽、云母笺、蝉衣、冷金、灰金、雨雪、冰雪、蜡笺、各色虎皮、罗纹等;生宣有净皮、夹贡、玉版、单宣、棉连、十刀头等,也可以据配料分为特净、净皮、棉料三类。

    蜀纸主要产地为广都、夹江,古以麻、棉、布、楮、草为材料,隋时盛产楮纸。蜀纸的主要品种有玉版、贡余、经屑、表光则为纯麻纸。苏轼《东坡志林》曾载蜀纸之布头笺“取布头机余经不受纬者治作之。”以楮树皮为原料有假山南、假荣、冉村、竹丝等名品,笺纸类以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笺著名。

    今之浙江造纸以富阳、温州、临安为盛,富阳主要以竹,温州、临安主要用皮。古者以剡(今之奉化、嵊州接壤处之剡溪及余杭由拳村)纸质量高,自唐始以藤为材料。苏轼《和人求笔迹》载:“从此剡藤皆可吊。”《嵊志》载剡纸有五式:藤用木椎椎治,坚滑光白者曰硾笺,莹润玉者曰玉版笺,用南唐澄心堂纸样者曰澄心堂笺,用蜀人鱼子笺法者曰粉云罗笺,造用冬水佳,敲冰为之者曰敲冰纸。今莫有传其术者。

    湖南浏阳生产的二贡纸以嫩竹纤维制成,纸质细嫩、滑腻,吸水性强。

    每张纸抄出来都是生纸,熟纸是在生纸的基础上再加工而成,再经过施胶(或以具有胶性的蛋青、白芨、豆浆)、矾、加蜡、砑光后才制成熟纸的。生纸具有吸水性及渗水性,熟纸则不会渗化,吸水力极弱,经砑光后熟纸比原来的生纸不仅光洁,而且紧密;生纸柔软,熟纸坚韧;熟纸因施胶矾而比原来的生纸略涩;熟纸久藏可能脆裂及产生漏矾现象,生纸久藏成陈纸(如陈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可产生“风矾”效应,带有熟性,视环境情况可至半生熟或七、八成熟,而不会产生脆裂。熟纸笔触清晰稳定,但忌多水多墨,生纸笔触视水分多少多有晕渗,水越多越不稳定,甚至可能完全糊掉;熟纸笔触不会向背后渗透,而是凸出来,兼有阳文状态。半生熟纸视其生纸比例,半熟以上者多熟性,以下者多生性,可兼二者之优势。生纸之使用自明代始,初以半生熟为主,笔触多渗透性少渗化性,滋润中有厚重之质,以王铎、傅山、徐渭为典型。同时,他们选用绫绢本(明末清初的板绫)也带有一定的生性,“水走墨留”,但其渗水及渗透状况与今天的耿绢(生绢)效果差异较大。今之用纸生熟的选择与明清以前的古法习惯不同,最大差异者,明以前作书完全用熟,今之作书者几乎张张全生,仍言欲取晋唐法。于临帖多不究原帖纸质、纸性(范本亦无标明),用纸与原帖无相似处,致使笔法动作及笔锋状态变形。

    制蜡笺、粉笺、粉蜡笺、金笺、朱红笺等工序大致相同,现选上好料纸如绵纸等,用胶矾水(胶矾水四或胶七矾三)过一道,再将笺粉如朱砂、金粉研细和浓胶重研,平涂纸上,或将笺粉直接以筒吹匀至纸上,后罩清矾水,最后打蜡砑光。各种颜色笺之不同为所涂笺粉或呈油蜡性、或呈粉性、或呈略带少许金属性,打蜡砑光程度不同,纸性有差别。书写时如墨呈油性而不粘纸,可调配少许高度白酒。以上各类笺纸因料纸上有涂层,已不再是原料纸纸性,其笔触细腻、肯定,为熟性。若有折痕,容易断裂,不能还原。彩色粉笺、蜡笺、粉蜡笺的颜色大致有朱红、深青、明黄、深檀、深绿等,亦可单面或两面饰以洒金,此多为明清宫廷御用纸。

    屑金、片金、泥金等洒金纸三式,小片细碎如雨者稍屑金、销金、两金;大片者称片金;全部用金者称泥金、冷金,分有纹、无纹两类。其材料为金箔,有以刀切亦有揉碎者。料纸施胶后,趁湿洒于纸面,稍压即成。米芾《书史》载:“王羲之《玉润帖》是唐人冷金纸上双钩摹出。”

    贴落是手绘壁纸,另于明李渔《笠翁偶集》曾载一式:糊书房壁,先以酱色纸一层,糊壁作底,后用豆绿云母笺,随手裂作零星小块,或方或扁,或短或长,或三角或四五角,但勿使圆;随手贴于酱色上,每缝一条,必露酱色纸一线,务必大小错杂,斜正参差。则贴成之后,满房皆冰裂碎纹,有如哥窑美器。

    唐代用以响拓双钩摹写法帖的硬黄是将桑皮或麻类熟纸以黄檗和蜡涂染,莹澈透明、质地坚韧,摹写时不会污染范本。用亦可用以抄经及小字。仅涂蜡者谓之硬白,专用于写字,亦称蜡纸,一般以双面加蜡,再经砑光,此法至宋元时笺纸制作仍沿用。

    砑花及水纹纸类制法有二,其一先在抄纸用纸帘上用线编成图案,抄纸时凸起于纸帘上的图案处浆薄,成纸后呈现纹理。其二,先以木板雕成模,以纸覆模,以蜡砑之,为使纹理清晰,复以猪牙(专门的砑光工具,光滑顺手,不会划伤纸张)再砑。李建中《同年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由大小二纸联成,其小纸8.4cm×33cm,呈现半透明的水波纹,米芾《韩马帖》呈现云中楼阁纹理。宋代的罗纹纸原理亦如此。

    发笺及长纤维草筋纸类制法是在捞纸前,往纸浆中添加少许有色纤维(如绿色的水苔、黑色的发菜、长纤维草筋),然后再杖槽抄纸,于纸面上形成自然纹理。此法自西晋发明,主要用于写字。

    夹宣(二层夹、三层夹)相对于单宣而言,用所谓单抄双晒法,即将纸浆抄出时趋湿叠在一起,微干压之即成,三层夹则叠三层。夹宣可再分层剥开,书写后同样可以剥开,高水平装裱师均可如此。

    自蔡伦捣渔网为网纸,以敝布作麻纸,以树皮作毂纸,唐人以黄檗和蜡染硬黄,薛涛、谢公以各色植物染料制十色笺,历代各纸各具特色,逐步在纸性上加以改进。南唐徽州所产澄心堂纸为夹宣,其边缘隐有龙凤纹样。卷册之类多用黄色藏经纸;宋人作书多用澄心堂纸,可分开两层使用,有黄白两色;宋纸粗厚而绵韧;元代纸纹细而薄;明代始略厚且用半生熟,规格增大至整幅中堂条幅,多为宣纸。高丽纸名品如绵茧纸,色如白绫,坚韧如帛,尤利发墨。其楮纸工艺至今仍保持中国元朝古法,尺幅多为三尺,且有毛边。

    纸的加工在颜色上的发展集中体现在笺纸,如唐代薛涛笺(唐时以宣纸造)的深红色,谢公笺(宋时以蜀纸造)的深红、粉红、青红、明黄、深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宣德贡笺有本色、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纸、磁青(以靛蓝染成)纸。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长安打麻鞋成非遗保护
    • 下一篇:凤翔泥塑传统与现代的博弈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