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我的逝去的良善庄》——彰显人性的美好(湛社琴)
画外音:
2025年1月20日上午,是传统节气里的寒冷,阳光透过窗玻璃照在柳研会办公室形成了一个圆,董颖夫老师就站在那团圆圆的光晕里,双手递给我一本沉甸甸的书,他说:“这是何琼的《我的逝去的良善庄》,年后的春天要开一个作品研讨会,你看看写个评论。”
从外地刚刚回到长安的我,双手从董老师手里接过这本厚重的书,就像接过一枝柳芽儿,带着初春的气息,在即将发芽的枝头上晃动,我仿佛看见了柳芽儿鹅黄,柳林青青,董老师仿佛就站在柳林中央,插柳成荫。
在生活的故事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事的编织者,每个瞬间都是故事的诞生地,捧着《我的逝去的良善庄》仔细阅读,书中的人物都在娓娓述说着村庄里的故事,书中的故事好像在复述现世人生的一瞬间里,将人们的生活定格在一种朴实的敏锐里。
董老师身体不太好,即便说话也显得有些费力,但他依然靠在沙发上,不停地说着《我的逝去的良善庄》出版的前生今世,这个时候,我仿佛看到了柳林里的良善庄时隐时现。
正文:
《我的失去的良善庄》彰显人性的美好
何琼的这本书,有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书的内容,记录了我们曾经的生活。何老师这本书的内容写的是我们失去的土地,失去的村庄和失去的曾经的家园,那些都是我们童年的梦想成长的根据地,我们用文字的现实表现,把我们曾经的生活记录了下来,使我们每当回头的时候都能够望见我们曾经住过的那块土地上是什么样子的,那上面有我们的欢声笑语,留有我们的梦想,也留有我们走出来的脚印嘛。
第二个特点就是以情感人。她描写生活者是带着深厚的、真切的感情去描绘这块土地的,她的感情不是空洞的感情,而是实实在在通过生活的一些细节,来表达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例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篇文章有首诗:
我割过猪草,放过羊的土地。
我玩过泥巴睡过麦草的土地。
我捉过蛐蛐蚂蚱,
抓过麻雀肉蛋的土地。
我弯腰大太阳底下挥过镰刀举过镢头的土地。
我灰头土脸风沙满面背过蛇皮袋子拉过架子车的土地,
我流过汗水流过泪水甚至流过血水的土地。
我打着赤脚哼唱流行歌曲劳作的土地。
我泥里水里滚爬过的土地。
我手舞足蹈欢蹦过的土地。
我以为会天长地久地老天荒的土地。
像渴了喝水饿了吃东西一样自然存在随处可见的土地。
如此普通,如此自然……,这些诗句就用我们小时候曾经经历过的生活的点点滴滴来融进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还有一个细节也可以看出,何老师对这块土地的真情实感。年轻好看的时候,精力充沛的时候,雄心勃勃的时候,在扑腾都离不开土地,如今老了丑了,痴笨了,扑棱不起来了,只能种地了,土地却没有了,这是多么悲凉啊,这是多么难过的心情。何老师的感情也是我们大家的感情,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的共同心声。
第三个特点就是与时俱进,有现实意义。书中的细节描写,与时代紧密相连接,47个春秋,农民隐秘汹涌的生活在何老师笔下拉伸开来,如《晚来天欲雪,热炕暖如春》中,每年十一月中旬,城里刚开始供暖,北方农村家家户户的炕洞也冒起了青烟。那烟丝丝缕缕,袅袅上升,看着就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丈夫回来,孩子放学回家,不管上炕不上炕,暖暖的热炕就在那里,房间里总有温暖的气息。女儿小时候,一回来就爬上炕,坐在那里写作业。如今长大了,还是先趴在炕沿上,把手伸进被窝暖一下才回自己的房间,打开电暖气写作业。如果温度太低,会开空调,但总也保持热和暖的是家里的那个贴着花瓷片的大火炕。那进门的一瞬间的温暖,是我们小时候最享受的。如今家家户户的厨房都电气化了,村里已经看不到坎烟,闻不到烟的味道了,只有这炕洞里冒出来的烟,才会让人想起母亲,想起家的味道。有人开空调,用小太阳,用电热毯,热得温厚谄活。
这就是我们的曾经的日子,当下的日子。如此普通,如此自然,却又如此难以割舍!这些句子就用我们小时候,曾经历过的生活点点滴滴来融进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深厚的情感。
第四个特点就是彰显了人性的美好。何老师的这本书在结构与叙述上,采用线性结构,既有第一人称的自述,还有第三人称的旁述,增强了可读性,丰富了读者的视觉。在人物塑造上,毛女婶这个形象鲜活地跃然纸上,而由《毛女婶尝了一口爱》联想到了武则天,可见何老师对不同人物的深刻理解,不同地位的女人都有相同的需求和爱。
如,那天午后两三点,她正在小屋里睡觉,突然被一声炸雷惊醒。不好,要下雨!她顾不得带雨具,跳上自行车就朝河滩奔去。北面的天空,一团一团的乌云,恶兽般朝河南扑来。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自行车摇摇晃晃,再用力蹬也行驶缓慢。她索性扔下自行车,喘着粗气,拼命朝河滩跑去,她是去盖她的沙子!装好的袋子要盖,过好的沙子要盖,否则就要多放几天,甚至前功尽弃,这些天的苦就白下了,她还要盖好一片刨好的沙地出来,不至于淋混噙水,这样雨一停,就可以继续干活。因为来不及刨,只好一整片先盖起来。过好的一摊沙子还没有来得及装袋,她三下两下就盖好了,并用筛子压住。几个装好的沙袋也一并盖好压实。但要盖住一片沙地,实在不容易,她压了这边,那边被风吹起,她跑去那边这边又已经张开,她这样来回地跑了几次,正准备放弃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身影帮他压住了那边的塑料布,砖头、石头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刚好用上。她来不及细看那人身影,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何老师书中这样的细节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人性的美好,我们从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里可以看到感受到,适当的人文关怀引导阅读者向前看,无论环境怎么变,“适者生存”,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继续前行。这种希望有温度,让整个村庄活络起来。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评论:一部底层视角下的“平民史”——读…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