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读何琼老师《我的逝去的良善莊》有感(苗晓瑛)
何琼老师的《我的逝去的良善莊》,宛如一部乡村变迁的史诗,由《河滩旧事》《拆迁进行时》《回望家乡》三个章节串联而成,其中包含六十多个独立成篇的小节。每一个小节,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或是一位鲜活的人物,或是一段村庄的历史,字里行间,满是作者在经历拆迁、失去土地与家园时的真实心路历程。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的自我介绍:“农民,十年幼稚顽童,十年上学读书,十年村校代教,十年相夫教子,十年文海拾贝。年过五旬却返璞归真,性率真而简单随遇,做自己,无欲无求,无人喝彩也风流。”这段简洁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透着一股清新、自然、真实与谦逊,让人眼前一亮,仿佛一位质朴的老友,正与你坦诚相对。
紧接着的一段文字,更是如磁石般吸引着我:“一个逝去村庄的墓志铭;一个拆迁亲历者的心情裸录;一段段难以忘怀的乡人乡事;一首首乡情土地的悼歌;我的浮生记。”这不仅是对全书内容的高度概括,更是作者饱含深情的倾诉。何琼老师耗费三年光阴,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情感,用心去记述乡土、乡情、乡音和乡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悟,化作一篇篇文字,把村子搬迁时的不舍、纠结、无奈与心痛,展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众多村庄面临拆迁。在长安郭杜,赤阑桥、张杜村、茅坡、小居安、大居安等村,都经历了这样的变迁。从同学、朋友、乡友那里,我听过不少拆迁故事,起初还觉得新鲜,久而久之,便习以为常了。然而,当我看到何琼老师这部书的介绍时,却不禁眼前一亮,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阅读欲望。
何琼老师嫁到良善村二十多年,深深地融入这个村子,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她亲眼见证了村庄搬迁的全过程,亲身经历了搬迁时那纠结与迷茫的心境,也熟知拆迁过程中村民们对拆迁的不同看法、彼此间的分歧,以及村民与拆迁方之间的矛盾冲突与纠葛。从最初的坚守,到最终的无奈妥协,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理较量。书中反映的这些社会现实问题,折射出拆迁背后的利益博弈,以及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这些现象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也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认知。作者在书中传达了对人性、道德、社会、公平等多方面的深刻观点,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在拆迁利益诱惑下人性的善恶,同时也表达了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与深刻思考。
书中着重刻画了村民们在拆迁后的种种心理变化与复杂情感。有的人对新生活满怀期待,憧憬着都市化的居住环境和便捷设施,渴望融入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而有的人则沉浸在对过去祖祖辈辈居住的故地的无限怀念之中,难以释怀。这种强烈的情感冲突,对人们的精神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从咸阳农村搬进城市楼房,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终于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书房。然而,作者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内心被失落与迷茫填满。那些曾经在村庄里充满烟火气的岁月、邻里间的相互帮衬、孩子们在田间地头的嬉笑玩耍、家门口大槐树下乡党们端着大老碗吃饭、闲聊的热闹场景,都已成为遥不可及的美好回忆。曾经热爱读书写作、健身跳舞的她,变得郁郁寡欢,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她拿起笔,试图通过写作来疏导情绪、疗愈自己,最终走出了迷茫与困惑、郁闷与阴影。她写聊天的琐事,写朋友圈的点滴,甚至去菜市场买菜时听到的对话,回家后也立刻记录下来。思绪如决堤的潮水,一发不可收拾。正是因为作者长期的农村生活沉淀与积累,把对村子和村民的深情厚谊融入每一个文字,才创作出了如此厚重、深刻、耐读且接地气的优秀作品。
她的作品巧妙地融合了散文与小说的元素,既有小说情节的引人入胜,又不失散文的情感深度。精湛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写作方法,使文章更具张力,也更具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总体而言,这部书有三大显著特点:
一是,着眼角度独特、认知高度不凡以及创作态度严谨。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站在高处审视乡村,记述了那些令人难忘的乡人、乡事、乡韵。她的目光聚焦在无职权、无背景的底层农民身上,将他们对土地、田野、村庄、河滩、农家小院的不舍、依恋与失落心境,刻画得细致入微,读来令人震撼。她在序中写道:“2017年的春节,也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春节,没有地震雪崩,没有天灾人祸,也没有天降祥瑞地出麒麟,一如平常的平常。可对我们良善莊的人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同一般的春节,因为这可能是我们在自己的农家小院过得最后一个春节,我们在这个村子过得最后一个春节,这可能是我们作为咸阳人过得最后一个春节。因为我们要拆迁了!房屋将被摧毁,庭院不复存在,村子化为乌有。”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拆迁背景下村民对故土的不舍,特殊的境遇,让平常的春节变得意义非凡,也因离别带来了复杂的情感和对家园的深切眷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养家糊口的本钱,只有拥有才踏实。…如今我要离你而去,要看着你改头换面,承受冰冷,承受沉重。”这段话深刻地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以及土地变迁时他们内心的沉重,道出了无数农民的心声。
二是,题目立意新颖有创意,敢于突破常规表述及传统语言模式。比如《我媳妇在粪桶里》这一标题,极具创意,让人一看就充满好奇,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原来,这里的村民通过担粪挣钱娶媳妇,白天干完农活,晚上就去郊区掏粪拉粪,送到菜农、果农地里获取报酬,所以才有了这样独特的表述。再如《毛女婶子尝了一口爱》,毛女是被李奶奶捡回来的弃婴,成为李家的第四个孩子。小四长大后嫁给三哥,两人自幼情同手足,携手走过五十余载。然而,小四却从未体验过真正的爱情,当另一个异性闯入她的生活,她的情感意识被唤醒,红杏出墙。作者将这种本不属于小四的爱,调侃为“尝了一口爱”,用词新颖独特,让人拍案叫绝。
三是,语言干净凝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尤其在人物性格刻画、形象特征、心理活动描写方面,语言灵动,栩栩如生。在《刘嫂,旧事凄凉不可听》章节里这样描写:“个子高大,骨节突出,臂长腿粗,一看就是一身力气的人,偏偏还留一头剪发,短短的,越发显得头小身子大,像一个装满东西的麻袋上卧着一只小刺猬,有些滑稽俗气……她要是放开吃一顿,她能吃一篦子饺子,篦子是跟我们做饭的锅配套的篦子,直径50公分,能装上百个饺子。”这段描写,将刘嫂的形象、特征、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对场景的描写同样精彩:“打一大锅搅团,漏一大盘鱼鱼,炝一大锅芹菜浆水,再炒盘韭菜,炒一盘西红柿,当然少不了一碟子油泼辣子。搅团燃又香,鱼鱼细又长。一大家人,你一碗,他一碗,你再来一碗,他再舀一盘,一个个吃得嘴唇红油,满头冒汗。锅洞里煨些火,或用麦草烧,不一会锅底儿就炕好了,铲出来,焦黄焦黄的,咬一口,嘎嘣脆,比卖的还好吃”。这段文字把农家打搅团的场景描写得细致入微,热闹非凡,充满浓浓的烟火味,极具画面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不仅要考虑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还要看其文字的精炼程度、捕捉生活的能力、驾驭文字的能力,以及能否在细微处发现和挖掘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从而打动读者、引发共鸣。在我看来,何琼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这是一部深刻反映隐藏在拆迁背后社会现象的作品,它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发展中平衡经济利益与文化传承,如何保障村民们在拆迁后的权益和生活质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昔日的村庄已不复存在,那些逝去的,不只是房屋和土地、村庄小院、河滩广场,更是一段温暖而珍贵的回忆。它给予我们的精神滋养,带来的感动与思索,会像春风拂过心间,永不消散,成为我们心灵深处抹不去的记忆。
2025年2月15日
作者简介: 苗晓瑛,陕西长安人。陕西散文学会会员、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会理事、长安作协理事、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西安政协长安文史员。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及电子媒体。出版散文集《青青潏河岸》。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