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良善的挽歌与赞歌——读何琼老师《良善庄》有感(王炜)
《良善庄》及作者何琼老师,这像被泥沙掩埋多年的金子,终被一直以来善于发掘、资助文学新人的董颖夫老师发现了。因而,良善庄及《良善庄》所演绎的种种“良善”被更多人知晓。就此,我也是盲人摸象,谈一点阅读感受。
曾经的良善庄地处渭河岸,《良善庄》便有了沙土与沙石的混合质地,细腻粗粝且冷凝厚重。作者似站在考古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维度,从粪车辙痕的生活蕴藏里,挖掘被城市化浪潮裹挟的乡村记忆——深夜,蹦蹦车发动机的震颤,混合着粪肥的气息,构建了乡土叙事一个时期颇具辨识度的语言谱系。《良善庄》叙事语言独特,方言俚语和农谚歌谣的佐用,使良善庄群体生命中(部分)各不相同的生存境遇更为生动鲜活。
《良善庄》叙事形式沉静、节制,带有一种沉重的使命感,其叙事空间抽象具象交互,令人回味:当渡口闲谈化作“新闻联播”的民间现场,当河滩劳作演变为消息传播的天然场域,当姚大嫂拉棉柴过河的往事不再发生,当玲玲的三次出走在不同传播者的口吻中衍生出多个版本,当偷苹果者的身影及手电筒光束在果园倏忽隐现,这种众声喧哗的复调结构,多元的固化的乡村想象,也调谐出我们认知乡村的动态框架。这些非虚构元素的叠加,不仅描绘出乡村社会曾经的记忆经络,也展现出史迹般清晰强劲的叙事张力:在良善庄的坐标中,“河南”“河北”自然的物理的距离消弭,微信留言取代渡船闲话的悖论,智能手机的蓝光映照出现代化高度文明对乡土自然本真肌体的无情侵蚀。
《良善庄》群像的人性光辉,通过精神显影剂一一清晰显现。当赵建利夫妇在西瓜地里守望童童失踪的真相时,这种等待早已超越寻亲的表层叙事,化作农耕文明特有的生命韧性——他们用布满老茧的手掌摩挲瓜藤的姿态,与河岸芦苇年复一年的枯荣形成岁月共振。作者刻意模糊偷苹果者的身份,让那道倏忽消逝的身影成为集体潜意识的投影:在生存伦理与道德律令的撕扯中,每个深夜徘徊果园的村民都可能成为嫌疑对象。玲玲的三次出走耐人寻味:首次逃离时挎包里塞满的绣花鞋垫,第三次消失时枕边叠放整齐的童装,这些被丈夫忽视的细节实则是沉默的控诉书。作者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剖开传统婚姻的创面:当阿强在母亲与妻子间保持的“孝道平衡”,演变为对女性精神绞杀的帮凶。更耐人寻味的是小茹迫嫁时的“完璧归赵”,这个充满反讽意味的婚俗仪式,将女性物化为可验收的货物,而后续李平伤病引发的伦理危机,则彻底撕碎了传统伦理的温情面纱……作者无意、刻意或者说克制的叙事留白,恰似渭河水面晨曦中氤氲的雾气,折射出乡土社会复杂的人性光谱。
作者对疾病的书写转化为照彻人性的X光片。河滩人关节的畸形肿大不仅是岁月自然侵蚀,更是生存重负的物质化呈现。当姚大嫂讲述拉棉柴过河的往事,她肿胀的指节在月光下泛着青白光泽,这个特写与军用挎包里的牛皮纸包形成互文——两者都是生活碾压后的创伤性结晶。作者对拐杖群体的观察尤其精微:有人将榆木拐雕成艺术品,有人在杖头系上驱邪红布,这些差异化的处理方式,暗示着苦难承受者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及其突围路径。
作品对超生现象的展现,颇具时事性与反讽性。赵党利夫妇躲藏在粪车夹层时的剧烈胎动,与车外计生干部的呵斥声构成残酷对位,这个充满荒诞感的场景解构了曾经“越穷越生”的荒谬逻辑,与时下的“鼓励生育”形成反讽批判。当新生儿啼哭混入凌晨进城车队的轰鸣,生命本能与生存困境的悖论在此达到顶点,继而引人深思或反思。这是一种自发而不自觉的的叙事策略,将生理性疼痛与精神性创伤无意或有意呈现,使文本获得穿透时空的寓言追光,那些在生命长河中蹒跚的身影,终将成为丈量某个时代群体精神海拔的鲜活标尺。
《良善庄》构筑了渭河滩涂这个“良善”平台,在乡土作品谱系中构建了一道精神台原,开创了一个较为独特的书写范式——当凌晨粪车的颠簸声取代唢呐成为婚礼进行曲,当微信蓝光与渡口闲话在河面交织成赛博民谣,这种将农耕文明最底层的生存剧集转化为文字符码的形式,无形中使文本成为乡土中国现代精神的浓缩历史,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正在消逝的“蹦蹦车拉粪”生计模式,更在于揭示被拆迁、被现代文明碾压下的农民群体的应激反应,其意义在于建立起后乡土时代的微观模型——失却家园且伴有阵痛。良善庄村民脚踝的泥沙沉积层、智能手机壳里夹带的瓜籽、渡船木纹中嵌入的微信二维码,这些物质性细节共同编织成后乡土时代的群体命途。
当“跟杀猪的翻肠子”的生存智慧遭遇直播带货的消费神话,当榆木拐杖的雕花纹路碰撞单元楼电梯的金属反光,作品展示的不是简单的城乡对立、此消彼生的图景,而是呈现了新的文明所催生的多样复杂的自然形态、生存状态和社会生态。这种将农耕文明置于现代离心机中的文本实验,让我们窥见社会文明转型期的消亡和重生、隐痛和激兴,及其所带给人们心理和精神的慰藉抑或伤害。
《良善庄》部分地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村庄书写,滋生出关于尊严与困顿等同类命题的永恒讨论,基本上完成了对良善二字的祛魅、重构与解构、阐释,同时为消逝的良善庄谱写了良善的挽歌与赞歌。
作者简介:王炜,作品见《奔流》《短篇小说》《散文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思维与智慧》《少年月刊》《中国青年作家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陕西日报》等全国80余刊。曾获《光明日报》主办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绿宝杯”全国生态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第四届“志愿文学”全国征文大赛(短篇小说)优秀奖、首届《秦都》杂志双年奖小说提名奖、“农牧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粮安天下”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衡水日报》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等20多个征文奖项。创有又火文字工作室,参编《柳青在皇甫》(人民出版社)、《柳青言论集》(三秦出版社),《名人眼中的碑林》《碑林地名故事》(碑林区政协)《名人话未央》(线装书局)《名人看未央》(未央区政协)特约编审,《美丽商南》《美丽洛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特约编辑,编校《记忆老西安》等文史、文学著作30余部。系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教育学会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