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里话团圆
中秋节俗在秦汉以前已具雏形,其时在立秋日。魏晋时期有了中秋赏月的活动,但主要以贵族和文人为主体。至唐代,中秋赏月、玩月盛行。宋代以降,中秋节吃月饼、赏桂花、尝鲜果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人们纷纷在八月十五夜焚香拜月,许下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以后,中秋节的风俗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也更具有娱乐性和群众性。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中秋》:“
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秋节的主题从敬月祭月到赏月玩月,从庆祝丰收到企盼团圆,其以自然崇拜为特征的祭祀内容逐渐减退,作为岁时活动的人文内涵则日益凸现,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的节俗丰富多彩,不同地域也有所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当数赏月、吃月饼和摸秋求子。
赏月的习俗由古代的祭月、拜月发展而来。秋夕礼月古已有之,中秋赏月活动则大约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尤其是文人墨客,常三五邀集,对月酌酒,酒酣赋诗,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的赏月风潮比唐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东京梦华录》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对宋人来说,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唐宋之后,赏月之俗相承不绝,我国各地至今还留有很多拜月坛、望月楼之类的古迹。通过各种赏月的活动,不同时代的人们表达着同样的心声,那就是祈求合家团圆,生活美满。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满月形的月饼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做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相传中秋吃月饼的习俗起于唐代,唐高祖时,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洛中记闻》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在曲江设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宋代,月饼有“荷叶”、“ 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月饼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随着历代的演变,如今,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但是在关中的民间,盛行吃团圆馍,也就是用芝麻、核桃仁等做馅,烙成大圆饼,其上刻有丰富多彩的图案,并贴上当地的野菜,按家庭成员的人数切成若干块,保证每人有一角馍。甚至对于家里因差在外之人,也要把他的那块馍一直留到他回来。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在南方不少地方,有送瓜或偷瓜(俗称“摸秋”)的习俗。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八月秋社送瓜祈子:“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六《湖南衡州风俗记》记载,湖南衡州一带在中秋晚有送瓜一事——未孕的妇女将所送的冬瓜放在床上,伴睡一夜即可怀子;武汉地区旧俗称类似的中秋摸瓜为“摸秋”:中秋节,亲友在当夜为盼生儿子的妇女馈赠秋南瓜。如果无人送瓜,只好去别人家的园圃偷瓜。
中秋节的人文内涵
中秋节的形成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秋节的节日民俗事象不断丰富,把拜月、赏月、庆丰收、家庭成员团聚、密切社交往来等融为了一体,是民族文化展现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
所谓花好月圆之夜,骨肉相聚之时。亲人团聚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是其最主要的民俗信仰,这一主题几乎贯穿于各种节物、各项节俗活动之中。可以说,中秋乃“家节”。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血亲联系与亲族情谊,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以情义为中心,以家庭伦理关系为基础的感性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家首先是指一个个具体的家庭,它是社会大厦的基础,是社会机体的组成细胞,家庭安康了,国家才能安稳,家庭和美了,社会才能和谐。同时,家又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一种象征,是人们内心最深的依恋,是人们情感最终的归宿,家永远是人们难以割舍的情结,提到它人们就会觉得温暖、安心。我们对家的渴望是那么强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那么真挚,以至于我们不仅仅满足于个人家庭的美满,我们更企盼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世界大同。于是,在汶川地震发生后,面对巨大的灾难,我们高喊中国人民是一家,全球华人是一家,无论身处何方,我们都和四川的家人们共担艰辛,共渡难关;于是,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们高唱《我和你》,共住地球村,都是一家人,我们热情邀请全世界的家人们共享荣耀,共创辉煌。对中华民族来说,家庭团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世界和平是幸福生活的最好体现。中秋节的存在,就为亲人的团聚和情感的表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它是中华民族企盼团圆、渴望统一心理的见证,是中华民族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因此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团圆的民族,就民俗文化的领域来看,我们发现以团圆为主题聚合了一个小小的民俗文化丛,其中有节日,有传说故事,有象征物,有主司的神明……组织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多彩。所以说,团圆是中国人普遍的生活信念,甚至是生活理想中的重要部分。而且,人们企盼的团圆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团聚,更是心心相印的和谐统一。中秋节就是一个把团圆与和谐体现得淋漓尽致的节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美好景象既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中国“天人合一”、“中道和谐”哲学理念的反映,完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是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节日是加强民族凝聚力的促进剂,人们不约而同地对民俗事象的认同并实践,是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力量。中秋节是个大团圆的节日,这种向往团圆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在当代,中秋习俗中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弘扬以团圆为特征的家庭和睦,以及以团结互助为核心的社会和谐。我们要过好中秋节,就要将传统的文化元素和当代人的审美追求结合起来,丰富我们的节日民俗事象,在突出传统民俗文化意味的同时,举办一系列具有时代感和号召力、能够更好地烘托节日氛围的活动,增强节日的吸引力、感染力,让中秋节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使人们真正感受到中秋之美。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