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丰图义仓救灾民(每小平)
2024年10月10日,市民盟组织盟员乘车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丰图义仓”“天下第一仓”参观学习。认真听讲解员介绍,仔细参观记录,吾深有体会,感触良多特写此文。
久闻丰图义仓,观后诸多感想。
民众集资建仓,灾年帮了大忙。
减少饿死街头,救苦救难自求。
为万民谋幸福,饥荒赈灾恩重。
1877年,阎敬铭在任山东巡抚期间,关中发生大旱,饿死了数万人。目睹食不果腹、饥瘦如柴倒在街头巷尾死人的惨状……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以备灾荒缺粮。阎敬铭主张修建丰图义仓,丰年时存储粮食,以备饥荒年救命之需。
丰图义仓位于大荔县朝邑镇,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倡议修建,仿照苏州丰备义仓和陶文毅公义仓,修建一座气势恢宏的丰图义仓,历时四年竣工。丰图义仓是全国唯一的民间粮仓,耗资3万多两白银,占地63亩,可储存各类粮食5200吨,现仍在使用。丰图义仓具有文物和实用价值的城堡式古粮仓,在军事学、建筑学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阎敬铭绘图呈奏朝廷,被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
高大的城墙上,有块光绪壬辰黑底白字“以资捍卫”四个大字。城墙大门很厚且铁皮、大圆钉固定,结实耐用至今。门框上方留有孔洞,以防盗匪放火用水浇灭。丰图义仓占地11039平方米,建筑格局为城中城,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外城坐东朝西,夯土筑城呈半圆形,是义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呈长方形,坐北朝南。
丰图义仓的内城为砖表土心石夯筑成,髙大坚固,保存完好。墙体高约15米,顶部宽约15米,周长约430米;东西长约133米,南北宽约83米。在内城的南侧,有东、西两道券形门,两座石狮;东、西两道券形门名为“东仓门”“西仓门”。在两个门之间的砖墙上,有一块仿木结构的照壁,正中镶嵌着楷书的“丰图义仓”四个大字,两侧有砖雕的花瓶,下方装饰有环带纹、葡萄纹、雷纹等图案。
在内城的南侧,有两条门道分界,修建着东西排列的三组仿古建筑。过去,是守卫粮仓人员办公居住处。如今,被改造成“大荔粮食历史文化展”“仓储文化展”“饮食器具展”“票证展”“粮食食物展”“阎敬铭纪念馆”等不同主题的展厅。阎敬铭纪念馆楹联:“解民悬而纾饿殍实乃辅国廉相 忠国事以济艰危堪称救世贤臣”。内有大量的实物,图片、牌匾、蜡像和文字介绍等……我边看边听边记,关注丰图义仓人文历史。
粮食历史文化展有古代系列仓储、炊事用的石、瓦罐、木制器具,有计划经济时期的全国、省市和军用粮票、地方生活票证、文件、介绍信函、证件实物等;有小麦、玉米、水稻、豆类等56种实物标本,让人仿佛进入了农耕时代。
在内城的四周,共有58间粮仓;一仓一红门,面向院内广场,后有窗囗。58间粮仓代表58个村庄,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粮仓,存取粮食互不拢累,互不影响。每座粮仓进深约11米、宽约4米、高约5米,可存粮90多吨,全部粮仓可存粮5220吨。粮仓为砖窑式,门外环绕一圈回廊,有防火、防盗、防入侵等多种作用。木板铺地,离地面约40厘米,墙体四周有4个排气孔,利于空气流通和潮气排出。利于麦、稻、豆、谷等粮食存储,根据干潮分类储存管理。
在内城的西南角,有砖台阶通向城墙的顶部。环绕城墙,行走一圈,丰图义仓的内外景象一览无余。在南边城墙顶部的外侧,修建着一座高大的垛子;其它三面两侧均为矮墙,不会遮挡视线。
城墙的顶部由青砖铺成,划分为不同的长方形区域;四周高,中间低。在城墙的内侧,修建着12道隔墙,每个隔墙的上方有排水槽,连接着城墙顶部的地面,以利排水。院内广场也是四周高,中间低,雨水可很快排出墙外。
丰图义仓特有的科学实用功能体现在:选址在南寨子的老崖上,东、北面为悬崖深壕;地势高,向阳通风干燥利于排水泄洪;利于防御,防劫、防窃;仓顶由大青砖铺成,排水畅通;粮仓坐北朝南呈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利于光照保持干燥;悬空储粮,底层木板支撑,下设通风道有利通风、隔潮、保湿及防鼠虫;墙体厚、保温性强,前后窗正对利于通风;根据季节、阴晴雨雪随时保持干燥通风等……
仓储文化历史悠久,宋代理学家朱熹最早提出建社仓,被誉为“紫阳仓祖”。古代粮仓分为史前、皇家和民仓三大类。走进丰图义仓,迎面的城墙上,建有一座漂亮的仓楼,为紫阳仓祖朱文公(朱熹)祠。在两侧的八字墙壁上,镶嵌有慈禧太后御书的“龙”“虎”草书大字。一仓一门且都是红色小门,后墙有气窗,为独立的砖窑结构,特点是冬暖夏凉,仓墙厚达1米左右,温度常年处于17度恒温。达到“低温、低湿、低氧”三低储存条件的要求。使人们抚今追惜,为丰图义仓建造科学合理而赞叹。
丰图义仓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粮仓、清末关中东部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攻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1992年,丰图义仓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 ;2019年,被陕西省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评价委员会确定为国家“AA AA”级旅游景区。
阎敬铭是朝邑县(今大荔县)赵渡镇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考中进士后,历任清政府户部主事,山东巡抚、工部侍郎等职。清光绪八年(1882年)升任户部尚书兼任兵部尚书,九年(1883年)任军机大臣,十一年(1885年)又任东阁大学士,仍管户部,十四年(1888年)因病离职调养,十八年(1892年)卒于山西寄寓,朝廷追赠太子少保,谥“文介”。
阎敬铭在清政府内担任要职其间,倡议并主持修建丰图义仓。义仓是置于民间的公共粮仓,因不属于州官管理,开仓方便,遭遇灾荒时,就可以开仓就地赈灾;因设于乡社,又称为社仓。为附近居民每人每年交义租五斗粮食,以备饥荒。
中国义仓丰年置仓积谷,灾年开仓赈民。隋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杨坚采纳了大臣的建议,初置义仓。官仓防大灾,义仓防小灾。丰图义仓有新章序,制定了严格的储粮制度。
丰图义仓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仓政,仓储历史、仓储文化、粮仓建筑艺术提供了历史资料,同时对研究封建社会后期关中东部的经济发展、军事攻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丰图义仓是一座以储粮为主要功能的建筑,又具有防御系统,是防御性质的军事建筑。不仅保证储存粮食安全又为地处该仓东面崖下朝邑城的卫城,体现了储粮和安全防御的双重功能,是座综合功能较好建筑。
天灾人祸,设法躲过。古同州多遭年馑,旱雨涝雪冰苞不断。1875年,大荔县共储小麦6744石,各乡村分储小麦1500石。1877年大旱,麦豆亩仅收数升;秋无苗,麦未种,粮价奇贵。八月,大荔设保赈局,开放义仓,以救饥荒。九月,大荔开粥厂,散棉衣,掩埋饥饿而死的尸体;十一月,天极冷,饥民多冻饿而死。1878年复大旱,又大疫;人相食,死大半;城东掘有万人坑,人囗由41万减少到19.2万人。大荔设茶厂5所,煮药施供行人饮用。1906年秋,阴雨五十余日,黄、洛、渭水大涨,沙苑遍地汪洋,禾苗尽被淹没,义仓放粮安民。涝灾、冰雹、蝗虫、大风雪反复;“大荔县灾害饥荒大事记”皆有古时灾荒年代的详细记载,清代义仓放粮救人无数……
此外,在内城的西南角,还有两座粮仓。现分别开辟为纪念馆:“陕西抗战河防指挥部旧址”和“朝邑起义指挥部旧址”。在纪念馆的入口处,矗立着“永济抗战阵亡将军纪念碑”和残缺不全的“……学士陕西朝邑县县长汉三张公徳政碑”。
在陕西抗战河防指挥部旧址内有93幅珍贵的抗战图片,真实反映了陕西军民奔赴山西前线,跟日寇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朝邑起义指挥部旧址内有“朝邑起义”的情况介绍:1948年10月6日,朝邑保警大队、常备大队和其它地方武装1300多人,在共产党员杨海潮和王宴亭的带领下挙行起义,抓获了国民党县长卜儒英、县党部书记刘映南等200多人。因为起义当天是农历九月初三,又称“九三起义”。
丰图义仓投入使用十多年后,1900年关中大灾荒中第一个派上了用场。大灾荒发生后,朝廷下令丰图义仓开赈放粮,挽救了当地成千上万饥民的性命。丰图义仓志记载:“回忆辛丑赈济,全活无算,无不归功斯仓。”因此,群众将倡议建设丰图义仓的阎敬铭为“救时宰相”。
正所谓:救时宰相修义仓,灾年为民记心上。
丰图义仓民间修,乡村农夫干劲足。
粮仓坚固防盗匪,谨防霉变谷物堆。
储粮备荒救万民,铭记功德教育人。
2024年10月22日
每小平 笔名 每牧 每文 网名 长安美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学会监事长 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文艺评论分会会长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理事 办公室副主任 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原长安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长安区武术协会名誉顾问 西安地名协会特聘专家 杜曲乡贤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秦腔 社火 武术 民协文化研究者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长安方言一二六(每小平)
- 下一篇:散文:救时宰相阎敬铭(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