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打搅团(每小平)
搅团搅团,乡村特产。
老少皆宜,开胃养颜。
水乳交融,黏糊一团。
胃肠患病,食后胃酸。搅团就是用玉米粉搅拌成团状的粗粮吃食,是乡村的一种家常便饭。选择绿豆、土豆、红薯、玉米等淀粉可搅拌成的优质搅团。
儿时,生活异常困苦。父母亲常为吃食费尽心思而发愁,想方设法使子女吃饱不饿肚子。父亲用自行车驼着生产队分给的桂花球大米到西安家属区1斤换回2斤玉米面,细粮换粗粮图的是多,怕的是娃们吊顿饿肚子。
“搅团要好,搅上百搅。”“千搅万拌,烈火猛煎。文火慢煎,才能绵软。” 搅团之所以好吃,关键在“搅”字。玉米面被擀杖反复打成搅团后味道已不再粗粝,口感由松散变得紧凑细腻、改变了玉米面的质地。
勤劳能干的母亲是打搅团一把好手,她常讲:打搅团重在搅拌上,其次是稀稠、火候和软硬度。若掌握不好,不是软就是硬,甚至是夹生饭、焦糊饭。好的搅团柔韧筋道,滑润爽口,色香味美,食后回味无穷。
搅团好吃饭难做!打搅团,不简单;脱了棉衣穿单衫。头上汗水擦不干,弯腰搅拌不言传。大火拌,小火炖;既筋道又香甜。拌要慢,搅要快;火大需要拿灰盖。不能软,不能硬;大火小火巧利用……
搅团搅团姓张,越搅越香;搅团搅团姓王,越搅越穰(音瓤) !打搅团前先用油布将锅底擦一遍,是为了防止粘锅又能使锅底的“锅巴”不焦糊好吃。常见母亲用饭勺舀一勺面粉用水调拌成稀糊状面水子,父亲用柴禾烧开水锅后,母亲将稀糊状面水子边搅边缓缓倒入开水锅内,边倒边搅。然后给锅内用手指均匀撒玉米粉,此时用擀面杖顺时针搅拌,五指间算撒算搅拌,待稀稠度好后停用玉米粉,只需不停的使劲搅拌,搅至无干面粉或疙瘩。打搅团既有技术又是个出力活,母亲用力在弥漫着热蒸气的锅旁使劲搅拌成螺旋状,面团被搅打得翻江倒海,热气泡不断冒出或向上喷溅,不停搅拌力求使面粉混匀不起疙瘩。母亲弓腰用擀杖在冒着热蒸气的大锅旁,连续不断在搅团锅内搅大小不同的圆圈。擀杖是道具,锅灶是舞台。搅团被母亲搅拌成无数的圆心花朵,由小到大不停绽放着各种美丽的圆心花……
待到用擀面杖挑起能粘连成软片状,即大功告成。父亲只掌控锅洞内的火候,火大就用硬柴、火小就用柴禾。待搅团不断冒气泡饭快熟时,母亲盖锅盖时火候就小,以免焦糊。熟制后的搅团金黄溢彩,活色生香,透射出淡淡金色光彩。
黄澄澄,金灿灿;倒入茶盘一整片。芹菜浆水,椒叶油煎。清香扑鼻,惹人馋涎。油泼辣子,漂浮碗面。盛上一碗,充饥解馋。没有吃饱,再来一碗!刀切块,辣水蘸;生调热烩众人赞!搅团熟后用饭勺给干净茶盘里盛上2公分厚,形似一个大月亮,待晾凉后调饭吃或汆搅团。
搅团过滴溜(凉鱼鱼),可大可小。要大就将将筛孔离水近;要小将筛子提高。过下的鱼鱼色泽嫩黄,有尜形、条形或小圆形,浮在洁净的凉水盆里似检阅中的金鱼在游动。夏暑天吃凉鱼鱼,浇上浆水酸菜,口感独特、食后很解暑。
搅团吃法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困难时期,人们很少炒菜,多用浆水菜代替。盛上半碗热搅团,再舀半勺热浆水菜,四周的浆水菜把搅团围住在中间,故而吃搅团又称“水围城”,因是粗粮不耐饥还戏称“哄上坡”。有条件家庭,炒些豆腐或韭菜、蒜苗等青菜,适量放入碗内、调些酱油醋、油泼辣子和香菜末,用竹筷顺碗四周把汤水搅匀,从碗边开始夹,夹一小块在汤水里浸入、连吃带喝。软绵筋道,煎火可口。将晾凉搅团切成条形、小方块凉调冷拌似凉条粉,倒入辣子调和水可供喝稀饭就菜用。“再来一碗!”有人甚至连吃三四碗,直吃得肚腹鼓鼓、头上冒汗,使人大饱口福!烩搅团,是将晾凉搅团切成小方块汆入煎菜汤中、再放入蒜苗末或香菜末食用。一碗不够再舀一碗,煎烫酸香暖胃,浑身发热,适合在寒冷天食用……
搅团吃进身,至今忆双亲!
2023年12月11日
每小平 笔名 每牧 每文 网名 长安美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学会监事 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现代文学学会文艺评论分会会长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乡土文学委员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理事 办公室副主任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文艺评论分会会长 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原长安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长安区武术协会名誉顾问 西安地名协会特聘专家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秦腔 社火 武术文化研究者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甜柿子(每小平)
- 下一篇:评论:人生哲理经典名言一零三(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