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韦曲乔家村(孙宝田)
作者:孙宝田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4日 点击数:
阡陌村巷,风流依旧。
韦曲乔家村的历史可上溯至清朝以远,当时与“宁远堡”两相呼应。
据考,皂河旧谓〈漕水〉,南来从宁远堡流过,乔家村南二里之遥,河面宽五步以上,河水浅淹过膝盖,韦曲段无桥,可涉水过河,弯弯延延向杜城流去!
村落,是这片地方的历史与沉淀……。
关于乔家村,有《一说》:韦曲乔家村唐代名:“赖家桥”,即潏河上的一座桥边村庄,唐诗多有称颂,宋代称"内家桥”,清代称“桥底下”,皆因乔姓人祖居此地而演变为"乔家村。村内有座老爷庙,年久失修,香火渐衰,已无遗有。我以为,此史无记载,无法查证。
据民间传说,还有《二说》:此村原称乔家堡。早年西韦人从皂河岸移居于凤栖塬下,发展成西韦堡子。西韦人清一色都姓张,民间因”张”与”涨”字谐音,不吉利,后觉得皂河无桥与乔谐音,图个吉祥,故改乔家堡为乔家村。这种传说,不知是真是假?反正吏无记载?正应了民间信者有,不信却无的俗理吧?比如赤兰桥没挢,第五桥没桥,塔坡无塔,也许有别的不为人知的原由吧?由此,我想也许”余曲”和乔家村还早于韦贤的《西韦村》吧?可如今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作家崔浩在他的著作《大写韦曲》中提到:”西韦村,由历史上的“宁远堡”“乔家村”和如今的长安北街、长安西街、青年街、新华街、文化街、环城路以及北原上的凤栖西街、杜陵西路等街巷组成,原有12个小组, 2800余亩地”。以此,可窥探出历史的”一斑”蛛丝马迹吧?
东韦村、西韦村,在古代合称韦曲村,那么这个韦曲村和我们如今的乔家村又有啥关系呢?
在百年韦曲中,乔家村一直象个守卫,守护着西韦,守护着皂河岸。
今天,让我们跟随城壕钢笔画的线条,走进韦曲乔家村的这片村落!
这里是古村居,这里有着我们共同的记忆……。
早在公社化时期,西韦村与乔家村合政,称乔家村为西韦七队,从此,乔家村的大名稀呼儿被遗忘?那一年韦曲北坡改造,西韦村一部分村民搬迁去南头河里(指皂河岸),一部分安排在乔家村和二幼门前的县医院家属院西侧,柴配厂东侧,乔家村现指的就是西韦七队。改革开放初期,村里自发成立了个《过事服务队》,地址就在乔家村。村民谁家过事,请服务队设置席水。记得有一年选村长,服务队在西街路沿上搭棚安坐,供村民开会期间吃饭就餐,整整吃了一个礼拜之久,直至选举结束,才拔灶回村。
乔家村地处新华街,村子三面环街靠路,只有北临柴配厂的巷子,就是与西韦小学隔出的一条小巷,这条巷子寂寞无车过,北面有孙胖子的肉夾馍,巷口有卖壶壶油茶的三轮车,南隔壁有一油茶麻花店,两家质量价格不同,却都生意兴隆。顺巷子向西,再无他商,偶尔有几个老人坐在墙跟晒太阳!不用问,这肯定是老乔家村人无疑了!东边是青年北街,与文化街形成丁字路,最大特点是日用杂货和石碾碾辣面的铺面居多,向南有菜市场和酒店。村正门南临新华街,一街全是美食吃货和水果店,正门对面就是韦曲老三中旧址,现在建设了长安中央广场。西靠长兴北路,前几年修了古建门楼,除了超市和幼儿园,青一色建材和钢铁材料费,但是,与其它巷不同的是,每一巷口都有一辆早餐小吃车,或售菜盒,或杂粮煎饼,或台湾饭团和菜夾馍等。
转眼间,已来了村口,正门安装了道闸,还遗留着”防疫”用的岗亭。
再进去,阡陌街巷,四通八达,每一条巷都有生意,每一条巷都是租户。各条小巷里依然是小超市,以及卖各色吃的店铺居多,拉条、压面、饺子、米线、金丝饼、油糕、凉菜卤肉、臭豆腐,多得数不清。此外,最有特色的是应运而生的扫码洗衣房、理发店、小宾馆,澡堂子,弹棉花网网套的和卖计生用品的。这种格局,同东韦,西韦的城中村稍有不同。
这势方,这热闹,除了城壕街外,韦曲还没有能比美的村子。
走过西韦小学,走过国家”微波站”,去小巷子里穿堂走游也是十分怡然自得的。
凡是韦曲人都知道,乔家村最出名的并不是美食,而是租房客和电动车。乔家村土著村民已不见了踪影,剩下的都是房客?有多少条巷子,就有许多的电动车的在门外。
外来打工者们和租房的客商共有的乔家村。有着多不胜数的美食,也依然留下了诸多属于他们的故事,凭后人传说。
此刻,我又想起了不远处的城壕街和东韦村,那个我生活了五十年之久的城壕街。那里也有着许多许多条条幽深小巷,有着吃不尽的美食,也有着许许多多的房客和生意人。
就说乔家村小学对面的文化街吧!那时候,出出进进的租房人,漫步在文化街,馆子、网吧,录像厅,电影院和长安浴池里,时常可以遇到衣袂飘飘,扭扭捏捏的小姐和一脸青涩的女大学生。在那个时代,总是还有隐于江湖的文化艺术人在这条街上修行。他们,她们,日子里可以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故事和惊喜,也留下许多难以忘却的回忆。(为此,我写过散文 《斜阳夕照文化街》)。
如今,自县医院西迁,电影院改了超市,电影公司消失成了废品回收站,文化艺术隐者纷纷走出文化街,街巷比从前更寥落,更冷淡,更没了文化氛围。当年的网吧现在已楼去人空,长安浴池也改成了服装店。街上不见了车小马龙,但偶尔还依然有着年轻靓丽的女孩子路过,我知道她们只是路过,她们匆匆的脚步,是走在回乔家村的路上,这路过,让人看起来却是那么陌生,街西口,虽有理发的和旧书摊,却已感觉不出当年的文化街味道。
我这才明白,长安变了,韦曲变了,乔家村也变了。只有我,还时常活在回忆中。
百年乔家村,跟随时代脚步,再也不是那个曾经以河湾为胜, 独临皂水岸,水盛草茂, 多产芹韮之黄, 凡村民,凡男女,日子皆务劳菜业为生,罐罐韮菜为伍,秋夏犹忙,而冬春赋闲自乐,于 闲, 操手而街,或自乐班吼两声秦腔,或丢方,或走棋,或呼妻唤儿 逛城壕街,娓娓喋喋,栉比如鳞,喊若骂俏,声不绝于耳就是乔家村了。
早上天刚蒙蒙亮,店铺开门,伺候买夫的到来,瞬间街巷便热闹起来,街路略显狭窄,道牙拥挤不堪。本就平静的街巷,一呼拉出现数不清的人流,叫卖声不绝于耳、吆喝声不停鼓噪,场面蔚然壮观。
乔家村只是西韦村的第七生产队,这里没有政务部,也没有城管。只偶尔有巡查人。那天,我只听到带着红袖章的管事者喊:”超市,超市,超市的?把你门口苕帚挪走,影响街道形象”?只见小超市走出一位老者,极不情愿的把苕帚取走了!随后又听见:”串串,油饼今天检查呢?把你门口都拾掇利索”?旁边有观者说:”明晴没检查?为啥拿检查说事呢”!商户听了说:”做没见奈格来么”?似乎管理的人很牛气!连商户名子都不想呼叫?说明管理人和商户生疏,不是很熟,也许压根就不想知道租户的名子?村人俗称:”白搭话呢?人离乡,没辈分”?
商客和房客携妻托女,成为房客店主,不知疲倦的挣钱,挣钱才使房客们有了归属感,也使乔家村有了繁旺的景色。总之,繁忙给这个死板的村子和形而上的街巷增添了繁华与暖意。这不能说这不是一个例外,也不能不说不是个奇迹。
在日子里,他们,都不是“名镇,名村,名堡,名巷”,也没太多的传奇故事,只是古老,只有平凡。平常得象街边行道树上的叶子那么普通,很少有人驻足耐心听她们久远的故事。
自此,我可以断定:乔家村这些城中村租房客的和那些出租房子的房主们,绝不是因缘分而相遇的吧?而是因这个安宁时代和岁月静好……。安居乐业的背后,也许还有着未知的苦涩和生存的无奈!还有许许多多的感人至深故事吧!
癸卯年伏暑方僧於皂河滩
后记:韦曲有很多在上百年历史的古村居。小堡子,皇子坡,靖宇堡,韓符庄等,他们有的随着历史的变迁慢慢消逝,也有的在新农村改造中没了当初的模样,而仅存的东韦,西韦,乔家村,小堡子,也就成了韦曲这座城中村的历史与沉淀……。
韦曲乔家村的历史可上溯至清朝以远,当时与“宁远堡”两相呼应,往东南有韩愈读书的城南别墅:《韩符庄》,据记载:韩符庄名韩店,后改为”韩符庄”,诗人孟郊有一首:《游城南韓氏庄》”池塘映月,竹林润烟……”。可看出别墅的优美。北宋学士张礼曾来此一游,他的《游城南记》中这样写到:经牛头寺,下穿韩符庄,西过韦曲,韩符庄在皇子坡以西,在韦曲以南,清明渠之东。无疑是原长安县政府西南这一片地方。
据考,皂河旧谓〈漕水〉,南来从宁远堡流过,河面宽五步以上,河水浅淹过膝盖,韦曲段无桥,可涉水过河,弯弯延延向杜城流去!西汉宣帝时代,丞相韦贤最初居住此地,距今已有两干余年,而得名:”韦曲”。那么,早于韦贤之初,这里还叫”韦曲”吗?阅无出处,查无考证?也许,正应印了”潏曲”的民间叫法!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