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从看报到投稿的经历(王小虎)
我一直喜欢看报,特别爱看《西安晚报》。退休后,我在手机上订阅了《西安晚报》微报。她所刊载的文章很接地气,离我们生活很近,通过报纸我能及时了解很多社会信息,也能学到很多需要的知识。像《长安悦读》《终南晚晴》《终南闲情》《终南诗简》等版面我都很喜欢,尤其对《西安地理》更是情有独钟。由于自己比较爱旅游,对地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很感兴趣,通过《西安地理》栏目,我能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前世今生和民风民俗。这样,如果再去那个地方旅游,就会领略到另外一番风景。看《西安地理》时间长了,便产生了想写的念头,并跃跃欲试投稿。
我写的第一篇稿子是《我们村的饲养室》。由于自己是在农村长大的,经常给饲养室担土、起圈、割草,晚上在饲养室谝闲,所以写起来就很顺手。不过写好后却纠结了好长时间,怕投出去采用不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怀着忐忑的心情把稿子投进了《西安地理》版的邮箱。结果不到一个星期,版面编辑就打来电话,说我稿子写得很棒,可以刊用,但要注明是哪个村。这番话说得我心花怒放,我连夜对稿子进行了修改,最后以《杜曲东村饲养室》为题目在晚报发表了。我立刻对《西安晚报》微报进行了截图,并非常骄傲地发到了朋友圈。结果有70多人为我点赞,十多人留言鼓励并分享转发。
第一次投稿的成功,让我有了更大的写作信心,也让我知道了《西安地理》版的编辑老师,我们两人还加了微信。接着,我又陆陆续续写了几篇文章投给他,但都因不适合栏目主题或其他原因而未被刊用。这种状况对我有点打击,自己的写作劲头也变小了。编辑老师似乎觉察到了我的思想动态,便在微信里对我进行鼓励和鞭策,并对用稿要求进行了多次详细讲解。慢慢地,随着对版面的认知加深了,我的《热红苕》《燃面》等文章相继发表。后来,我又写了一篇近5000字的《细柳吉羊保长社火》,投给了《西安地理》版。编辑老师很快就来了电话,认为题目不好理解,而且整个文章资料堆砌严重,让我通篇重写。在重写的过程中,对一些自认为好的段落和字句,我总觉得难以下手,所以重写的第一稿还是没有得到编辑老师的认可。他又给我打电话,认真给我说了稿子要改的地方。他的热心和耐心让我很感动,不由得使我想起一些老作家给我讲的成长经历,有不少都是从文学爱好者在编辑的帮助下成长为作家的。
在编辑老师的耐心帮助下,《细柳吉羊保长社火》终于发表了,见报时题目改作《细柳大吉大羊社火》。这篇文章,在读者中反响很好。一位老家在细柳大吉村的读者,是从部队退休的老将军,在看了文章后通过报社领导找到了我。他告诉我文章写得很全面,但大吉大羊社火的特点写得不够,要加内容,并约了见面详谈。见面后才知道,原来他父亲就特别喜欢传统社火艺术,在大吉村当了几十年的社火头。去世时,村民自发抬了五桌社火为老人送葬,用特殊形式表达了对老人的爱戴。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们全家都喜欢社火,大哥任志久还担任村上社火头。在谈到“大吉大羊社火”前景时,他惋惜地说现在村子面临拆迁,这一传统历史文化活动也面临失传。鉴于此,他想用文字把社火表演艺术记录下来,可这一想法始终未能实现。所以,当看到晚报刊载我的文章后,又重新点燃了他的念想。说话间,他从袋子里掏出许多资料和照片,并对我的文章提出了需要补充的地方。看着这些宝贵资料,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对老将军表示感谢。他笑着说:“要谢就谢《西安晚报》,是她让我们有了见面的机会,让我了却了已久的心愿。”我说:“我们都应该感谢《西安晚报》,感谢《西安地理》栏目。”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少陵原下水洞子(王小虎)
- 下一篇:散文:杜曲老街忆往昔(王小虎)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