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两报促我在进步(每小平)
如同鸟雀啄食,每天看报学习,几十年来已成习惯。
案头上放着每天的《西安日报》,摞的很厚很高。
时间如流水,日报七十年。作为读者和作者,目睹感受到两报不断发展、变革和创新历程。
刘炜主编发来征文,追忆我人生几十年的进步,都离不开《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精神食粮的补充,促我不断在进步。
我的老家距杜曲邮电局(老街道) 很近,父亲常到邮电局看报纸,闲时在房檐下同人下象棋,儿时的我也图热闹看《西安日报》上的图画和文字。
1969年我上小学三年级,赵根万老师让我负责办教室后面黑板报。为了办好黑板报,就需要从《西安日报》等报刊上找材料,课后再站到课桌上用白粉笔认真书写。记得当时的插图多用《西安日报》上的“延安宝塔山”“天安门”“田野后面两山顶升起红太阳”“雷锋持枪”“青松”“书本和笔”“向日葵”“工农兵”“小学生”等图画。当时的《西安日报》还是张小报,内容较单纯,不是领导讲话就是“社论”,我就搜寻教育或师生作文等供办黑板报时选用,以此提高师生的理论水平。
1969年春季,班主任赵根万带领班上同学到杜曲村修建潏河工地上,同村干部协商后利用休息时间为村民们进行义务宣传。众乡亲围成一圈,我就现场朗读起《西安日报》上刊载《农业学大寨》好人好事方面的文章,受到乡亲们的夸赞,扩大了宣传。
通过阅读《西安日报》拓宽了我的视野,求知欲望更加强烈。儿时到邮局、图书室、大队部阅读《西安日报》等报刊进行学习和笔记。从小就敬佩文化人,心想啥时候我的文章能变成铅字登上日报?啥时候也能领到稿费……由此就关注学习两报,工作后单位订有《西安日报》等报刊可供学习,我就是到西安城内办事也要在街头观瞧玻璃窗内的《西安日报》《西安晚报》,获得精神食粮。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和西安的事,尤爱看“钟楼下”为民鼓与呼“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
订报读报记日记,创作文稿为人民。改革开放后,屠猪宰羊千把刀、万把刀齐上阵,集贸市场个体卖肉者众多,猪牛羊肉等供给丰富,方便满足了城乡群众的需要。但是,鱼龙混杂,个别商贩偷售病猪肉、米猪肉(米星肉) 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群众呼声很高。关注《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的我,专门写出了《病健肉的鉴别》《米猪肉的识别》等文稿,骑上自行车从韦曲到西安南四府街日报社,传达室不让进就拜托转交给编辑老师。不久,《西安晚报》“科技长廊”分别刊登了《病健肉的鉴别》《米猪肉的识别》等文稿,为群众选购“放心肉”进行了宣传指导。担任动物检疫员的我,还在韦曲农贸市场“病猪肉展览台” 现场给群众讲解猪患病死亡后病肉特征;猪囊虫传播、流行、症状和对人畜危害等知识,并将《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刊登的报样制成展版,市民围观后纷纷竖指夸赞。此外,我负责的韦曲农贸市场被市农业局、市动物检疫站评为“十佳”市场,全市在韦曲召开现场会,省、市电视台、报社宣传报道。县广播台记者张来善与我写出的《为了坚持放心肉》一稿,分别在《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上宣传,受到广大群众称赞。
每天读书,人很幸福。每天关注学习《西安日报》《西安晚报》成了我的不良习惯,我连订过七年《西安晚报》,如今早上在电脑和网上看,每周五到邮局取回报纸再细读。我从小就喜欢文学,看过很多书、对小说和散文情有独钟,对佳句名言摘抄记在本子上。读书看报、写作和社会活动成了我退休后主要事情。多年来,我参加过多次《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组织的竞赛活动和答卷活动;荣获“西安最美读书人” 的奖励。
作为西安人,两报的忠实读者,我积极投身到采访中去。作为长安区政协文史员,我先后十多次义务陪同西安日报社的赵珍、尚洪涛记者分别十多天到杜曲老街道、杜曲村、寺坡村、张侯坟、鲍坡于家大院、何家营、温国堡、马王村、客省庄和马务村实际采访拍照……炎阳下,淌着汗水步行上少陵原看窑洞、老民宅;白雨中,冒雨进高桥马务村村入户,踏着泥泞钻进2米高的玉米地,拨掉一人高的蒿草对薛允升墓地石人石碑让随行尚洪涛记者现场拍照,心甘情愿把雨伞让给赵珍记者自己淋雨配合在客省庄走村入户进行采访……
长安是京畿之地,人文历史深厚,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因报社人手少,工作忙不再派记者下乡采访。我想:我何不把故乡的人文地理写出,呈送给报社老师。由此写出30多篇寄给《西安地理》版老师,王亚田老师极其负责,悉心为我的文稿反复修改完善,多次电话交谈,有一次通电话长达一个多小时。心怀感激,努力写作。我写的《少陵原上吃水难》《杜曲洋井》《挑堰》《水洞坊》《钉马掌》《市场吆喝声》《编担笼》等三十多篇登报。《黄峪----唐代李世民避暑佳地》图文并茂整版刊登在2017年10月1日《西安晚报》上,不少读者反映看了《西安晚报》,才知道李世民驾崩于皇峪寺,我也收到1000多元稿酬。
郭峰、刘炜主编对来稿认真负责,精心编辑《西安地理》等版面,既丰富完善了文稿,又扩大了两报社会影响。此外,郭兴文、蒋漫冰、肖雪、陈黎和张静、高亚平、周媛、张波等编辑记者也分别编发指导过我的写作,并给予鞭策、激励和鼓舞,使我写稿的信心倍增。我先后深入村组、街巷、农户、陵墓、景点等处对干部群众采访,了解人文地理方面的人和事。为写《千年古村-----杜曲村》和《少陵原上十三陵》,多次深入实际、到陵冢现场察看调查和拍照,清明节冒雨参加朱氏宗亲会祭祀秦王朱樉仪程,触摸600多年历经风雨沧桑的石人石马等石刻……
两报伴我几十年,编辑读者心相连。两报丰富了我的头脑,增长了我的见识,也是了解世界的好窗口。是我的良师益友,促我不断在进步。我将报上佳作剪报收藏,粘贴成册,随时阅读学习,供我写作时指导。
受益五十载,文学引路人。两报益处说不完,指引人生永向前。祝贺两报七十年,百尺竿头为民言。真诚祝愿两报越办越好,似终南山的松柏,根深壮大不断向上!
西安两报,温度无限。两报回忆,难以忘记!
深厚感情,终生不变;感谢两报,使我成长!
感恩两报精神食粮!感谢编辑记者友情支持!!
2023年7月7日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学会监事 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办公室副主任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 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原长安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长安区武术协会名誉顾问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社火文化研究者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长安方言一零二(每小平)
- 下一篇:散文:喝酒话人生(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