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春的念想(田丽娜)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万物欣欣向荣,人也不例外。
古人真的智慧。从《黄帝内经》到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从神农氏遍尝百草的《神农本草经》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代又一代医者圣贤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养生方法,传播了药食同源的奥妙,得以让我们能在四季循环中顺应自然,与天地同气同息。
“春”字是这样写的:“三”是个“乾卦”,为天,代表阳气,“天之阳”来了;下面是一个“日”,代表“地之阳”也上来了;人就在两个“阳”中间,是为“ 春” 。 因而此时人就要和万物一样做相应的助阳的调配。无论饮食还是住行。逆春气则少阳不生或少生,于身心不利。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里,就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意思是春夏养好阳气,以利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以利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清代医学家高世栻注解)。
春天少阳生时,能促进身体阳气生发的首推韭菜。《本草纲目·(菜)部》第一个就是韭——韭释名:草钟乳、起阳草。能称为起阳草,它的效用非同寻常。它散瘀行滞,安五脏,补肾益胃。所以民间有谚语:一月葱,二月韭 。此时的韭菜鲜嫩水润,不管韭菜炒鸡蛋还是韭菜炒河虾,都是餐桌上养眼又护肝的美食。曹雪芹的“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更是衍生出了“稻花香”香米。
雨水节气后,不经意间抬头,路两旁的柳树不知何时柳叶如烟,薄薄的鹅黄绿轻盈似梦却又触手可摸;不经意看到田野的荠荠菜、灰灰菜疯一样地生长。 俗话说,“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足以说明荠菜的营养价值。它可是高钙高钾食物,同时平肝明目,还能助消化、降血压等。之所以说古人有生存大智慧,就是他们知道在吃荠荠菜时一定要先用水焯,和菠菜一样,它里面含有大量草酸,不但影响口感还容易形成结石。想想在没有条件充分了解食物成分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就选用这样的烹调方式,代代相传。
唐朝高力士《感巫州荠菜》云:“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虽然诗味差了很多,但也让我们了解了荠荠菜无论生长在北方还是华夏腹地,它的气味都是一样的,没有改变。高力士虽然没有多好的名声,但是在兴庆宫为李白脱靴子,和这首算打油诗的荠荠菜诗,倒也为他加了些印象分。 另外就要数南宋时期许应龙的《荠菜》诗:“拨雪挑来叶转青,自删自煮作杯羹。宝阶香砌何曾识,偏向寒门满地生。”是的,田野路边随处可见的荠荠菜是普通人家餐桌常菜,更是贫寒百姓冬春青黄不接之际的果腹之物。 正如辛弃疾《鹧鸪天·春日平原荠菜花》云:“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细品诗里描述,都和农桑有关。
如今,荠荠菜饺子或馄饨,是北方春天被万分青睐的舌尖美味。无论贫或富,吃点新鲜野菜和粗粮已经是现代人们美食的首选。不久后的清明前,香椿芽便会悄悄冒出,暗红色叶子,绿色齿边,一股自然清新的浓郁芳香扑鼻而来。香椿利尿解毒,止痢疾杀虫是它的拿手好戏。“常食香椿芽不染病”,只是香椿是发物,过敏体质的人不能享用。
朋友翻山越岭,从蓝田给我带来腊梅、木瓜苗各两枝。她迅捷地在我原先的花盆里种下腊梅时,因为是傍晚,不小心铲掉了刚刚露出嫩芽的并蒂莲。我可惜地“哎呀”了一声,她拿在手里仔细瞅瞅,然后大不咧咧地接了句:“没事,只要根在,它还会发芽。” 果然没几天,那个粗大的根系旁又怯怯地冒出了新的嫩芽。
我信步走到花店,买了一盆风信子。是它召唤春天,还是春天催醒风信子,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春天是一个念想,是人心,不是季节;因为有了念想,有了人心,春天来了,什么都会发芽,包括爱情,也包括希望。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诗歌:春天(李耀亭)
- 下一篇:散文:猎石(王剑利)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