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的习俗
每小平
农民要得乐,过年耍社火。
家乡过年期间,时常有周围村庄耍社火,家乡的社火绝技太酷咧,不单是中国人、就连外国人看后都赞叹不已,是值得大力传承弘扬的传统文化。
耍社火(闹社火、抬社火) 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民俗,为图红火吉祥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穿街过村在街巷、公路、广场、田地等宽畅处进行表演,成为人们庆贺一年收成的盛会。社火凝聚着劳动人民深层次文化基因,体现出民族特征、充分表现华夏儿女的优秀文化观念以及审美思想的高台教化……
为了祈福消灾,驱恶避邪。每当严冬已尽,冰雪消融;春暖花开,大地复苏时,先民们就杀猪宰羊,用劳动果实来祭祀“神灵”、祭祀祖先。春节农活少,先民们有了歇息,趁此“打扮”一下,在脸上涂抹朱砂,把鸟羽扎缚在头上;大喊大叫、狂蹦乱跳,这便是人类最早的社火。
相传,古时祖先没有窑洞和房子住,不是住在树林里,就是山洞里。昔时,大山、原川、草原、江河等处都有凶恶的野兽、猛禽和蛇蝎等窜出伤人伤畜禽。人们躲又没处躲,打又有伤亡,天天都有人和畜禽被凶猛野兽等伤害。特别是冬季过年时,由于天气寒冷,山上没有小动物、地里没有庄稼瓜果等可食,饥饿的野兽更加凶残、见人见畜禽就吃……
人们为了过上太平日子,就聚集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通过实践发现,那些凶猛的野兽也有强弱之分、也有内部争斗……为了争地盘,抢夺食物而时常互相残杀。今天你吃掉我,改天他吃掉你,为了生存形成恶性循环。老虎、狮子、豹子一声吼,小野兽吓得四处躲藏;凤凰一叫、所有的鸟雀就像吓破胆似的,连翅膀也张不开了、蜷缩成一团。
于是,人们就模仿狮子的吼声打造出了锣,模仿老虎的吼声打造出了铙,模仿豹子的吼声缯出了鼓,模仿凤凰的鸣叫声造出了笛子等响器……每当逢年过节,猛禽走兽侵袭时,人们就拿出锣、铙、鼓和笛子等响器吹吹打打,又蹦又跳,从夜晚闹到天亮。飞禽走兽远远一听锣鼓、炮竹声,误认为闯入老虎、狮子、豹子的领地,纷纷逃往它处……
社火被誉为看戏(“哑吧戏”哑剧) 、“过眼艺术”,供人观赏而不用“说唱”。演者以桌面(高台) 亮相的形式游展,观众对扮相角色的辨认靠的是脸谱(面具) 和文字牌 。为使众人一目了然,脸谱强调人物主要特征:一般是专人专脸,如周仓和牛皋额头上画有图案化的“周”字和“牛”字,宋代秉公办案的包公、人称“包青天”,其额头上的“日”、“月”,象征他铁面无私,公正廉明,与日月同辉。此外,还有在脸谱上画有“心”、“肝”、“肺”、“金”、“木”、“水”、“火”、“土”、“人参”、“苦参”等图案。又如《三国演义》中蜀国大将关羽为世人敬仰和传颂,其死后被神化尊为“关公”、“关帝”,作为神灵来崇拜。装扮人须蚕眉凤眼,五官端正,甚至是大家尊敬,威望最高的。开脸化妆完毕后才勾点七星痣(“七星”即北斗星) 。此时是最神圣的时刻,讲究一旦勾点了七星痣,神灵就附体了;于是大家就顶礼膜拜,妇女抱着孩子让“老爷”(关公) 摸头顶,争着将“老爷”脸上化妆的颜色(银朱) 用手沾一点,抹在孩子的脸上。传说此举可保孩子平平安安,不招灾生病。
社火脸谱是以人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发,用日月纹、火纹、旋涡纹、蛙纹等纹饰的不同组合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以色彩辩识人物的忠、奸、善、恶;红为忠,白为奸;黑色为正,黄为残暴;兰为草莽,绿为义侠、恶野;金银为神妖。高台教化的装扮,多由剧团或乡村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来指导。在一个桌上或车上,使用木杠、钢筋、布料、彩纸等材料造型,如假山、动物、树木等,孩童装扮人物固定在平台或高台上,少则1人,多则10余人,高台最高可达数丈。
千年社火是中国汉族民间喜庆节日,古会民俗祭祀的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锣鼓、马牌子、平台,高台、芯子、高跷、竹马、旱船、舞狮、舞龙、秧歌、大头娃等等的通称。耍社火(闹社火)颇具古风,出场前有大旗、横幅或1----2丈大的牌上书写村庄或社火局等名称。仪仗队各种彩旗皆有,还有三角形狼牙边的大旗,上书村组名称等。
社火习俗历经千秋万代流传至今。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社火形式、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新时代赋于社火以新的内容。“文化大革命”期间,古代戏曲停演,社火也被斥为宣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四旧之一被禁演。改革开放后,社火这一传统民间娱乐活动才得到恢复。如今,社火从根本上不再是表达人们对“神”的崇拜,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名目繁多、形式活泼、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习俗。是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方式,是中华民族千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喜庆闹新春娱乐最为热闹活动。
民间社火以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声势浩大的场面,精心装扮人物、动物、亭台楼阁和花草树木等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成为春节期间传统民俗活动的亮点。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给社火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社火艺术得到发扬广大,成为群众喜闻乐见最热闹的传统文化活动。社火是汉民族民间在庆祝春节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是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等省一些地方的非物质宝贵遗产。是高台、高跷、旱船、竹马、舞狮、舞龙、杂技、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旱船、竹马、高跷、杂技等民间技艺都“以难为美,以技乐人” 的审美特点,历经千年传承至今。
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与图腾,狮子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如今上下翻飞,龙腾跳跃的舞龙舞狮舞出了新时代人民的精、气、神、韵。舞龙者左耸右伏,时急时缓表现出蛟龙腾云驾雾的神韵,以生龙活虎状态、龙腾虎跃;舞狮者跳跃腾跨,来回奔跑表现出狮子灵动活泼和敏捷;前后合作跳桩直立,展现出雄狮独立的壮美画卷。龙狮鼓舞将龙的腾飞与狮子威武雄壮相融相叠,寓意黄土地儿女胸中的炽热与豁达。秧歌队有长相俊俏的高个女子手持彩竿红绸指挥,姑娘或年轻媳妇们队列整齐、舞步一致、红衣绿裤、衣着艳丽、婀娜多姿,每人手持150厘米彩纸包裹木棍或竹竿系上彩绸,形成五彩斑斓、色彩艳丽的场景,随着节拍手舞足蹈。
社火技艺来自于民间,它扎根于生产生活,深受城乡群众的欢迎,也是传统文化的非物质宝贵遗产。千百年来,通过民间艺人和人民群众的不断传承、创造和发展,去粗存精和丰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社火能充分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艺术的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而且也是城乡广大群众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社火不是单纯地耍热闹,而是想通过社火带来的狂欢,能够给乡村农民带来好收成、带来好福祉。因此,历经千年的社火习俗才会世代传承,乐此不疲长此以往,使社火这个古老的传统文化瑰宝得以弘扬广大,留存世间。
耍社火能使万众同乐,能凝聚人心、增强团结、消除隔阂、共同走富裕路,还能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2023年2月4日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协会监事 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省散文学会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办公室副主任 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 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非遗文化研究者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长安的民间艺术--社火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