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过年前的习俗(每小平)
四季飞转入年关,转眼又要过新年。
小年过完,人们便忙碌准备着扫尘洗浴,赶年集,买年货,买菜买肉割豆腐,生豆芽做冻肉、蒸包子蛋蛋馍,压面包绞子,给大人小孩做衣服。腊月农活少,大人们都忙于准备过年用的东西。蕞娃蕞娃你别闹,到咧腊月就放炮。到了年跟前,孩童们就捂着耳朵放零星的小鞭炮,村庄街巷炮声此起彼伏。
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六七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乒乒乓乓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充分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喜悦心情。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的说法。过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都是一致的,力求喜庆祥和,人寿年丰、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辞旧迎新的热闹气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除房门,寄托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诡异的扫尘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有天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查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愤诸神,亵渎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大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官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诡计,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那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百姓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美好祥和。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府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谢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因而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君后开始、直到大年夜……
小年之后离春节只剩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更忙活了。要彻底打扫屋内外卫生,清理箱柜、扫除尘土,粉刷墙壁。为了除旧迎新,在送灶前后,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家家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打扫干净,擦洗桌椅家具,冲洗地面,干干净净,整洁一新的房屋和灶房迎接新年的到来,称之为“扫尘”、“掸尘。”民谚:“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 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之意,也有除“陈”(尘) 布新的含义。
曾记得改革开放前,我家扫尘主要由父母亲担当,姐妹和我当助手。搬箱抬柜、桌椅板凳、盆盆罐罐等都搬到院子放好。然后进屋用长竹杆捆绑上1米多长的谷草秆或麦秸、条帚等对墙、屋顶上灰尘进行大扫除。然后用少陵原的白土用清水浸泡搅匀,再将墙面用白土水粉刷一遍,屋内顿时散发着白土的清香,细发的母亲连锅头、炕沿、墙角等偏僻处都用白土水漫了一遍,屋内环境卫生大改变……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50克、100或200克。糖瓜分有或无芝麻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重量计价。至今,小年期间人们还保留有吃糖瓜的习俗。
赶乱岁、照田蚕。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妹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 的说法。在江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杆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预兆来年丰收,叫“照田蚕” 、“烧田财”,有些地方在大年三十举行这一隆重活动。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在这天下界查访,人们以吃豆腐渣表现生活艰难和清苦状。现如今,各家推磨做豆腐已变成割现成做好的豆腐,人们可选择洗浴洗衣服。
洗浴。传统民俗在春节前几日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新年,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娃娃娃娃你甭哭,腊月跟前就杀猪。昔日,杀猪需要在地面挖坑埋大锅烧煎水,五六个青壮年押着拚命挣扎吼叫的大肥猪,众人齐心协力拽耳朵、抬条四腿、还有拽尾巴同时抬上长条桌(两条凳捆紧) 上再压住,屠夫嘴噙明晃晃长刀、左手拿钢挽钩、右手持长锉刀从猪颈部用力插进,随即一股鲜红的血液喷溅涌出到桌凳下放盐的净盆里,四周看热闹的人围成一圈,胆小的妇女儿童背过身或急忙捂上双眼怕见染红血滴的杀猪刀……
腊月二十七,宰鸭鹅鸡。人们也有上集镇、街道赶大集,出售自家农副产品和过年需要置办的年货……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点花花。宁穷一年,不穷一节。精打细算的父母亲,提前淘净麦子,磨面时抉好上等的白面准备做成出门走亲戚用的大肉包子、枣糕子、蛋蛋馍、三角枣山等过年用的花糕礼馍。给家人吃的是黑面馍,制做加工时放入“糖精”水,吃时有种甜味,也寓意着来年生活甜蜜幸福之意。爱好的母亲,会用系在一起五根小竹棍醮上红膏子(红印色) 给蒸好的枣糕子、蛋蛋馍顶按上“红梅花”,格外好看!…..
腊月二十九,置办饮料各种酒。过年是最喜庆节日,人们既要吃好还要喝好。昔日,各家提前用米、小麦等酿制醪槽、事酒或黄酒等饮用品来待客,也有打散白酒招待亲戚朋友的;出门走亲戚买1斤装的“瓶子酒”。如今,各种饮料、啤酒、白酒种类繁多,人们可尽情享用,一饱口福……也有人带上祭品上坟敬请祖先回老家过年,祭拜祖先……
除夕是腊月的极致,全家人围坐一桌举家团圆,把酒问寒暖。腊月三十(除夕) ,前半天购年货,洒扫清除、整理家务;给水缸、桶盆盛满水,习俗讲究初几前后不能在他人家绞水、借钱借物,水代表财富。后半天妇女擦洗,男人搭梯挂红灯笼、在门上贴福贴春联,窗上贴“双喜”窗花。出嫁女除夕不在娘家住。没有上坟祭祖的男丁就带上祭品上坟敬请祖先回老家过年,千年不变祭拜祖先的情结;没有条件上坟祭祖的就在十字路面朝故乡的方向烧纸或在网络上祭拜,好让先人(仙人) 们放心、同过新年……
贴门神: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危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现今为防盗单门,门神合二为一在一幅图案中。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整间大门或车门上,高四五尺,宽两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在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为一黑脸一白脸。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的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春联亦名“对子”“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过年时张贴,故名。习俗讲究宅院中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春联的起源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株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崇的鬼,他们就把他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一联,人们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尚。王安石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代,这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而人们大都用红纸书写、以后相沿成习。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 用白、绿、黄三色纸;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丧服满期后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贴春联的民俗都具有祈福、装点美化居所的功能。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苏洲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三大流派及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为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等制品。
春节贴“福”字。“福”字现在注解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也是对未来前程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记号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有“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倒贴了。第二天,朱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倒贴。朱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今日皇帝来到,故意把“福”字倒贴了,意指“福到!”朱元璋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被消除。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的救命之恩。笔者认为:大门、柜子上的“福”字需正贴,在水缸、酒缸上可把“福”字倒贴。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等。昔日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 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如今多为精制的印刷品。也有书画艺人在春节前亲手书写“福”、“寿”等书法作品张贴在门窗上,以图新年幸福吉祥!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携于红纸之上,粘于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等,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采用,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如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限于门神之类。陆续把财神请到家里来,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天宫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除夕祭祖,是我国流传至今的优良传统习俗之一。“百善孝为先” 、“饮水思源” ,每逢过年前后人们都要举行祭祀仪式,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感恩追始、祈求保佑。民间认为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关心和保佑着后代子孙……在大年三十的下午西安周边各区县和长安区乡村,人们都要到祖坟或墓园祭祖,恭请亲人回家过年团聚,待到大年初五再烧纸返回。祭祖上坟请先人过年,人越多表明人丁兴旺,家风家训传承好。在家的代表在外工作的,年少的代表年老的在祖先坟莹前点蜡上香、烧纸焚裱、奠酒敬烟,祭拜后人们磕头跪拜恭请祖宗们回家过年。近年时兴在网上设置灵堂拜年,因故不能亲自上坟者便上网恭请;也有在十字路口、向老家的方向烧纸请先人到社区、小区、家属楼回家过年的。
儿时,大年三十下午,父亲带上烧纸等祭品同我步行到六七里路程的少陵原上迎请祖先回家过年。在坟茔前先烧纸焚香、叩头跪拜、述说如今人间家族后代兴盛之事和怀念亲人离别之情的话语;每当说到激动处,忆及恩情来就会老泪止不住的流淌、有时会失声哭泣,我急忙掏出手帕擦泪……这些年来,每当春节来临前,我兄弟三人及后代总会在先祖的坟莹前,恭请每家的先祖们回到儿女们的家中团聚过年。家里的供桌上会摆放香案、供奉遗照,水果食品、烟酒茶水等。祭祖时须肃穆,穿上干净衣服、净手燃烛焚香、虔诚叩拜祖先。
吃年夜饭前,须先祭拜祖先。夜晚守夜不睡觉,点长明灯。过年期间,每天早上先给祖先供奉茶水。一日三餐优先供奉给祖先过年吃的饭菜、烟酒等,茶水及时更换添加,旱烟或名贵香烟敬送、让先人们吃好喝好、以尽子女们的孝道之心……
2022年1月25日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副主任 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省散文学会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办公室副主任 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文化研究者 ) 已在各级报刊、杂志、书籍、网络发表文章2000余篇83.1万字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过小年的风俗(每小平)
- 下一篇:散文:过年期间的习俗(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