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出刊五十期:座谈会上发言(王晓勇)
首先恭贺《秦岭》杂志出刊50期、特刊10期的不俗业绩!今天我很荣幸参加这个座谈会,也非常巧,在我面前放着的恰好是《秦岭》杂志创刊期——创刊于2008年1月。翻开封二,看到了13年前的邢小利老师,仵埂老师和董颖夫社长,那时他们风华正茂,现在已炉火纯青,这也是《秦岭》杂志的内在变化。从2008年到现在,经历了汶川地震,经历了新冠疫情,世界和中国发生了许多事情,用文学的眼光去理解这些变化、这些事情,就需要站在更高的文化维度上。正如仵埂老师刚才精彩的发言所说,要有文化的视野,文明的高度,要有审美的精神,长者之言,深为赞同。我再补充几条,一个杂志要办好,还需要有开放的态度、独立的品格和包容的胸怀。刚才随手一翻,在创刊期恰好看到仵埂老师的一篇文章《卡门,你这个妖精》。这篇文章虽然是从审美视角讲女性的性格美,其实是讲人性上的叛逆和人格上的自由之深刻关系。其中写道:“唐何塞做着最后的努力,哀求卡门跟自己到美洲去,过两人厮守的安宁日子。卡门坚定地说‘不’,直视着唐何塞的刀尖:‘我愿意和你一起死亡,但绝不跟你一起生活,你有权杀死我,但卡门永远是自由的。’她硬是逼着唐荷塞将刀子落在了自己身上。”这样的文章现在读来,依然有极强的人性冲击力。在《秦岭》的另外几期,也看到了陈忠实、阎刚、章诒和、畅广元、叶广芩等老师的文章。这些老师已经将文学、文化、文艺理论等相关领域融合在一起,上升到理性思考和哲学思辨的高度,我作为一名哲学研究者,非常叹服这些作家和文艺理论家通过直觉方式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这种本质直观的方式是敏锐的、生动的、形象的、机智的,正如我身边坐着开朗活泼、机智聪慧的张艳茜老师在谈话中所散发出来的性格魅力。《秦岭》杂志的这些作家群、编辑群和学者群老师们,大多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成名、发展过来的,他们是我们《秦岭》杂志的中坚力量,携带着80年代这黄金十年、黄金一代的精神——自由不羁,独立人格,开放超前,敢于批判。
今天的年轻作家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更好的创作条件,更加丰富的想象力,更完备的知识结构,唯独缺少80年代作家的写作精神。这群中青年作家中,许多人耐不住寂寞,抹不掉浮躁,抵不住诱惑,抛不下名利,超越不了自我。这些文学杂志的危机,是作家的危机,所以我们80年代过来的作家、学者、编辑、知识分子和文化人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把开放、批判、独立、自由的文学精神传递给新生带的作家们。今天也要感谢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举办了这样的一次重要的座谈活动,我小时候遇到过省社科院文学所的一位柳青研究专家——张长仓老师。他在文革中被派去看守正受迫害的柳青先生,张老师不但没有虐待柳先生,而且把柳青先生尊为师长,他们在特殊年代中成了挚友。后来柳青先生把手上的文献资料都送给了张长仓老师。很可惜,张老师80年代在研究柳青文学的过程中,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这段往事从侧面反映了80年代学者和作家最宝贵的良知和正义感,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在这些真正的作家和学者的眼中,只有平等,没有歧视;他们虽坚持平民主义,却绝不乏贵族精神。今天有幸和陕西文学界的作家老师和学者老师一起座谈,能够感受出来大家发自生命的思考和灵动,对文学的热爱和执著。看到旁边坐着的《延河》主编,我突然想到《延河》《秦岭》,一河一山,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这正是我们陕西文坛的生命力所在!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王晓勇
2021年4月24日上午发言
作者简介: 王晓勇,男,陕西西安人,哲学博士,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实践哲学研究室主任。陕西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会会长,研究员;陕西国学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