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曲今昔不一般(郝徳海)
1995年7月,我从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被长安县教育局分配到长安县第八中学从教至今,其间达到完整的、漫长的二十五个春夏和秋冬。
我也从当初一个初出茅庐、稚气未脱的小伙子,变成如今一位成熟稳重、独挡一面的中年大叔,其间经历了二十多岁、三十多岁、四十多岁、来到了五十多岁。
我的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无私地奉献在长安王曲这片热土,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我是王曲,尤其是我们长安八中历史发展的见证人。
那年八月,初来乍到,我就被王曲“惊”到了。
没来王曲以前,我也听说过王曲的些许状况: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民风剽悍,以脏、乱、差闻名长安地区。
人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现实如此惨淡,让人大跌眼镜。
从县城所在地韦曲到长安八中所在地王曲,尽管只有短短的二十华里地界,完完全全却是两个世界,和省城所在地西安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完完全全三个世界,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常言道,自古华山一条道,那是在秦岭山区,十分正常,而在我们关中平原地区,从韦曲到王曲,也只有一条狭窄的西弥路,奇怪吧!从樊川到御宿川,必须翻越二者的分水岭神禾塬,坡大沟深,跨过谲河,北有瓜洲坡;南有皇甫坡,趟过滈河,既跋山又涉水,来往艰难。
那时,从韦曲汽车南站到王曲大桥只有一路公交开通,来来往往,车少人多。
“车来咧!回家咧!”
“都把人挤成肉夹馍咧!”
每当公交车进站,人们一哄而上,携儿带女,大包小包,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满满当当,超载那是经常的。由于超负荷运转,既上坡又下坡,有时车行半路,正好在神禾塬上,不幸抛锚,乘客无可奈何,要么步行回家,要么等待后车。
开始工作以后,我便骑车往返单位和老家,上大坡下大坡,备感艰辛。有一次,我骑车回家,车闸突然失灵,我下坡如飞,从神禾极顶,直达何家营,风驰电掣一般,头发吓的都直立起来,根根竖起,至今心有余悸,想来还是后怕。
那年八月,我来长安八中报到,下车以后,看到学校大门口,有附近的村民晾晒粮食,还有一堆牛粪没人清理。走进校园,杂草丛生,有人还在操场放羊。校舍还是1958年当初建校的成果,苏式格局,工字结构,梧桐参天,土墙瓦房。用的是破旧差参的桌凳,走的是高低凹凸的地面,教的是衣衫过时的学生……
当时,我住的地方也只有九个平方大小,捉襟见肘,只能勉强地放下桌子和床板,而且冬天冷,夏天热,光线灰暗,时不时地,还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造访,它上窜下跳,你进它退,你疲它扰,它和你面对面,它和你捉迷藏,它在顶棚跳舞,它在电线溜达。其实,它是一只狡猾的大老鼠……
我的心都凉了!而且,拔凉拔凉地。我告别了三年的大学生活,离开了向往的省城西安,身世浮沉,雨打浮萍。有的同学有幸留在西安就业,有的同学选择抗分,奔赴山东发展,至少也到长安西片斗门区或细柳区,那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没有料到,我和王曲有缘,来到王曲,一呆就是多年,亲眼见证了王曲变迁。
1996年,长安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过一年不懈的努力,长安八中的校舍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拆掉了昏暗漏雨的旧瓦房,盖成了四座三层九间共计36间教室的新楼房,还合并了王曲镇初级中学,扩大了办学规模,空前绝后,成为一所既有初中,又有高中的完全中学。
进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长安八中的变化更快了,状况令人目不暇接。
首先是盖起一座三层18间大教室,宽敞明亮,结实耐用;接着有一座四层24家教工宿舍落成,两室一厅一厨一卫,方便舒适;还有,女生公寓建成了,学生餐厅建成了,标准操场也建成了,极大地改善了教工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
最近几年,长安八中又修起一座功能齐全的综合办公楼,尤其是四楼的报告厅,流光溢彩,高端大气上档次。还有一座气势恢宏U型的综合教学楼也即将峻工,2020年9月份准备投入使用。
除了长安八中面貌变化较大以外,王曲的交通状况也有所改观。
那年长安区撤乡并镇,皇甫乡也划规王曲街办。随着长安大道的贯通,天堑变通途,极大地改善了王曲的落后交通;西弥路也完成改造,不再是雨天水泥路,晴天扬灰路;王曲村村有公路,村村通公交。王曲中部,公交4-18华丽转身,成为公交740,平稳而舒适:王曲东部,公交4-10也变身公交960,连接县城韦曲和神禾塬上村庄:六马厂和三江兆;王曲西部,交通称便,有多条公交贯穿西安城区和终南山下。
还有王曲的旅游业也有所发展,远近闻名的常宁宫就是长安区旅游业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而北堡寨的城隍庙、藏驾庄的张公馆和马厂村郭家大院也日益引起人们关注。南堡寨长安唐村的开发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值得期待。
总之,王曲今昔不一般,如今的她,又让我“惊”到了。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晨练(苗晓瑛)
- 下一篇:散文:一碗凉鱼鱼(高美燕)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