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记忆灵感寺(杨瑞珠)
老家村名——太平河,你可能不知道,但灵感寺这名,你可能听说过,你也可能去过,你也可能就住在她的附近,说起灵感寺新旧时的历史就会立刻浮现在你眼前。
灵感寺,位于陕西省长安区五星街办太原庄村东南约三里路处,在沣河东岸,与河西岸的北强村遥相呼应,它的声誉远近闻名,以至于长安区秦腔大家润润子自报家门灵感寺人。
灵感寺有一条东西长约千余米的大街道,街道两旁布满了商铺,一家挨一家,有布店、粮店、肉店、食品杂货店、服装店、农具店、铁匠炉店,还有专为骡马钉脚掌的小店……商店多,货物齐全,农村人需要的东西,去灵感寺一定能买到。我小时候,常去灵感寺给家里买个酱油、醋、盐一类的小商品,借此机会逛上一圈。
灵感寺街道东头有一所学校,即西安长安第五中学,学校内外坏境优雅,我每次从校门口经过,总能听到学子们郎朗的读书声,此时此刻,我的内心就为之羡慕不已。
街道西头有一处用围墙围起来的面积很大的露天戏院,每逢节日或灵感寺有农贸交流会时,某个秦腔剧团就来到这个“戏院”演戏。白天我要上学没空看戏,晚上去,不买票,正门进不去,就缩头缩脑的骑在墙头上看戏,有时趁放哨人员不注意迅速跳进院内,挤入人群享受一场精彩的秦腔大戏。
灵感寺有个社会福利院,院围墙外紧邻西边和东边各有一条通往五楼和十堡姜村的道路。南面是一片可耕地,由社会福利院里的教养人员耕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我每次去灵感寺都要站在马路边观看教养人员种菜,他们有的担水浇地,有的挑粪施肥,有的耙地松土,活干的井井有条,一畦一畤的土地被他们打理得平平展展,实是好看。
院门口有人员站岗,不许闲杂人入内,我白天从未进去过,仅是当某晚院内放电影时,门卫放行,我和小伙伴们挤在人群中涌入院门,在昏暗的灯光下沿着一条小道步入电影放映场。
放电影的场地是一处大院落,周边坐落着不同建筑形式的高低错落的房屋,其中一座最大的房屋坐落在院落中轴线的最北边,房前西侧有两棵参天银杏树,长势健旺。我们就聚在这银杏树下观看电影。这就是灵感寺在我小时候头脑里留住的记忆。
最近闲暇阅览东大乡各村历史,灵感寺的记忆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想,灵感寺远近闻名,它的历史并非我记忆中的那么简单,于是遍寻资料,才得知灵感寺历史的真实:灵感寺原是一座寺院,解放后设为了西安社会福利院。
据清《长安县志•寺观志》记载:“灵感寺本是永兴王府家的佛堂。五代后汉时期叫西明寺,后周时期改名白马寺,唐朝贞观末年改为灵感寺。”唐时,灵感寺门前已是重要集镇。唐末,黄巢起义建国“大齐”守长安,王铎率唐兵反扑,屯兵就在灵感寺。
宋元符三年神向道宣律师在寺中创设灵感戒坛。
当时与玄中寺甘露戒坛与洛阳会善坛合称中土三大戒坛。日本东大寺的戒坛就是依灵感寺《关中戒坛图经》为据修建的。时唐玄奘弟子圆测曾在灵感寺任主持。
明朝嘉靖年间关中大地震,灵感寺被震毁,明正统二年重葺。嘉靖三十四冬月又地震毁,万历元年再重修。清朝时期对灵感寺也曾进行重修。
清光绪年间五楼廒进驻灵感寺办公,民国时期灵感寺内尚有大殿五间,前殿三间带楼,东西两寮十四间,东侧大小五院,计僧寮等二十九间。抗日战争时期灵感寺曾作为日本鬼子的收容战俘营。现在西安城内书院门有关中书院,为明朝工部尚书,关中大儒冯从吾所建,是明清关中最高学府,清光绪二十九年改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曾于一九三八年南迁至陕西西乡县,一九四三年八月复迁回西安,因校舍被国民党兵站总监及医院占据,曾将学校临时安置在灵感寺,直到一九四五年才迁回原址。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四月,国民政府确定每年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祭黄帝陵。一九三七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各派代表前往黄帝陵共同祭奠,并将形成《恭谒桥陵记》发表在《建国月刊》,其中就有一节关于灵感寺的记载:“出南门,由大道南行。南行十五里,越凤栖原。再五里,抵达韦曲。折而西行,入市政会所修筑之土路,路面亦颇平坦,可惜所栽种之树木,则百不存一。过香积寺,过潏河旁之高桥,十点半抵达灵感寺,入寺稍息。
感寺西邻沣河,东挨潏河,面南秦岭,风景秀丽,环境优美,过去为重要集镇,现在仍是周边村落的商贸中心。
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于西安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砸核桃(郝德海)
- 下一篇:散文:荠菜饺子(郝德海)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