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情怀 诗意人生——从董颖夫出资组织长安优秀文学作品奖谈起
亥年岁末,改革开放四十年长安优秀文学作品颁奖典礼如期举行,引起省市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在热议“长安文学现象”的时代表征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长安优秀文学奖的发起者、出资者和组织者———董颖夫先生。
长安有一座文学的高峰:五十年代初,著名作家柳青来到长安县任县委副书记,深入生活,扎根皇甫14年,他结合农村生活亲身经历,创作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创业史》创造了一个文学的高峰,由此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成为了文艺工作者仰望的精神高地。改革开放以来,长安文学爱好者沿着柳青的足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许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特别是以董颖夫为代表的长安文学群体一方面抱着极其严谨的态度,对文学、对人生进行了艰苦地探索;一方面回应现实关切,肩负时代使命,推出了一批反映长安社会现实、体现长安文化精神的好作品,形成了一个特有的“长安文学现象”在陕西乃至全国文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在这个史诗般的伟大时代,如何弘扬柳青精神,用文学作品讲好长安故事,忠于文学痴心不改,他把打造柳青文化品牌,重构长安文学理想,引领扶持文学发展作为己任,他23年前,自费出资修建柳青墓园,2006年联络100余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提案:呼吁、策划、修建柳青广场,柳青纪念馆。亲赴河北正定县请回柳青雕像,多次呼吁恢复柳青故居。组织成立了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出刊《柳青研究文集》《柳青纪念文集》《柳青在长安》《秦岭》会刊,编排大型秦腔现代剧《柳青》等等。2006年筹资100多万元创立了省级规格的“柳青文学奖”,奖励和支持陕西作家文学创作。后又多次策划组织多项文化活动。慷慨解囊,无私奉献,出实力,办实事,为陕西和长安文化建设尽智出力。这次又出资10万元,组织评选改革开放四十年长安优秀文学作品奖,重奖本土优秀作家作品,致力长安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在董颖夫看来,柳青的文学精神是在长安大地上生长出来的,是长安灿烂文化孕育出来的,也是自已一生难以割舍的文化情愫,而为文学青年搭建成长平台,为更多文学创作者提供展示机会,不仅是自己的一种责任,同样也是一种坚守。
当今,在日益媚俗和物欲横流的世风诱惑下,人们的精神家园日益荒芜、贫乏,不能不说是一种精神的堕落与坍塌。然年愈七十的董颖夫,仍初心不改,壮怀激烈,老夫喜作黄昏曲,晚霞辉映寄深情。他追寻心中的梦想和完美,致力长安文化的推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种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令人感动、令人钦佩,令人称颂!
透过“长安文学作品奖”的背后,我们分明感受到柳青精神孕育下的长安文化的力量,看到了长安文学的希望。也又一次领略到董颖夫朴实睿智的文化激情。60多册精品力作,18本获奖作品,不仅折射出作者生活时代的主流思想,而且展现出长安文学队伍的整体实力。
“我希望‘长安文学奖’这种带有鲜明民间视角的文学价值取向是对‘柳青文学奖’的一种补充,是柳青精神在长安的有一种诠释和解读,是文学长安的再出发”。这掷地有声的铿锵之言,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长安文学发展的希望与未来。
作者简介:王润年,长安人,曾任中共长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等职,著名摄影家,新闻工作者,作家,出版多部文学作品,新闻通讯集,摄影作品集。多部多次获奖。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我的恩师姜惠秦先生(刘健)
- 下一篇:散文:访中国无印稿肖像印篆刻探索者赵金…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