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导报:一个基层委员的参政情怀——记长安区政协委员董颖夫
一个身在最基层的委员,却能不负使命,对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加小企业经营者,却能将一件件事关长安区发展大计的提案摆在决策者的案头,并促其落到实处,产生出很好的效益;
一个对自己吝啬,却能处处替别人着想,在公益事业、扶贫济困、扩街修路、教育办学等事项上,样样走在前面,慷慨解囊;
一个人生曲折,饱受磨难,却不向厄运低头,笑对人生,坚强而努力。他,就是长安区政协委员董颖夫。
连任4届政协委员的人屈指可数。董颖夫连续4届当选为长安区政协委员,近20年来提交提案和建议逾百件(条),在“多产”的同时,他还十分注重提案的“优产”,80%的提案被采纳落实,不少提案在长安区产生了重大影响,连年成为优秀提案的获得者。在长安文化界、经济界的圈子里,人们称他为“长安的诸葛亮”“长安的智多星”等等,佳冠多多,美誉连连。
为长安区树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
董颖夫委员提案建议内容广泛,涉及面广,有长安发展战略方面的精辟之策,也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城乡建设方面的独到之言,还有民生、教育、交通等方面的细微之论,大到战略方针,小到一条路、一座桥、一处橱窗,无不充满热情、智慧和责任。而最具有影响、耗费他巨大心血和精力的,要数“柳青文化”品牌建设这件事了。
董委员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发展,最终文化是制高点。著名作家柳青在长安生活了14年,写出了文学巨著《创业史》,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柳青1978年逝世后部分骨灰安放在长安皇甫神禾原畔,永远和长安人民在一起,这是柳青留给长安人民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
但到了柳青去逝18年后的1996年,时过境迁,坟头荒芜,令人痛心。董委员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办厂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当即决定出资2万多元为柳青征得2亩多墓园,在时任省作协主席陈忠实和时任长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姚远、成德奇、县政府办及皇甫地区干部群众的支持下,为柳青墓园砌了围墙,这才使柳青墓园保留了下来。当时他计划还想搞柳青纪念馆,塑柳青像等活动,但因故难以进行,这一拖就是10年。
“人想干一件事,没干成,总是耿耿于怀,我当了区政协委员后,每逢有机会,我总要为此事建言献策,狠说几句”。董颖夫告诉记者,自己的执著源于对柳青的敬仰和对文学的热爱:
生于长安区的董颖夫从小酷爱文学,上初中时,语文课本中《梁生宝买稻种》一课,使他从此与柳青和《创业史》结缘。《创业史》给董颖夫打开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蛤蟆滩上那些庄稼人的故事让他觉得亲切、感人,仿佛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创业史》中描述的人物和故事令他如痴如醉,他被这部书深深地倾倒,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一遍就有一遍新的体会。再读,体会更深,他对柳青愈加敬仰。后来,自己学着写小说、故事等文学作品,竟然有50余万字的作品在省、市、县报刊上发表,省、市、县多次奖励,获得了省文化厅授予的群众文化先进个人称号。
2006年,董颖夫认为,随着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有所提升,再不是10年前了,他想以纪念柳青诞辰90周年活动为契机,进行柳青文化品牌建设,共设计了9项系列活动:召开纪念大会;建设柳青广场;矗立柳青雕像;设立省级规格的“柳青文学奖”;重修柳青墓园、在《西安晚报》上开设纪念征文活动、成立柳青文学研究会;建立文学创作基地;建立柳青纪念馆。
他将自己的想法向陈忠实、雷涛、邢小利、王旭东等好友全盘托出,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好友很支持他,他连夜拿出策划活动方案,第二天面递现任长安区政协主席成德奇,长安区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王作兆等人,并恳切表示:“我把柳青这件事作为我后半辈子的一件大事来搞,请你们支持”。董颖夫的这种精神感动了他们,他们表示:“现在搞这件事情的条件已经具备,你是政协委员,以提案的方式提出,我们共同搞”。在年初长安区人大、政协两会上,他将举行纪念柳青90周年系列活动的提案向委员们作了通报,提案立即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70余名委员当场签名,签名人数之多,热情之高,在长安区政协史上实属空前。他又将内容相同的提案交给区人大代表付合理等人,又得到了30余名人大代表的联名建议,“两会”互动,百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和建议,在区两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得人心者提案成”。
区“两会”刚一结束,他就出资2万元,策划组织召开了“纪念柳青诞辰90周年系列活动策划会”,区四大班子领导到会给予有力支持。时任长安区委书记钱引安同志听完汇报后明确表示:“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我们一定要搞好”。春节过后,纪念柳青90周年各项活动加紧推进。长安区委在常委会上决定:举办纪念柳青90周年系列活动,并同意设立柳青文学奖。当年3月初,征文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西安顿时间掀起了一股“柳青热”。为了确保活动能够正常开展,董颖夫先交给长安区文联1万元文学奖捐款,作为活动经费,同时他向区上表示,他先捐10万元,如果筹集不到100万元,他愿意包底。
当年,首届柳青文学奖入围作品新闻发布会在长安区长宁宫如期举行。同年6月,区委决定纪念活动为两天。召开千人纪念大会,宣布柳青文学奖基金会成立,表彰柳青文学奖捐资人员,向首届柳青文学奖获奖作品和作者颁奖,为柳青广场举行奠基仪式。
自柳青文学奖捐款启动以来,他首先带头捐款1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共收到捐赠117万元。柳青文学奖按照集资管理办法,资金不封顶,仍将继续,利息做奖金。将计划逐步向全市、全省和全国开展,形成大的品牌。
如今在长安,柳青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每每回想起这一切,董颖夫总是按捺不住内心激动和感慨:一个人民作家以他大写的人生创造了文学的辉煌,而他诞辰90周年的纪念活动既是大家对大师的景仰、追忆和感怀,也是人文精神在长安大地的充分彰显。柳青文学奖是大家设立的,是代表长安人民设立的,柳青雕像和广场是人民感情的表达,柳青生前深爱着长安人民,长安人民用这些方式纪念他,深深地怀念着这位与老百姓血肉相连的人民作家。
如今,董颖夫经常有事没事总要到柳青广场去转一转,坐一坐。望着松柏苍郁鲜花绵簇的20亩地宽阔的广场和坐落在广场南侧3米高的柳青雕像,一代作家的风貌总能让董颖夫感到踏实而坚定,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这种满足感过后,他又觉得还有许多事没有做,有的还没有做好,常为此不安和焦虑。
他自加压力,力求将柳青文化品牌朝细微、精到、深厚、博大方向去做。2010年政协会上,他又提出了建立柳青墓园长效管理机制的提案。从2008年至今,又主编柳青文学研究会综合性季刊《秦岭》,已出刊10期,为研究柳青和刊发文学作品创办了阵地。此刊在全省评价甚高。
今年4月以来,陕西省省级文学大奖——第二届柳青文学奖评选活动已经开展。参评作品100余部,许多名家积极参评,盛况空前。柳青文学奖已成为陕西作家追崇的文学奖项,在全国知名度颇高,对推动陕西文学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著名评论家、作家何西来、阎纲、张契、白描等给予高度评价。
为了柳青文化品牌建设,他从1996年做起,至今已努力了14个年头,他付出了许多,也丢掉了许多。从2005年至今,整整6年,他没做一项工程,尽忙活了柳青这件事。
陈忠实在柳青文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说:“董颖夫和长安人民对柳青的这种感情,令我感动。”
贾平凹在2008年清明祭扫柳青墓时激情地说:“陕西知名的作家都来了,我们在柳青墓前唱响陕西文学的集结号”。
省作协党组书记雷涛深有感触地表示:“董颖夫为陕西文学界办了一件大好事,功不可没!”
……
注:摘自《陕西各界导报》。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高山:一个农民质朴的柳青情结
- 下一篇:陕西日报:董颖夫,为柳青文化奔走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