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乡的古会(任应孝)
在家乡长安区农村,每年都要过农历古会。这古会何时过起,我无从知晓。只记得从我懂事起,这古会就年年都在过,从没间断,一直延续至今。
家乡的古会,是一年中除了春节,中秋节,人们生活中又一个重要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夏收夏播完毕,新麦子也已碾打完毕,晒干后全部归仓,过古会就开始了。因此,这古会人们也叫忙罢会。每一个村子都要过,每一个村子过会的日子又不相同,是固定的,也有二、三个村子同一天一起过的,从古到今,每年不变。
过会最早的村子是农历六月六日,最后一个村子是农历八月二日。从农历的六月开始,每天都有村子过会。乡间的道路上,每天都能看到三三两两挎着竹篮子的人,篮子里装着给亲戚拜会的礼品,一路说笑着,一起赶路拜会。过古会时间之长,气氛之热闹,是其他不过古会地方的人们,非常羡慕的。
过会的前一天,过会村子的家家户户都忙忙碌碌,要蒸馍、买肉、买菜、压面条等,为第二天招待亲戚做准备。这天一大清早,村子里也会有外来卖菜的人来摆摊。有拉架子车来的,有骑自行车驮筐和挑担来的。摆在村子中心街道两边,供村人随意挑选。村民不出村,就可以购买齐肉、菜、豆腐等招待亲戚的全部东西。叫卖声,欢笑声在村中飞扬。中午过后,这些卖菜摆摊的,开始陆陆续续撤摊出村。而跟着古会转村的压面机,清早进村,昼夜不停,为村民压制面条,直到第二天没有人再压面条,才收拾出村,为了欢庆村子过古会,这天晚上,村里还会请来县、西安的剧团或放映队,演唱秦腔戏和演电影,连续两晚上。有的村只在过古会的当天晚上演一场戏或电影。
过会的当天,所有的亲戚都要来拜会。已出嫁成家的女子,给娘家拜会的礼品,是十个碗口大的油塔馍,一封点心;娘家给女子家拜会的礼品,是十个白糖或芝麻馅的饦饦馍,带桃、苹果等水果。招待亲戚吃两顿饭,第一顿在上午九、十点,是臊子面,主人会提前做好臊子汤,先将木耳、黄花菜、海带、豆腐等洗净切碎,炒熟待用。再烧开水,改为小火后,放入熟的大肉丁,再放炒熟的各样食材,小韭菜段及盐、酱油、醋等调料,关火,一锅臊子汤就做成了。只等亲戚来齐后,烧水下面条,捞面浇臊子开饭了。第二顿饭在中午二、三点,是炒菜和蛋蛋馍,一桌饭最少要炒上六到八个菜,饮料是村民自己制做的事酒(稠酒),也为爱喝白酒的男人会准备上一、二瓶白酒。吃了中午饭,稍休息一会,远路的亲戚就开始回家先走了,近路的亲戚最后再走。主人将每位亲戚都会亲自送出院门外,还要给每位亲戚的篮子里,放上几个蛋蛋馍和水果,作为回礼,不让亲戚空手回家。愿意在晚上看电影和戏的亲戚,会留下来住上一晚,第二天再走。过会的这一天,村子里还会有卖水果的,卖娃娃哨的,卖叮当的,吹糖人的等来摆摊。吃了臊子面,大人们坐下来谝家常,亲戚家的小孩,在过会主人家小孩的带领下,三、五个人一起,到村里卖东西的摊位上,看吹糖人,卖娃娃哨、卖叮当,有的小孩会出手买娃娃哨和叮当吹。娃娃哨还能吹时间长一些,吹叮当的方法不对,不是吹不响,就是几下把叮当就吹打了。因此,我们对吹叮当的印象,就是“扑通,扑通,两钱送命”。
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我很少去买娃娃哨和叮当,但每年却总盼望着过古会。过古会不但能吃到平时吃不到肉菜,白馍,还会看到电影和秦腔戏。每年过会开始,我会跟着大人们一起,晚上去过会的村子看电影,看秦腔戏,有时甚至走五、六里夜路,也从不感到累和害怕,而且还感到高兴。后来上学,进城参加工作,离开了村子,走亲戚拜会的机会少了。但每年家乡过会,只要是在节假日,我都会抽出时间从西安回到家,给亲戚拜会,招待来家拜会的亲戚,享受家乡过古会的热闹和快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乡过古会,也有了新的变化。拜会的礼品不再是单一传统的油塔馍,白糖或芝麻馅饦饦馍,还有精美包装的牛奶、烟酒、糕点和营养品。招待亲戚还是吃两顿饭,早上的臊子面变化不大,中午饭桌上的饭菜,除了大肉炒菜,还有鸡、鸭、鱼、牛羊肉。饮料除了传统的事酒(稠酒)、白酒,还有可口可乐、雪碧等。有的家庭为了减少过古会,自己做饭招待亲戚带来的繁忙和劳累,更是在村子就近的饭馆,包席招待亲戚。人们拜会步行的也很少了,大多都是开着私家小汽车,骑着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前往。文化活动也不再是演一、二场电影或秦腔戏,还有村民自发组织的自乐班,演唱的秦腔戏,红色歌曲的演唱,歌舞秧歌的表演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家乡的古会,也会一年比一年过得更好。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捡拾涨豌豆(任应孝)
- 下一篇:散文:夏风吹过打麦场(任应孝)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