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车子的巨变(每小平)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坐过父亲木制独轮推车子。父亲双手攥紧车把,肩上套着板绳,弯着腰使劲向前推,母亲在车前用绳拽以减少推车子在凹凸不平土路上阻力。当时,人们多用推车子给地里送肥,收获庄稼等……
七十年代我坐过架子车,架子车代替了推车子,这是农业生产工具的一大变化。架子车有车厢,能盛放好多东西。如拉土、送粪、拉运麦子谷物和蔬菜等;平整土地、修水库河堤,特别是冬季给田间送粪,在人们使劲出力流汗拉运中,两个车轱辘不停运转,为农业生产立下汗马功劳。
我也坐过拉拉车(畜力木轮大车) ,它是生产队的主要运输工具,拉土运肥、收运五谷粮食。曾记得俺三爸是俺队吆拉拉车的车把式,竹鞭上系一条红绳,在牲口头部上空一响,辕马和拽梢的骡马便温顺地拉车前行。曾记得在田地里给拉拉车装运的麦捆、稻捆和谷穗似小山,在车把式吆喝下,辕马和前面三匹骡马吭哧着吃力将陷进地里的车轱辘拉动,向着麦场扬鞭前行!
拉拉车也用来娶新媳妇乘坐。将车厢清扫干净用草席弯成弓形,两侧贴上喜字,厢内铺垫麦秸或麻袋等物,天冷时放床棉被取暖。马骡头部用红绸或红绳缠绕,以图喜庆祥和。拉拉车多让妇女儿童和老人乘座,青壮年边走边谈随车而行。此外,拉拉车到韦曲或西安拉运货物,有时也捎上乡里乡亲,随着马蹄声慢慢前行。再后来,进城的拉拉车马屁股后须吊挂方形白布,用来收集排出的马粪、避免污染路面。
1974年我学会骑自行车,但多是借用他人的。否则,就步行或乘公交车,偶尔也坐拉拉车、冒着黑烟的手扶、四轮拖拉机……我常想:啥时我能有辆自行车?1982年春,想方设法搞到一张“自行车票”,然后掏172元买回崭新的“飞鸽”加重自行车,我高兴了好一阵子,如同买了辆“宝马车”。这辆自行车给我帮了大忙,我骑它上下班,防疫下乡、到韦曲各街道肉店、市场和屠宰场进行动物检疫和肉品检验……可惜,我的“宝马”自行车被盗,难过了一些日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三轮车轻巧人能骑行替代了架子车。我是最早学会骑三轮车,每月借用三轮车从申店煤厂给小家装车拉回蜂窝煤,冬季流着汗水给杜曲老家也拉过蜂窝煤,好让父母亲过冬取暖。1985年春,大妈从青海回西安是半夜3点钟,我从韦曲骑上三轮车内放被褥到西安火车站,将大妈坐靠在三轮车内后,再一圈一圈吃力蹬着三轮车返回。遇到上坡就下车拽绳走,特别是上三爻坡,累得我满头大汗、艰难地一步一步载着大妈挪动着灌铅的双脚蹬回杜曲老家……
改革开放前,我区只有廖廖几条公路,交通不便制约着乡村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尤其是东部塬区、沿山一带交通滞后,各种车辆稀少。韦曲到西安南门15路(后变成215) 公交车趟趟满员、超载运行;初始每人1角5分,后升到2角5分……每次15路车还没靠边停稳,蜂拥的人争先恐后,先上车占座位,后边的人只要能挤上车、抓住车门不放、后边的人促腰促屁股,争相往上挤!其情景:真是把人挤成肉夹馍咧!
如今,韦曲向西安,向四面八方都通了客车,极大方便了乡村人的出行;通向西安及周边有数十条公交线路,客车高大宽畅车次多,人们文明乘车风尚高;再加上通向长安的2号、4号等地铁,有效提升了长安人的幸福感。私家车进入普通百姓家,上下班不用骑自行车,外出办事旅游好畅快!区政府将天然气通到了韦曲社区和乡村,人们做饭炒菜用上了干净方便天然气,再也不用蹬上三轮车到申店煤场买蜂窝煤咧。
改革开放政策好,人民生活大提高。车子巨变大发展,幸福生活乐无边!区委、区政府先后开辟了韦郭路、长安大道、西部大道、子午大道等等宽畅道路,为广大群众办了众多实事好事,党的好政策使长安人走上了幸福康庄大道。韦曲大发展,高楼连成片。韦曲通向城乡公路四通八达,拖拉机变成农用车、汽车。结婚迎娶新媳妇再也不坐拉拉车、拖拉机等老旧车,换成清一色的奔驰、宝马等高档轿车。远离拉拉车速度慢、马骡㞎尿不卫生,拖拉机巅簸大冒黑烟苦衷。现如今各街道、乡村的人们拥有各种交通车辆,水泥硬化村道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各种农副产品销路也更宽畅、效益更高。
车子的巨变,得益于党的好政策。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协理事 民俗委员会副主任 市作协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文化研究者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制作木杆称的技艺(每小平)
- 下一篇:散文:可爱的燕子(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