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春风柳青不了情 --谈董颖夫的散文(柏峰)
由衷喜悦地打量着精美的上下卷《沣浪集》,董颖夫在眼前逐渐清晰起来,继而丰满起来,对他的心灵世界与半生风雨历程也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与董颖夫只在会议上见过几次面,约略记得首次是柳青文学研究会在常宁宫成立的时候,他在会议上当选为常务副会长,身量不高,但精神饱满,两眼炯炯有神,讲话实实在在,便觉得这是一个很务实也会干事的人,心里对他一下子产生了信任和很好的感觉。不久,渭南要召开王杰山先生《渭南历史通览》研讨会,便邀请他前来参加。没有想到的是,他愉快地答应了邀请并按时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上做了很精彩的发言,特别是即兴赋诗,获得与会者热烈的掌声。第三次见面,是在颁发第三届柳青文学奖大会上,他激情磅礴的诗一样的发言,又给我留下来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想,这是一位诗人,真正的诗人!
光阴荏苒,一晃又过去多少年了,再也没有会面,然而,对董颖夫却始终没有忘记,反而一天天鲜活起来。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年来,柳青文学研究会和他不遗余力地宣传柳青和不断推动柳青文学研究向前发展,做了不少引起文学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事情,令人敬佩不已。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不断回归和新崛起的文艺思潮有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不少的作家和艺术家不断学习和借鉴外国的艺术主张与创作经验,我国的文学艺术似乎沿着世界文学百年以来的发展道路重新走过一番,先锋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的各种流派各种艺术流派,都粉墨登场,轮番展演。应该说,这对活跃我国文学艺术确实有着不小的作用,也产生了一些相当不错的文学作品,但是,要正确地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正确反映我国在不断追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伟大历史过程,以及正确反映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英雄人物和社会主义新人形象问题,就需要呼唤现实主义,需要呼唤能够真切地描绘当下伟大的现实生活的文学艺术作品,来满足广大读者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来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现实,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和净化心灵的巨大精神要求。在这个语境下,柳青有着引领和示范我国当下文学艺术沿着现实主义道路前进的重要作用,学习和研究柳青,重新倡扬柳青毫不动摇为人民而创作,坚定地走从生活到艺术的道路的伟大艺术实践,是非常必要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董颖夫从小就有强烈的“柳青情结”,他热爱柳青,学习柳青,特别是他团结周围的朋友们一道,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修整了柳青墓,建立了柳青广场和矗立起了柳青雕像,并设立了“柳青文学奖”——这些,他积极参与且成为主要的出资者,不仅仅是珍爱柳青伟大的文学遗产,更重要的是积极推动了柳青文学精神的普及和实质地推动了整个文学艺术的发展——柳青,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标识和创作导向。当然,我无意于把这些全部归功于董颖夫和他周围的朋友们,然而,至少是顺应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现在,读着董颖夫的《沣浪集》,特别是收入集中的散文篇什,心情十分愉悦。你想,一个具有浓厚的“柳青情结”的作家,不仅仅是作家,而且是诗人和戏剧家的人,他的作品,至少有应该有这样的特征,这就是忠实于生活,不断吮吸生活的乳汁而酿造出这些上乘的文字佳作,具有追求光明,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品质——这是我的基本的艺术判断。看来我的直觉是准确的。
董颖夫的《沣浪集》里收录了四十多篇散文作品,其中就有将近十余篇就与柳青有关,诸如《来自长安的几则消息:在第二届柳青文学奖颁奖大会上的发言》《沉甸甸的谷穗儿:在第三届柳青文学奖颁奖大会上的发言》《五月的收获:献给第四届柳青文学奖》《<柳青在皇甫>一书后记》《春风到处说柳青:纪念柳青诞辰90周年活动侧记》《在柳青的艺术高峰上再造辉煌》《柳青在农业上的科学发展观》《我们为弘扬柳青精神做点事》等等,就凭这些散文的篇名,就能知道这些文章的题材是什么,主题是什么和在描写什么以及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确实如此,这些散文篇什,虽说艺术角度各异而一个非常鲜明的主题就是深刻反映柳青扎根生活的艺术实践和积极为人民创作的伟大精神,从不同的艺术层面揭示出柳青的艺术内蕴和高尚人格,刻画柳青的光辉形象,同时,也显示出自己对柳青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与努力向柳青学习的强烈的艺术意愿——散文是很讲究情感的,没有真挚的情感,就很难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董颖夫的这些散文作品,犹如他一再崇尚不已的“麦穗儿”一样,饱含着对柳青这位伟大作家的无比崇敬之情,也饱含着对我国文学艺术的眷眷深情。有了这情感,他的散文才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
董颖夫还真实地回忆与著名小说家陈忠实的交往,叙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陈忠实是深受柳青文学影响的作家,其巨著《白鹿原》与柳青的《创业史》有着深刻的艺术精神联系。如果说陕西文学形成了一个如同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及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文学流派的话,那么,能否这样认为,在三秦大地上出现了柳青、陈忠实为代表的“黄土地”派文学流派呢?在我看来,单单从文学描写的地域题材与认真吸纳外国优秀文学艺术营养和以现实主义为底色的创作风格而言,就可以断定这个文学流派同样在我国当代文学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著名文艺评论家邢小利曾经主编过两卷陕西《“黄土地”派作品研究》集,敏锐地揭示出陕西出现的这个文学流派内在的思想、美学和艺术的深刻联系,并提出了“黄土地”文学流派这个概念——这对研究陕西的当代文学艺术寻找出一个全新的角度和符合实际的文学观点。也许,在陕西,厚重的黄土与绵延不绝的巍峨的秦岭,构成了陕西的地理特征,也构成了陕西的文化特征。与此相同的是,陕西的绘画艺术家,早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赵望云、石鲁等画家就以描绘黄土高原和秦岭的高山深壑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在北京以及全国刮起了强烈的“西北风”,形成了誉满世界的“长安画派”。改革开放年代,又出现了以刘文西、王西京等为代表的“黄土地”派画风——这些艺术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必定有其艺术本质的必然联系,这是值得继续探讨的课题,这里按下不提。要说的是,董颖夫关于回忆陈忠实的散文篇什,为大家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陈忠实为了纪念先哲柳青和弘扬柳青精神,做了很多很多具体而实在的事情,例如,支持董颖夫他们修整柳青墓园,支持柳青石雕和支持柳青广场的建设,对设立柳青文学奖也是尽其所能全力促成,三番几次拜谒柳青墓,对建立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也给与了极大的热情关照和支持……然而,更让人动情的是,陈忠实与董颖夫的文学交往,这些生活细节,在董颖夫的笔下栩栩如生,让人读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董颖夫的散文题材十分广泛,这与他既是作家、诗人和剧作家有关系,还与他是率先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滚滚经济大潮里去做一个成功的“弄潮儿”有关系,因此,他的散文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艺术风貌来。例如,其《说鸡》就是他在长安建筑开发集团公司年终总结会上的发言,切记,董颖夫的发言,是作家的发言,是诗人的发言,带着不可遏制的激情和理智的市场分析,套用一句惯常的话说,就是富有“哲理与诗情”——这样的散文内容实在,文字简练而表现力极强。散文,离不开生活的滋养。没有生活气息的散文,是僵死的文字,是没有情感的文字。董颖夫还写了不少记叙亲人的作品,例如《怀念我的伯父董大椿》《怀念父亲》《怀念三哥》等,情深意重,思绪悠长。
或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意见,说董颖夫《沣浪集》收入的散文题材有点“散乱”,不错,是有点“散乱”。不过,“散乱”的散文题材原是散文创作的一途呢。散文的特点就是“散乱”,表现在题材上,不像小说那样围绕着一个故事开展情节,按照主要人物来进行艺术结构,也不像戏剧那样突出舞台特色,把人物和情节限定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而是取材“不一而足”,谈天说地,草木虫鱼,甚至“牛溲马勃”,均可以进入散文的题材之列。1945年11月16日,周作人在《两个鬼的文章》写道,“其实材料原是遍地皆是,牛溲马勃只要使用得好,无不是极妙文料”——这段话实质上把散文的题材说透彻了,也就是说,散文的题材十分广泛,关键是作者会使用题材而且“要使用得好”才会使“牛溲马勃”成为“极妙的文料”。切莫误会,“牛溲马勃”其实是治病的草药。唐代大散文家韩愈在《进学解》里说:“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由此可见,散文的高手,是不拘任何题材都可以执笔为文的,重要的还是韩愈与周作人的意见,这是极具洞见的散文艺术理论。
董颖夫凭着对文学艺术的极端热爱与忠诚,“春风柳青不了情”,是人民作家柳青激励着他一步一步在攀登着文学艺术的高峰……
——原载文学季刊《秦岭》杂志2018年冬之卷
柏峰,陕西蒲城人。著有多种文学理论专著、散文集。曾获全国及省级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