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杜甫与他的文朋诗友(每小平)
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每小平
诗圣杜甫是个很重视感情的人,非常珍惜亲情、爱情和友情,特别是与文朋诗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唐代实行入仕为宦制度,杜甫的求仕之路漫长而艰辛,分别向达官贵人、亲朋好友自荐佳作。但封建专制制度本身的各种痼疾又决定了每个士子不可能一帆风顺,十之八九都可能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坎坷、不顺当,杜甫的悲惨命运可窥见一斑。但求仕意志非常执着而又顽强的杜甫,从河南巩县来到长安,从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起直到至德二载(757) 年二十多年的艰难不舍的苦苦追求,令后人感动不已……
从天宝五载(746) 年杜甫自齐鲁回归长安到天宝十四载(755) 年是杜甫求仕之路最艰辛、受尽磨难曲辱最多的十年,这对他的身心遭受了莫大的摧残和伤害。杜甫也曾想离开这戕害身心的仕途,甚至对他顶礼膜拜的儒学也产生了否定之情;但作为杜预的的十一代子孙,是官宦世家又是书香门第的家庭,饱学儒家学术的自信心又使他潜心致力于诗歌创作;再就是要生存、要生活。生产资料的匮乏不足,社会动荡不安、忧国忧民的担当、对皇帝宗教般的迷信使他没能行动起来,从而始终痴迷地梦想着步入仕途,一举成功。为此他四处奔波求告,到处夤缘,甚至不惜以牺牲人格尊严为代价自荐其诗……
重振家声的家族责任。自先秦社会以来,宗法制社会意识形态就在人们的心灵上积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精神枷锁,牢牢套住有文化、有志向、有追求的儒学者。几乎每个士子一出生就天然的继承了光宗耀祖、扬名显亲的家族义务。出身于儒学世家的杜甫面临家族的日渐凌替,更是自觉地承担起重振家声、再光门楣的重大责任。……杜甫生于唐睿宗先天元年(712) ,最繁荣昌盛的“开天盛世”,当时的政治清明、社会富庶、治安稳定、生活安宁,他充满了极度的信心和满足。生活在这样一个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皇朝中,满腹经纶的士子们对皇帝的亲附爱戴之情自然地被激发起来,他们急于踏上仕途的自信与热情也大大地被强化了。再加上唐玄宗前期的张说、张九龄两个宰相和祖父杜审言都是以文辞起身,其榜样作用更加强烈地刺激着杜甫“立登要路津” 的自信心和雄心壮志。他更自觉地把自己和皇权视为荣辱与共的一体,更坚定了他要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使命感。此外,还有致仕成功者也激励和影响着他,即使一再遭受挫折打击、再挫折、再打击他仍始终不渝地去顽强追求,去努力奋斗实现其远大理想。达到:“生逢尧舜君”“再使风俗淳” 的历史使命……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杜甫是位重感情的人,与他交往的人很多,既有普通百姓、也有文朋诗友,对他们杜甫都怀有深厚的友情,本着礼节和吃亏是福的态度与人交往。千百年来,在杜曲村仍流传着他同文朋诗友在原杜西村古槐树下聚拢交谈,“水洞坊”九龙汤泉水边以水咏诗,原杜北村少陵原畔“展席俯水流” 众人席地而坐俯瞰樊川景色,饮用杜曲黄酒吟诗赋词的动人场景。对诗词歌赋好的,众人举杯庆贺、谈笑风生。如同赛诗会,达到以文会友,以文交友的目的。
杜甫是一位特别喜爱广泛结交朋友的诗人。通过各地的朋友相互交流、走访了近半个中国大地,并留下了与同仁、地方有关的上千首诗句。诸多文图资料可从长安韦曲杜公祠和典籍书刊等文史资料进行展示,特别是他的足迹图更直观告诉人们,他的诗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有鉴于此,他热情接待到城南樊川杜曲来访交流的文朋诗友,也乐于接受他人邀请,周游半个中国。有时是人为受邀的举动,有时因社会动荡、战乱避祸而作的诗句。因此,杜甫一生结交的文朋诗友很多,除过老百姓外,还结交了文学、书法、音乐、画家和社会名流等,主要还是劳苦大众,这也可从他创作的诗句里来体现出来。
如文学家李白、王维、薛据、储光羲、高适、岑参、贾至、裴迪、苏源明、孟云卿、苏涣、韦济……
书法家李邕、颜真卿、顾戒奢、张彪、李潮……
画家郑虔、黄霸……
音乐家李龟年等
还有社会名流如房琯、严武、韦之晋、寇锡、郑潜曜、李封、崔戢、章彝、韦讽、郭受、李之芳、孔巢父等,杜甫和他们都曾有过非常亲密的交往。其中交往特别深厚者主要有李白、高适、郑虔、房琯、严武、苏源明等人。
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二人合称为李杜;为了区别李商隐与杜牧的关系,人们称李白和杜甫为“大李杜”。天宝三载的夏天,李白在东都洛阳遇到杜甫。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但他并未以才名和年长而倨傲。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年秋两人预约并在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抒怀遣兴,借古评今……恰巧,他二人还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没有禄位。高适是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信念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唐王朝的隐患而担忧。天宝四载秋,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面,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二人一道去齐洲拜访书法家李邕等人……
杜甫到成都时,严武颇为高兴,想帮杜甫一把但杜甫有归隐之心,严武常带着仆从和酒肉去看望杜甫。杜甫诗曰:“竹里行厨洗玉盘,花间立马簇金鞍。” 严武邀杜甫作其幕僚,后因严武暴躁易怒、政见不同而分手。
房琯是唐朝宰相,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是弘文生出身,历任县尉、给事中、刑部侍郎、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太子少师、礼部尚书、晋州刺史等官职。
李龟年善歌,唐朝音乐家,擅吹筚篥、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李龟年作为梨园弟子,演奏的乐曲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了王维《伊川歌》大受玄宗的喜爱。……安史之乱后,杜甫在湖南潭州石板路上散步,看见了一个乞者李龟年,盲流加乞者让杜甫很悲伤。写出《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郑虔为盛唐著名高士,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又是一位精通经史、天文、地理、博物、兵法、医药等学科……杜甫与郑虔接触后称他“荥阳冠众儒” 、“文传天下口”。少时即聪颖好学,资质超众;因贫困居长安慈恩寺,学书无钱买纸,就在寺内柿叶上写,竟将数屋柿叶练完,终成一代名家、成为士林佳话。历任东宫椽属、专掌薄书事务,位任轻却因才学出众,后仕左监门录事参军;开元中任协律郎,正八品上,掌“调和律吕,监试乐人典课,” 为宫廷文艺总管。……唐玄宗爱其才,为之更置广文馆,虔为博士。杜甫为之交好,有赠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惟有苏司业,时时与酒钱。” 与李杜为密友,多称郑广文。……
杜甫小王维11岁,王维为官时杜甫还是一介寒儒,没有谋到任何官位,满足不了正常生活开支。……对于杜甫交友来讲,和王维的交往是一个极特殊的个案。杜甫在王维死后六年所做的二十八字诗,表达了对王维的印象、看法、褒贬,乃至盖棺定论。
李白与杜甫相遇,是在公元七四四年。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李白见到杜甫眼前为之一亮,杜甫见到李白崇敬之情无以言表。……他俩喝了几通酒就决定一起骑上马去打猎。相会地方在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旧地名叫陈留。当时与他俩一起打猎的还有高适和贾至,酒足饭饱后,李白和杜甫就吟诗咏句、并有诗作留世。李白和杜甫从秋天一直玩到冬天。分手后,翌年春又在老地方见面,高适也赶过来了。如此告别又重逢,当冬天来临时,李白和杜甫却永远地别离了……他俩都不知道这是永诀,李白在分别之际还写了“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的诗,但金樽再也没有开启。……
杜甫喜欢结交文朋诗友,特别是有共同志向和爱好的朋友。他忠于友情,更可贵的是,他能够看到朋友的长处和短处,坦诚相告、肝胆相照,能够劝谕和善意批评朋友的过失,因而他的朋友很多并与其交往,留下了宝贵的诗句文章,轶文典故世代相传的很广很广……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协理事 民俗委员会副主任 市作协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文化研究者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浅谈杜甫家族在樊川杜曲的居住地(…
- 下一篇:评论:人生哲理精典名言(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