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群仓:文化的翅膀
站在秦岭南五台的观音台上放目远眺,有心人定会看到一幅二龙戏珠的壮观场面:巍巍秦岭,苍苍葱葱,腾云驾雾,那是一条飞起于中国腹地的青龙。茫茫渭水,鳞波闪耀,蜿蜒匍伏,那是中国腹地另一条摆动着的黄龙。二龙环抱的就是西安这颗璀璨照世又在历史中弹动的明珠。二龙在戏珠也在润珠。观音菩萨用木梳在青龙背上轻轻一篦便篦出80道峪口,引出80股甘甜的河水:箭峪射灞河,汤峪溢浐河,大峪涌潏河,沣峪淌沣河,涝峪河,田峪河,来自太白是黑河……出峪之河东水西摆,西水东拐,九曲十八弯都向着西安靠拢,给明珠以永泽不尽的滋润。观音菩萨又用木梳在黄龙背上轻轻一按便按出一排入口,使渭水收尽道道支流。饱纳丰富营养的渭水迟迟不肯离去,在西安境内缠绵徘徊近乎300里,成为这颗明珠长生不息的命脉。面对这自然世界的风水奇观,人们不难解开那个盖世之谜:西安为什么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秦中自古帝王州”。从奴隶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的唐王朝,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时1100年之久。这期间,长安不仅是高度集权居高临下喝令八方的政治圣坛,也不仅是极度兴旺核心起澜波及四海的经济中心,更是空前繁荣光彩辐射吸引世界的文化灯塔。西周王朝以农立国,《诗经》中就收集了大量的西周农事诗。沣镐两京制作的青铜器形成灿烂的青铜文化。以小篆隶书为主的“秦书八体”和“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向后人展示了秦文化的强烈震撼力。汉城长安,司马迁的《史记》,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长安“百戏”,辞赋乐府,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唐都长安,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柳公权、颜真卿的书法,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孙思邈的《千金方》,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历史的长安,文化辉煌。当代的西安,作为陕西省省会和西部重镇,纳地域之灵气,汲传统之膏泽,采时代之新风,文化依然耀眼。各个艺术门类的文化名家层出不穷,在创建文化强省的光辉历程中,各领风骚。这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而
责任
总想变成文化的翅膀
其实,一切宏大的事业常常发端于偶然。邢德朝同任何一个普通人没有两样,但他却是一个“有心人”。
1996年的一天,在长安城堡大酒店,西安书法家傅嘉仪接受一位日本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的宴请。日本学者说他了解西安的书法家,但不了解西安的作家、画家、音乐家和戏剧家,希望傅嘉仪给他多多介绍。
傅嘉仪抬头看着陪同他与日本学者交谈的青年诗人邢德朝说:他熟悉陕西文化艺术界的情况,让他给你们介绍吧。于是,邢德朝如数家珍,详细回答了日本学者的提问,日本学者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以往,邢德朝就是一个热心帮忙的人。他每喝多了酒便激情洋溢。此时旦有人求他帮忙,他总是把腰一挺,将右掌放在你的胸前,斩钉截铁地说:“没问题,包在兄弟身上!”人们初不在意,以为他酒后失言。其实他真的把这事记住了,瞅机会下功夫把事办妥,给朋友一个惊喜。
义气交往、热心帮忙,成了邢德朝的性格气质。在工厂里,因为在工种之间帮忙,他学会了木工、瓦工、钳工、机修工、装配工……因为用笔杆子帮忙,他经常代写领导讲话、车间总结、先进材料、表扬信、感谢信,成了多面“秀才”。因为帮忙为黑板报的空位填充一首小诗,他开始写诗,试着投稿,继而在省内外各种报刊发表,产生影响,成了西安有名的青年诗人。
邢德朝像写诗一样地来了灵感,我何不做“陕西文化人”的传播者呢?他在钟鼓楼广场漫步,望着飞上飞下的鸽子,一首诗便从脑际迸发出来:我漫步在钟鼓楼广场/一群鸟儿在上空自由飞翔/我总想变成文化的翅膀/和鸟儿一起远航。
想成为文化的翅膀,就得为文化奋力拍打起飞。邢德朝从1996年到2008年一鼓作气采访编辑出版了五辑《陕西文化人》大型画册,推出了420名陕西文化精英。《陕西文化人》大型画册的发行,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样,经过前两辑被外界缓慢认知的过程之后,从第三辑开始走入市场,订阅者有全国各省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的,也有东南亚以及韩国、日本、美国、欧洲的。陕西的文化精英们被邢德朝编辑出版的《陕西文化人》组合在一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一位陕西画家,因爱人重病10年医治无果而亡,欠下一堆外债。为了还债,他到山东省菏泽市推销画作。菏泽人问他是否知道《陕西文化人》大型画册。他说画册中就有自己,在第几辑第几页。菏泽人翻开画册一看果然是的,当即给他换成高级宾馆,选画买画。这位画家荷泽之行收入颇丰,趁热打铁连去4趟,所得画款一次性还清了10年的巨额外债。他自己做梦也想不到,一本画册中的两页版面竟神奇地扭转了他的人生困境。
同样,多少陕西文化艺术家因为《陕西文化人》大型画册的广泛传播扩大了在省外国外的认知面,从而知名度大增,渐渐地走向市场。
啊,这就是邢德朝文化传播的神奇之处,完善他人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的胜利有冷热之分,有些人的胜利因为别人无法分享往往摸上去是冰凉的,邢德朝的胜利因为温暖了无数人因而是炙手的。
激情
一片灼灼跳动的红霞
邢德朝自从立下承诺,主动承担了文化的翅膀这个神圣的责任之后,浑身上下奇妙地充满激情。
第一辑《陕西文化人》大型画册,计划收录86位文化名人。对这86人的探望、拍照、采访、研究和撰写,显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文化工程。
有朋友提醒他:“你不是宣传部、文化局、作协、文联、社科院这样的权威单位,也不是资深名远、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拥有经费保障的学科带头人,你只是一名一无所有的青年诗人。”然而他说:“这又何妨?我有一辆摩托、一部相机、一支钢笔,又有一腔激情,这就足够了。”
于是他怀着一腔激情骑上那辆摩托,挎上那部相机那支钢笔,不避风雨,不问饥寒,不畏艰难地出发了,像一名独行侠挎剑骑马冲进幽深莫测的原始森林,开始了一个人的战斗。
他从华山之东到宝鸡之西,从汉江之阴到榆林之阳,从春风徐徐到夏雨瓢泼,从秋色沉黄到冬雪皑皑。他忍受着烈日暴晒的灼痛、寒风刺骨的冰凉、深夜黑幕的孤独、世态炎凉的揉搓。然而他始终人不歇脚,马不停蹄,相机闪动,钢笔飞走。久而久之,陕西文化人的脑际形成了邢德朝的永久雕像:壮实敦厚、阳刚坦率、激情澎湃的北方汉子,骑着一辆男士摩托,进门来总是一手提着安全帽,一手提着照相机,来去匆匆,风风火火,出门去仍是倏东倏西,如同旋风。邢德朝为什么这样风风火火?那是激情在燃烧!
在《陕西文化人》大型画册里,每一位入册者只占一至四个页码。这页上部是邢德朝精心拍摄的个人彩照,下部是邢德朝精心撰写的千字小传。版面因简约而大气,内容因精炼而雅致。
对于千字小传应该达到的水准,邢德朝是有标准的。他说:“每撰写一个字就相当于工人生产一个零件,每撰写一份小传就相当于组装一台产品。我要的就是绝对精准,分毫不差。”有朋友开玩笑地说:“你这是给别人作嫁衣,又不是给自己做衣裳。”邢德朝笑一笑说:“既然咱乐意给别人作嫁衣,咱就做最漂亮的嫁衣。”
然而千字小传的内容不能随意拼凑或拔高夸大,必须经过准确考证或高度提炼才能准确精炼。
必须准确考证的,比如卫俊秀小传的一段:1980年为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亚洲民族馆书《神游古国》榜书,被该馆作为永久展品。
必须高度提炼的,比如王西京小传的一段:擅长人物画的创作,刻意选择了以爱国爱民而名留青史的历史人物,如屈原、司马迁、杜甫、岳飞、文天祥等。
于是,作为诗人的邢德朝却以他全部精力投入到核实资料、研究定语、推敲字句的磨难境地。世上有磨刀磨针磨砚,他是在磨字,更是在磨心。白天磨晚上磨,吃饭磨走路磨。既要提醒自己慢不得,又要警告自己急不得。就这样磨呀磨,直磨得每一份千字小传用字准确,行文流畅,在他心中孰如台词,才肯善罢甘休。邢德朝为什么这样美中求美?也是激情在燃烧!
《陕西文化人》大型画册要想成为出版物中的正规军,就必须通过出版社正式出版。然而出版社审查之严格却出乎邢德朝的意料。先是审人,后是审文。人有人的门坎:画册所上之人是否在“文革”和“动乱”中犯过错误?是否在政法机关留有不良记录?文有文的标准:画册所上之文事实是否真实可靠?成果是否有著作权争议?出版社用十万倍的放大镜在玉中找瑕,邢德朝靠十万倍的耐心纠正瑕疵。于是《陕西文化人》的图文稿样交上去审了打回来,打回来改了交上去,然后又回来又上去,再回来再上去,似乎没完没了,无穷无尽。这是一场耐力的拼搏、韧性的较量。最终结果没有输者,只有双赢。那本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精致的《陕西文化人》大型画册成为人见人爱的一块“美玉”。事后邢德朝深有感悟地说:“审稿把我审成循规守法的文化工作者。看来循规守法也是一种力量。”邢德朝为什么这样耐性无穷?还是激情在燃烧!
这种激情的燃烧与升华正好印证了邢德朝的诗句:一片灼灼跳动的红霞/会照亮你蛮荒的感情。
毅力
用时光磨亮迷人的羽毛
在对第一辑《陕西文化人》收录的86人进行拍摄采访的时候,因为“出师无名”,其中百分之六十的名家对邢德朝都存疑窦。原因有二:第一,你不是宣传部、文化局、作协、文联、社科院这样的权威机构,也不是资深名远、怎么能承担国家研究项目、拥有经费保障的学科带头人,你只是一名青年诗人。第二,当今社会上“拿相机闪人者”、“伪文化人”、“文化过客”常常使人上当且当当不同,令人每遇此事心有余悸。面对这种普遍不相信的心态和神态,邢德朝在内心发誓:“我邢德朝以诚待人,诚感上天,越是有阻,越要做好做真。”
在第一辑《陕西文化人》没有变成人们可以拿到手上的正式出版物的时候,人们不知它是何等书刊,何等品位,何种价值,因而难有预先订购。
既要做成,又不能收预付款,那就只有邢德朝自己硬着头皮,顶着风险,先行垫付资金。摄影费、打印费、出版费、印刷费、燃油费、房租费,一路垫下来,邢德朝四处借款,一下子变成债台高筑的穷诗人。
邢德朝连续三年没钱过年,借钱过年。当他借钱路过繁华的西大街时,看到市民门狂购年货,人头攒动,大包小包,溢香流油,再看自己人困马乏,四兜空空,愧对妻女,无地自容,心里不免涌起一股酸楚来。然而他又牙关一咬,在心里执拗地说:这件事必须做成!
邢德朝家在西郊。有一天,他骑着摩托去东郊采访,计划采访结束回家吃饭。不料当他完成采访骑上摩托时发现车子没油了。他摸摸口袋,没有一分钱,既不能给车加油,又不能买饭,只有空着肚子推着摩托走回西郊。一路上无数个加油站油气诱人,他无可奈何,无数个饭馆香气扑鼻,他强咽口水。三个小时之后,他回到家中,一身虚汗,双脚打泡,仰面朝天往床上一躺,冲着天花板较劲似的吼道:真难啊,这事我必须做成!
一位好朋友鉴于邢德朝经济十分困难,家庭生活每况愈下,便为他找到一份经营电子产品、年收入可达10万的工作。朋友怕直接找他会碰钉子,就先来做通他爱人的思想工作。朋友说:“只有回头是岸,经营电子产品,德朝才有出头之日。如果痴迷不悟,死守那个《陕西文化人》,我们可爱的诗人可能变成神经病、穷光蛋。”爱人苦口婆心地劝告丈夫改道,邢德朝却还是执拗地干下去。也许他的成功就在于他的这种超凡的犟劲。
突然有一天,一位总部设在西安的跨国企业集团的总裁约邢德朝见面,以18万年薪聘请他担任集团的宣传部长。邢德朝觉得人家的诚意和年薪的可观实在难以回绝,可他还是婉言谢绝了。他骨子里灌实了那条永远不变的主意:这件事我必须做成!
面对这个《陕西文化人》大型画册,邢德朝专心如一,目不旁顾,外界再大的诱惑不能移其情,再强的吸引不能动其志。他做呀做,一连做了十三年,一连出了五辑,还在继续。
有人说不管遇到何种艰难险阻,邢德朝的脸上从来没有“失败”二字。每一次困境与毅力的较量,都是以毅力取胜而告结。每当这时,邢德朝心里就有一丝因毅力取胜而得到的心理慰籍。他每每来到钟鼓楼广场,在那群鸽子翱翔蓝天的时候,对天表白:我要做文化的翅膀,没有变心没有放弃!我将持之以恒,用时光磨亮迷人的羽毛!
胸怀
白云擦洗过的蓝天
在众多的文化传播事业的开创中,为什么邢德朝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邢德朝在做好《陕西文化人》文化传播事业中,对同行的得失做了认真的调研,他发现陕西省每年都有一批文化传播公司销声匿迹,从业人员换装改道。究其原因问题多半出在主持人不讲诚信上,要么对事不讲诚信,要么在钱上不讲诚信。对事不讲诚信那是责任意识不够牢固,在钱上不讲诚信则是胸怀不够洁净。
邢德朝坚信以诚感人,能感天感地。有一次他的一首诗在外地一家报纸发表了,报社给他寄来两份稿费汇款。他把两份汇款单并在一起详细对比,发现同样是那一首诗,同样是那一天发表,也同样是那一笔丰厚的稿费,差别只在一份是周一汇出,一份是周五汇出。他判断,肯定是重复汇款,肯定是报社疏忽。他毫不犹豫地前往邮局,把第二份汇款单给寄了回去。走出邮局的大门,他胸中自然而然地涌起一股坦然的滋味。不久他收到了对方的感谢信。
一个大雨天,邢德朝骑着摩托带着女儿有事外出,行驶在西关的大街上。他突然发现前面行驶的大货车上掉下来一个大包,嗵的一声砸在地上,砸得雨水乱溅。他急忙刹住摩托,看那包上标的是“中国名牌伟志西服”,即刻命令女儿下车坐在那包上看住货物,自己则加大油门追赶货车。他追上货车,又喊话又鸣喇叭,示意货车停下,可那货车不但不停,反而跑得更快。迫不得已,他再次加大油门冲到货车前头迎面挡住,迫使货车紧急刹车。那货车司机怒冲冲地从车上下来,满脸暴气,不问青红皂白,先一拳把拦车人打倒在地,然后拨打110,报告有人拦路抢劫。这时,骑自行车看到货车掉包的一些群众赶了上来,向货车司机说明真相。那司机察看货况,发现果然少了一个大包,顿时羞愧不已又感激不尽,扑通跪在拦车人的面前,连磕三个响头,又掏出两千元钱往拦车人的手里塞。邢德朝就是不要。那货车司机又对着众人说:“那是伟志西服,中国名牌,一包一百套,价值几万元,丢了要我赔的!今天遇到好人了,遇到恩人了!”
在《陕西文化人》大型画册被国内外读者和研究者充分认知认可之后,订单频至,销量大增,邢德朝转亏为盈,开始还钱。亲戚的、朋友的、同事的、印厂的、一一登门清偿。一天,他如数带着现金来到一家印刷厂还钱,到了此地才发现工厂已不是原来的工厂,领导也不是原来的领导,财务更不是原来的财务。自己三年没来,体制改革已使先前的印刷厂面目全非。他执意要还钱,千方百计在厂里找到已经换了岗位的原来的经手人,要求清偿。那经手人说:“厂子都变了,欠钱还找上门来还!不还白不还,还了也白还。还啥呢,咱把它吃了玩了算咧!”此刻,他忽然想到以往写下的一些警示自己人格的诗句:“信息多变的时代,有人将真诚拍卖。”“心灵一旦扭曲,无法用钢铁校直。”“放在时间的广场,晾晒虚伪的水分。”他没有同意对方的建议,仍然坚持让对方把钱收下,打了收条。
邢德朝的诗中就有这样一句:“白云擦洗过的蓝天,清澈透明万里无埃。”这样宽阔纯净的蓝天,不正是他所追求的个人胸怀的理想境界吗!
智慧
“形散而神不散”的航线
当《陕西文化人》大型画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时候,当邢德朝确认自己在文化传播事业上已经站稳脚跟的时候,他便大刀阔斧地拓展传播形式。
他丰富了出版物的种类。采编出版《陕西名医名家》大型画册2辑、《陕西文化人书法作品选》大型画册3辑、《中国西部文化人大特写》大型画册1辑、《走进文化人》摄影集1辑。编辑出版《陕西诗歌选集》、《中国西部诗歌选集》、文化评论集《艺海观潮》、《书画艺术漫谈》。主编出版书画杂志《艺坛》,策划编辑文化综合杂志《古都》、《王羲之研究》。整理出版邢德朝诗集《年轮》、《钟鼓楼诗情》、散文集《穆柯寨话语》等。
他创办了陕西金石书画院,短短三年带领书画家到省内外进行了20次采风活动。
他创办了高新美术馆,仅仅三个月就举办了9次陕西名家书画作品展。
好朋友对邢德朝这种“马不停蹄什么都干”的干法不太理解,便建议道:“你应该讲究智慧,有所选择有所放弃,让自己从容应对。”邢德朝说:“著名文艺评论
陕西金石书画院成立不久的一天,一位泾阳县的老人领着孙子来找邢德朝。老人说自己的孙儿是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工笔画专业的高材生,毕业二年找不到工作,偏又家庭贫困,其父病重,其母借钱供儿上学的债务分文未还,全家人焦急万分,恳求画院无论如何把孙儿收下。老人说着后退三步,跪在地上,就要磕头。邢德朝急忙把老人扶起,答应把老人的孙儿收下,留在画院工作。
从这儿开头,陕西金石书画院陆续收用过20名美院国画系的本科毕业生,有家在甘肃、宁夏的,有山西、山东的,也有河南、浙江的。邢德朝把这批年轻人作为书画院的专职画家给予正式聘用,又把他们作为陕西画坛的接班人加以精心培养。这批年轻人工作有了着落,专业得到发展,百倍地珍惜机会,一面刻苦学习,一面自觉实践,画作日渐长进。
邢德朝的文化传播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成果来源于开放的时代和个人的胆识,诚信和智慧。“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学理念,被邢德朝既用于战略又用于战术。那种散,散得不拘一格,散得出其不意,散得丰富多彩,散得厚重有力。而那种不散,则是一种牢记,牢记着自己的主题,牢记着自己的航线。
面对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沿着文化传播这条航线,搏击奋进,便是邢德朝永远的信念和力量。看吧,浩瀚的长空有一副翅膀在高高飞翔,扇动着丰满而明亮的羽毛,把优良的文化种子洒向遥远的地方。飞吧,祝邢德朝一路顺风!飞吧,让诗情歌韵伴邢德朝远航!飞吧,愿中华文化在五洲四海生根长旺!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朱鸿:我之盼,在关中
- 下一篇:参观访问美国纽约州联邦高级法院侧记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