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黄峪 唐代避暑行宫翠微宫所在地(每小平 纪锋)
在长安区境内的秦岭峪口中,有好几个与古代的帝王有关,比如天子峪、扯袍峪、抱龙峪、黄峪,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黄峪。黄峪是唐太宗登山的御道,十八盘、饮马池等地方都留下有关皇帝的传说。在唐代,皇家的避暑行宫翠微宫就建在黄峪里,而且唐太宗李世民也驾崩于翠微宫。这一切,让黄峪有了特别的文化含量和历史地位。
唐太宗曾登山的御道
笔者曾数次来过黄峪,今年暑期,又与文友纪锋结伴专程前往黄峪探访山水景观。
黄峪距西安约35公里。从西安沿210国道向南到沣峪口转盘再向东有3处名山:青华山、黄峪和白石峪。在上王村和黄峪口村之间的山峪即为黄峪。因唐太宗李世民在此峪建太和宫,峪名又称太和峪。俗名皇峪,年久演变为黄峪。《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载:清顺治元年(1644年) 在峪口东边建村,得名黄峪口。从环山公路到黄峪皆为沙石路,从果园拐进山口,路况差凹凸不平,且车只能行驶到水库大坝前。
黄峪北起黄峪口村,南至土地梁翠微山;东从白石峪至敬德寨,西从青华山到秦雄寨;翠微宫南靠的翠微峰(白脑)海拔1515米。黄峪长约7500米,均宽150米,峪内和南部为山林所覆盖。 黄峪沟山水沿上王村东侧向北而流,在桥村西南角与白石峪河水汇合后再流向西北,入沣归渭。
黄峪有着千年史载的历史和传说,尤其是因唐代李世民的行宫翠微宫而名扬古今。黄峪因位置偏僻且游人较少,生态植被良好、景色诱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秦岭终南山北麓。
酷暑天采访82岁原任桥(乔)村大队长、党支部书记冉景明老人颇费周折,碾转到其家说明来意,冉老爽快向笔者道来:桥村有时记名为乔村,建村于唐,宋代更名为董村,后因乔姓人居此,改名乔村,清代又恢复桥村。乔村内苑一带为禁地,是翠微下院。沿山一带在秦汉时期为皇家的“御宿川”、“ 御花园”、“上林苑”,历代帝王在此狩猎休闲和游乐避暑等。桥村与黄峪沟口南北相对,直线距离3公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黄峪沟内山林产权归内苑公社桥(乔)村大队管理。
冉景明和老伴从包裹的塑料包内拿出珍藏有43年前的长安县革命委员会发放的《山林所有证》及黄峪地理图,耳听冉老叙述和《桥村山林规划图》从北向南主要地名:黄峪水库,石梯子、黄土坡、饮马泉、庙梁子、十八盘、皇峪寺等。
在黄峪口西侧有祖师庙(密严寺) ,背依柏林龙山,东临黄峪金沙河灵水,改造后的河道呈阶梯状并建有放生池;南边突起的高山被青松翠柏所覆盖。密严寺座南向北,寺内建有山门,大殿和数十米高的金顶佛塔等建筑。因寺院关门未能入内探访,笔者无奈在寺院山门前观览后同纪锋又从东院墙外原路返回进山。
探访黄峪水库
为探访黄峪水库笔者顶着烈日再次到黄峪采访,桥村65岁陈兴民向笔者提供黄峪水库资料,在水库大坝场院前经营农家乐的梁新房向笔者介绍:黄峪水库大坝高30多米、坝顶宽8米、长86米,蓄水100万立方米、平时蓄水50万立方米,水库长约1公里。建造黄峪水库从1972年开始由桥村,新一村、小新村、上王村共同修建、投资投劳,经过多年艰苦劳动,于1979年建成投入使用。可有效蓄水、调节水流,将汛期山沟里的金沙河水存入、待到天旱可灌溉农田800亩,提高亩产量100公斤。
黄峪水库大坝建在两山口之间,被东西两座大山所包围,金沙河水从南边诸多山谷、沟道流向水库,汇水面积约2平方公里。站在大坝上向南眺望,远近翠墨的山色一座连着一座、群峰皆绿,少有白石崖凸现。石梯子在未修黄峪水库前还有房舍茅棚,有村民居住过,后因修建水库而搬迁。
黄峪沟沿途地名和传说
沿着石阶向上攀登到水库坝顶,再朝前行须从右边半山腰走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似蛇样沿着弯曲山坡河谷或高或低朝前蜿蜒……
入山不到半里即到当地人称“灯盏窝一口饮” 。原先是一块巨石中间有一裂缝,清泉自裂缝浸润而出、有心人在石缝下端刻凿有灯盏大小一个小水窝,水满之后一口即可饮干,但饮后又流、清泉不断。传说唐太宗到此一饮,清冽爽口、连声称赞;进山游人、樵夫也常到此品味解渴。由此再向南前行1里有“大潭”,悬空瀑布直落潭中,既可观赏又可沐浴。相传唐太宗因在此潭沐浴故此潭又称太宗潭;太就是大、故而俗名“大潭”。因年代久远两处景观现和茅舍已消失。笔者一行沿着人称石梯子陡峭的羊肠山道,忽上忽下、忽高忽低、贴着西边半山腰细碎易滑沙石路小心的行走、顺着河道、踩着河里横七竖八、或大或小的趔石向峪内跳跃前行或手拉手攀爬。石梯子右侧悬崖壁立,左侧险崖下为深绿色水库。在石梯子两侧,有东、西沟寨,相传为太宗卫队安营扎寨之地。走了半晌来到人称黄土坡,该处属山间坡地、黄土深厚,传说为唐太宗所赐良田;恩泽者恭称皇土坡。远处群峰挺立,山色青绿滴翠;近旁草木葱郁,溪水潺潺、峪内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凉。进入黄土坡,沟道内半人高的蒿草、半山坡的藤蔓、树木竞相生长,相互缠绕向上、向空中展示着绿叶黄花,沟道内阴凉且散发出湿润清香的气息,游人受热出汗后感受到清新凉爽、登山的劲头大增。……
数处小瀑布迷人眼
顺着河道或两侧山路s形的艰难前进。每当走到三岔路口,总有好心人用红布条或印制好的指路条缠绕在树枝上或用蓝漆箭头喷刷在道旁大石上为行人指引路线,以免迷失方向。哗哗哗一大股河水翻卷着白浪花从河道半人高的石面奔涌而下,形成小瀑布,令劳累的游人眼前一亮、乏气顿消。由于黄峪没有人家、时至中午我们放下背包,到溪水边洗罢手脸、享用包内的食品饮料,坐在干净的河石上欣赏眼前昼夜奔流泻下的瀑布景观。沿途河流中有七八处小瀑布,煞是好看、赏心悦目,使人流连往返。环顾四野我们被树木、藤蔓、花草所包围,凉凉湿滑的空气浸润着我们的肌肤,上方的天空中有山鹰在盘旋,山林中有叫不上名的翠鸟在不停鸣唱、此起彼伏如同在为游人歌唱。有红嘴鸟或彩色鸟在沿河的树枝、石头上欢快的跳跃、闪动着灵巧艳丽的尾巴、机警的注视不速之客,不一会儿向远处河道或密林飞翔而去。在密林间偶尔还可看到卷起尾巴的松鼠在林间欢快的跳跃奔跑,在树枝上灵巧攀高,惊起鸟雀竞相鸣叫似在大合唱。
唐时“饮马泉”
“涧籁添仙曲,岩花借御香。野麋陪兽舞,林鸟逐鹓行。”黄土坡再向南1公里左侧为“饮马泉”、右侧为“鸿雁沟”;饮马泉是唐太宗饮马之处,鸿雁沟为鸿雁栖息之地。当年饮马泉深不可测,鸿雁沟一望无垠。“饮马泉!”望着大石槽旁的深水潭,我们无比兴奋。黄峪寺村民牛三幸讲述:相传饮马泉为李世民所乘骑战马去翠微宫,沿途口渴遇鹿引泉得水的传说。千百年来,饮马泉水昼夜不息的汹涌奔流,清澈见底。泉水依在,唐王何在?历史的烟云飘逝,有关唐王传说消失很多。只有饮马泉水清清,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来。在水潭下有一群拇指大小的黑蝌蚪,静静的躺卧在水底,受到刺激后黑蝌蚪摆动尾巴快速游向它处。洗罢手脸向罩在头顶上的藤蔓望去,竞然发现一串串青青的五味子和八厘炸(野香蕉) 悬挂在藤蔓上随风摇动。
数年前笔者登游黄峪,在河道东边土坎上生长着半人高的艾蒿、密不透风,连成一片达十多米长,忽然发现一条1米多长的菜花蛇昂着头在蒿草上急驰飞过,刹那间惊出了我一身冷汗、毛发竖起、后怕多日。今天故地重游谈起往事,仍胆颤心惊、心有余悸,用树棍击打并大声呐喊以打草惊蛇。
过了饮马泉再向南走1公里就到庙梁子。庙梁子高出山道,其上为一个大台阶,相传唐太宗曾在此停轿歇息。地震或山洪将数十、百吨重巨石滚落在河道上。河水时而从石上流下,时而从四周哗哗涌出,河石上布满苔藓很光滑,沿高需涉水攀石,下石需手脚并用、有时需慢步小心贴石走动以防跌滑,遇到下坡需快速奔跑以求得平衡。沿途分布着或大或小、或高或矮、或粗或壮的树木,也有被手指粗的藤蔓枝条缠绕而枯死的朽木、横跨在山石或树木旁。上面布满了苔癣和木耳。
数年前笔者登游黄峪,在河道东边土坎上生长着半人高的艾蒿、密不透风,连成一片达十多米长,忽然发现一条1米多长的菜花蛇昂着头在蒿草上急驰飞过,刹那间惊出了我一身冷汗、毛发竖起、后怕多日。今天故地重游同纪锋谈起往事,仍胆颤心惊、心有余悸,用树棍击打并大声呐喊。
沿河道、走山坡,攀爬着走过庙梁子。庙梁子陡坡处原先有一间菩萨庙,内供菩萨等佛像。下雨时可供人们避雨歇息、待云雨过后再行走。黄峪河源头在青华山金沙泉处涌出。茂密的丛林深入到远处的山谷,耳听流水潺潺或哗哗河水声响遍山峪,幽谷被山草、藤蔓等绿荫覆盖、铺天盖地望不见天,宛如南方的雨林景观。行走在被树枝藤条覆盖的绿棚下,树木花草野果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异香、潮湿而清凉的气息使人皮肤凉飕飕的……走到平沟再向南盘山而上就是十八盘。
十八盘恰似登泰山
登十八盘可谓曲径幽远,高不可攀,“之形”盘道很多,海拔高度直线上升,此段是入山最难行的路程。越朝山上走山路越陡峭,之形山路就在胸前,需要手扒山石或挖抓树枝、藤条用力迈步才能上去。累得人气喘如牛,热汗淋漓、双脚似灌了铅、寸步难行。山坡上生长着板栗树、柿子树、桃杏李子等果树,还有人们用山石、石条垒成的梯田生长着叶菜和树木花草。绕过林木遮荫崎岖不平的羊肠山道、登上大山包是一片开阔地带,终于登上黄峪寺村。
黄峪寺村(翠微宫、翠微寺)
黄峪寺村名因翠微宫易为翠微寺,翠微寺又称皇峪寺而得村名。宋敏求《长安志》记载:“贞观二十年太宗命大匠阎立德再次修葺,改名翠微宫。其北门称云霞门,朝殿曰翠微殿,寝殿称含风殿。”《长安县地名志》载:皇峪寺村建于元代。该村现有2个组80户,305人、山坡耕地355亩。
在黄峪寺村路东有二间简易房,方形蓝牌上印有“长安区文物局翠微宫遗址看护室”再向南为村民刘爱民开办的农家乐。路西坡坎上的平场中间有一2米多高半截埋于土中形似大卧牛的大山石。热情的刘爱民停下手中的事务现场向笔者指点:据祖辈世代相传此大山石是翠微宫碑石的基座,上面刻有碑槽,数十年前上面的半截碑刻流失在外。听知情人讲,公安局已破获此案,半截碑刻现保存在区博物馆内。只剩下数十顿重的碑座仍横卧镇守在翠微宫遗址旁。这时,天空乌云密布、冷风骤起,随即下起了雨。笔者未带雨具为了赶时间我们感谢刘爱民热情介绍再继续向南,在黄峪寺村丁字路口有滦镇街道办事处竖立3丈高的大保护牌,上面有简介、图片和文保员等内容……
吃过午饭后我和纪锋又冒着中雨到黄峪寺移民新村采访翠微宫文保员何选民未果。有村民推荐牛三幸和姚棉绒夫妻,二人利用一下午时间热情的向笔者介绍了黄峪和翠微宫、黄峪寺村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动植物及遗存文物等情况。
在黄峪寺村有石条,碑座基石、二个石狮子、一尊石佛(石爷)等遗存。众多的石条被村民盖房垒墙所用,一部分用在山坡修梯田。碑座基石因丢失了碑身而孤零地躺卧在露天遗址旁,经历千百年的风霜雪雨、目睹着时代沧桑变迁。二个石狮子有人想卖掉,被村民发现没卖成。二个石狮子仍被村民保存着,石佛散落在遗址旁。石佛原在皇峪寺山顶,是一尊座佛。石佛右手拿火纸、左手拿烟袋,慈眉善目,面部线条清晰。“文革”期间破四旧,石佛的右胳膊被红卫兵损毁,无法找寻。此外,在皇峪村牛家房后边的坡坎上原先有三座七层舍利佛塔,每层石头都刻有花纹,由诸多钻磨打制的石头相互搭建而成。佛塔第一层人工雕刻有圆形拱门,边长约2米;第二层凸出稍大些,厚度有1尺、有线条波纹图案;第三层呈现圆鼓形;第四层呈四方形,每边角割掉后而呈八边形;第五层为四方形、1米多高,四角弯曲削掉呈圆弧形状;第六层打磨成扁圆形;第七层先直上、然后呈葫芦形。三座佛塔高约4米、呈一排形排列。
牛三幸讲:在翠微山还分布有:秦雄寨、敬德寨、逃子沟(脱须子)、翠微山(翠微宫)及大山顶等地名。秦雄寨在皇峪寺西南、青华山卧佛寺东南。敬德寨在皇峪寺的东边和白石峪之间。逃子沟(脱须子)位置在皇峪寺村的东南方。民间传说:皇峪寺的和尚起了野心、打起歪主意想谋害唐王,阴谋败露后老和尚左右手各拿一个簸箕如同封神榜中的雷震子一样双手持扇、扇风而逃……
从黄峪沟登上大平台朝南,整片平地即是唐代翠微宫(皇峪寺) 宫殿遗址,村民称其为18亩地。目睹平地上生长着茂密半人高顶部开放白花的野草,山风吹过波浪一波连着一波形似千重绿浪。提起翠微宫,牛三幸、姚棉绒讲述:十多年前,西北大学来此考古探测,清理完地表浮土向下挖出了浅蓝色砖,长约20公分、厚约5至6公分的方砖,初步搞清楚翠微宫殿的地基分布情况。置身皇峪寺仿佛能听到钟磬和鸣、佛韵悠扬……
唐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厌长安城内燥热,遂命将作大匠阎立本动工修建翠微宫。诗人张昌龄曾作《翠微宫颂》:“翠微宫笼山为苑,依岭为势,北开云霞门,西开金华门,朝殿名翠微殿;寝殿曰含风殿,旁有太子别宫。内殿名喜安殿、安善殿等建筑;气势恢宏,富丽堂皇”。李白诗:“初登翠微宫,复憩金沙泉。践苔朝露滑,弄波夕月圆。饮彼石下流,结梦宿溪烟。昆湖梦泽水,龙驾空茫然” 。刘禹锡《翠微寺有感》:“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际开。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 。汤饼赐都尉,寒冰送上才。龙颜不可望,王座生尘埃。”
翠微宫建成后可谓“凉轩避暑来”“云树深深碧殿寒” ,确实不失为一处避暑佳地,因而曾成为唐太宗最喜欢去的地方。在翠微宫太宗下诏任命一批唐代官员、安抚战乱中流落难民、与群臣畅议成就大业的原因。金朝赵秉文的《翠微宫》诗道出翠微宫与大山的融洽与和谐及群臣朝王见驾的情景:“南山常怀退之诗,未说云烟润色之。要见山光如泼黛,更须留诗雨晴时。南山深处翠微宫,寺在南山十里东。抵径朝来衣袖湿,不知身在翠微中。” 皇帝李世民《秋日翠微宫》诗:“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已巳日)唐太宗驾崩于翠微宫翠微殿,享年52岁。临终前命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李治随父王在侧、玄奘法师亦随侍。在公卿的拥戴下,李治于含风殿登上皇帝宝座。以后皇亲国戚不忍再到这触景伤情的地方来,于是翠微宫就闲置荒废起来;再以后翠微宫改为翠微寺。有诗为证:“翠微寺本翠微宫,楼台亭阁九十重。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枝松。”宋代改翠微寺为永庆宫,再以后改为永庆寺。南宋一度荒废,明弘治六年(1493年) 秦王朱诚泳及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 仍存;光绪年间皇峪寺也依然存在。翠微宫不仅是皇帝办公避暑的场所,又是历代文人骚客、达官显贵游览的胜地;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名人题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至民国1947年尚有5间大殿,后被王曲国民党军第七分校拆除……
目前黄峪寺村大部分村民已搬迁到山外滦镇移民新村。但仍有少数村民故土难离,守护在古老的翠微宫(黄峪寺村) 、守护在他们的心灵高地和精神家园。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怀念我的母亲(每小平)
- 下一篇:散文:水晶饼(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