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造纸显神奇 再访长安北张村传承人
据考证,北张村造纸起始于西汉时期,自古就有“沣出纸,水漂帘”的说法,沣出纸是说古代沣河岸边就出产纸。“水漂帘”是指将各种树皮、麻类植物,在沣水中浸泡发酵形成稀薄的原始纸浆,然后附在竹门帘上,太阳晒干后揭下就形成了原始的纸。至今在长安区北张村还有原始的造纸作坊5、6家,造纸过程几乎全靠人力,出纸要经过10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单的公布,到中国“文化遗产日”的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的展览,预示着我国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昨日记者在陕西西安长安区,调查采访了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蔡伦古造纸工艺,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与保护这种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民间古造纸术。
神奇工艺的历史回望:
“纸村”与蔡伦造纸术一脉相承
“蔡伦造纸不成张,观音老母说药方。张郎就把石灰烧,李郎抄纸成了张。”流传在北张村一带的民谣讲述了蔡伦实验造纸、攻克一道技术难关的事。“仓颉字,雷公瓦,沣出纸,水漂帘。” 这句不知从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北张村民谣,表明北张村所在的沣河一带历史上就出产纸,最早的纸是从水中捞出来的。张逢学老人也有“纸就是从水中产生的”的观点,他解释说,天下雨时,河水暴涨,山中有些树木和麻类等含有大量纤维的植物被带入河中,在自然原始碱和水的作用下变成稀薄的原始纸浆,漂到岸边废弃的竹门帘或树枝上聚集,太阳晒干后揭下来,就是一张自然纸。
曾经这里家家户户以造纸为生,是名副其实的“纸村”,据考证北张村的造纸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蔡伦时期。以前北张村外还有一座“蔡子坟”,据说葬者是蔡伦后代中造纸手艺精湛并教授北张村的先民学习造纸的一位师傅,相传公元121年,蔡伦因受牵连,朝廷派人让他去京都接受审判,蔡伦不愿忍受这种耻辱,便在他的造纸发明地和封地龙亭县服毒自尽,蔡伦家族中人也受到连累,朝廷派人捉拿蔡伦养子和蔡氏家门中的人,于是蔡伦后人四处逃命藏匿,其中一部分人逃至安康,经子午道越秦岭,走出秦岭山口时将当时这最先进的植物纤维造纸技术传播给北张村一带。
“文革”以前,北张村每家造纸作坊的墙壁上都供奉着造纸祖师爷蔡伦的神像,村南村北还各有一座蔡伦庙,供奉着“纸圣蔡伦祖师”,接受纸工和村民的顶礼膜拜。张逢学向我们介绍,过去,村里每年农历大年三十还举行盛大的蔡伦庙会,吼秦腔、逛集市,村里男女老少闹庙会。庙会的一个重头戏是,每隔三年主持摇签确定穰行的“摇秤人” (即穰行的总经理),每个纸工都来纳银报名抽签。穰行在手工造纸行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摇秤人”从秦岭的“穰商”中收购枸树皮,用枸树皮制成半成品纸的穰由穰行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收购或统一代贮。
记者进村,就发现老人家墙壁上贴晒的湿纸,可称是北张村最独特的风景。走进张逢学家的后院,感觉“恍惚”闯进了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原始造纸的劳作现场——简易古朴的木质工具、装纸浆的石槽、盛穰的石臼。老人的儿子站在石槽边齐腰深的坑里,用竹帘熟练地从纸浆槽中不断“捞”出白色的湿纸,垒成堆压出水分后,由媳妇一张张贴在墙上晾干。
张逢学家的院子,有一堆买来的枸树皮,这种一年生的灌木纤维是北张村用来造纸最佳原料。张逢学在造的这种历史名纸——白麻纸(称为麻纸仅仅是从古至今的一种流传叫法,并不是因为造这种纸的原料是麻)。北张村的纸是用枸树皮造的,分为黑白两种,其中白麻纸自唐沿袭至清就用作奏折和科举考试用纸,被历代视为精品。白色的时采用腊月冬季的枸树皮,而黑色则是用春夏的树皮,称为芽皮。而且据说枸树是隔年破枝的,都很有讲究。
据张逢学介绍,生产纸浆要经过备料、切穰、踏碓、捣浆、淘浆的几道工序,具体流程是:先筛选出用清水泡过的新鲜枸树皮,放到石灰水里泡几天,石灰可起到腐蚀、易蒸的作用。然后在大锅里蒸一天一夜。待纤维彻底软化,拿到河里将石灰和其他杂质彻底洗干净后放到对子上碾成穰,再用侧刀切碎,在一个大木杵的踏翻下把穰压成松散状,之后还要放到石缸里用石锤捣,,使植物纤维变得更软更细,最后放到石槽里淘浆变成均匀的纸浆。
在一块长方形木架子上摆好竹帘,用两根小木棍将小竹帘卡住,这便是抄纸的主要工具——模型。他双手握住木架两端,先将竹帘的一端稍微倾斜插入纸浆槽中,挑起来后,再将另一端完全缓缓地沉入,大约5、6秒钟后迅速将竹帘捞上来,一张纸就在竹帘上“飘”出来了。将竹帘反扣轻轻一揭,一张白皙的原始纸就造好了,这样一层接一层的纸垒在一起,并不粘连,让人看了觉得这种技术神奇而又不可思议。
“捞”出来的大迭湿纸,要用木板和大石块持续压十个小时以上挤干水分,接下来,便是揭湿纸,一张一张地往墙壁上晒湿纸。等纸张完全干燥,然后裁剪、打捆就可以作为成品纸张出售了。晒纸很需要细心和技巧,这活儿向来是女性的“专利”,所以当地也就有了“有女不嫁北张村,半夜起来站墙根”的民谣。
后继无人的尴尬现状:
“现在村里40岁以下的人都不会造纸了,如果没有支持和保护,再过十年,这种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手艺肯定会消失。”张逢学老人一辈子造纸,是北张村公认为造纸手艺最高的纸匠,他的话语间透露着一丝无奈与忧郁,抽着旱烟沉默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不要让先人的东西,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丢了。”好久老人才发出一声长叹!
张逢学老人告诉记者,年轻一辈都不想干这种又苦又累还赚不了钱的活,都到城里打工去了;至于孙辈,老人也没有让他们学这种“没前途”的传统手艺,村民们都只想让自己的娃好好学习,将来“出去做大事”。如此一来,北张村的传统造纸技艺的传承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北张村的纸匠每天大约能造出十三四刀纸(100张/刀)。由于现代造纸工厂的冲击,现在北张村的手工造纸作坊为了减少成本,造纸的原料改用木浆制的废纸代替枸树穰,废纸大多是从印刷厂收购来的边角料,用废纸浆简易方便、成本很小,穰反倒成了一种配料。这种“回收纸”现在大多用作陕南农村廉价的“烧纸”,因为吸水性好也可作为医院产房的吸水纸。
另外,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造“捞纸”的模具,在北张村也仅有张逢学会修理和制造这种原始工具。让北张村的纸匠们更尴尬的是,随着对白麻纸需求的急剧萎缩和手工作坊的减少,过去天天见到的“穰商”现在三年都很难见到一次。工具和原料的短缺、市场的萎缩、工艺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都预示着这种在北张村传承了一千多年的蔡伦造纸工艺将濒临失传的尴尬的境地。在北张村家家户户门口,随处可见一些被丢弃的石碾、石臼,他们都已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或许若干年后北张村也会只剩下一个介绍“纸村”历史的牌坊……
张逢学家是北张村唯一一家专营造纸的,张逢学也是唯一一个教给儿子造纸技艺的老纸匠,“其他五家纸作坊都没能传给下一代”。不过当我与老人交谈造纸工艺时,一旁的孙子竟顺口说出造纸口诀。当时,心里真的很欣慰,谁说古法造纸将失传,希望就在这里!同去的小孩还兴致勃勃的跟着老人学起来,做的还有板有眼呢!张逢学老人说,他和儿子毅然选择造纸,是希望这门手艺不会失传,让更多的人们可以了解造纸的全过程,可以了解老祖宗当时的聪明才智……
据张逢学老人介绍,现在每刀书法纸白色可以卖到200元,黑色是50元,而废纸原料的是6元每刀。在日益发展的今天,不少人认为中国古老的传统造纸术只是一种艺术的存在,其实不然,他造的纸得到了许多书法绘画艺术家和爱好者的高度评价,使用者和订购者很多。不少国际友人对此也非常重视。他不仅经常参加国内的许多民间传统艺术展示,也曾远赴美国向国外的艺术家和民众介绍中国这一古老、传统的民间技艺,深受好评。
老人协助我们在河边拍完照片后,提着淘单就离开了!看着老人已被汗水渍湿的背影,我们衷心祝福老人的传承路越走越宽!(福客民俗网)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苗春生泥塑系列作品展
- 下一篇:长安打麻鞋成非遗保护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