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所地跨三巿(县)的农村中学(杜益茂)
西安巿65中学,位于灞桥区新合街办,北同高陵接壤,东与临潼相邻,是一所地跨三巿(县)的农村中学。她成立于1958年,至今走过59个春秋。然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未到七十年代,这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在教书育人和为当地农业服务上做出显著成绩。
西安巿65中地处西安新合、高陵耿镇、临潼西泉三地交界处,是当时西安巿最远的一所农村中学,距西安城30多公里。
下个坡就到了。老教师张天勇清楚地记得,1961年他由西安师专毕业分配到西安市65中,到纺织城灞桥区教育局,人事干部告诉他,下个坡就到了。他吃过中午饭出发,下了国棉三厂那个坡,打问路人巿65中和新合在哪里?路人摇头说不知。再下西安热电厂那个坡,过灞桥街到豁口,走了十多公里,熟悉的人告诉他沿西韩公路再走十多公里,下漕渠坡就到了。那时候不像现在,既没有公交车,又没有自行车,全凭两条腿。张天勇背着沉重的行囊,走得汗流浃背,天黑时才赶到学校。他那里知道,纺织城距巿65中至少有20公里。
承担耿镇、西泉学生的初中教育。1964年秋,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巿65中,担任初67级(6)班班主任,从花名册看到有不少高陵县耿镇、临潼县西泉的学生,不仅在我班,各年级各班都有。西安巿所属中学为什么有外县学生?后来才知原来学校位置特殊。高陵县唯有耿镇在渭河以南,当时还没有耿镇渭河大桥,去县北必须渡船,境内没有中学。临潼西泉距县城较远,全县中学大都在县城及县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境内同样没有中学。为了方便学生上初中,两县教育局和灞桥区教育局商议,这才有巿65中除过有新合、水流的学生外,还有耿镇和西泉的学生。直到1970年前后,耿镇、西泉有了中学,学生不再到巿65中学上学。
周围全是农田。1958年,学校是在新合陈家村一块农田上建起的,南临新合乡政府和合作医疗站,北边和西边全是农田。学校门向东,面临西韩公路,一条通道把陈家村一块农田分成两半,师生一出校门,看到的是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东边和北边一条羊肠小道紧绕墻外,是学生出入学校之路。进入校门,一块空旷的场地,南北两排房子是教师宿舍,紧邻教师宿舍南是两排教室延伸到操场,教师宿舍北有三排房子,是住校学生的宿舍。再向前是"工"字房,教职员工办公的地方。"工"字房北是一块菜地,菜地北是教工灶房。过"工"字房,就是学校大操场。
学生大都是农家子弟,父辈没文化的苦楚,使学生深知学习的重要,他们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抓紧一切时间,刻苦认真学习文化课。学校原是一所初中,1971年学校设立高中部,直到1980年前后撤销。升入高中部的是一些优秀学生,之后学校又进入一批年轻有为、教学有方的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学校组织教师分期分科进行辅导,学生认真复习。这年高考成绩显著,被高校录取人数之多为郊区(包括灞桥、雁塔、未央区)第一。
毛主席提出学生不仅要学文化,还要学工、学农、学军后,学校面向农村,开门办学。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学校成立了校办工厂,根据农村的需要,附设了修理电动机、水泵和一些大型农机具等项目,并组织支农小分队,还建立十多个支农点。通过深入社队、巡回修理;调查研究,摸清规律;建立支农点、培训修理人员,为农业生产服务。学校还创办了医疗专业班,师生们走出学校,为全社小学学生和农村学龄前儿童,接种卡介苗;到5公里外的渭河滩釆集蒲公英、地丁、茵陈等中草药,送当地合作医疗站。
开展支农活动,促进了教学和理论的结合。支农小组的同学说:过去学电动机,线路图画得好,理论上说得通,可一拿到电动机却束手无策。在实践中操作,学得懂,记得牢、用得上。
1963年,毛主席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全国上下掀起学雷锋高潮,学校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为了配合形势,做好宣传,学校创办了一个少儿广播站。当时我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重担落在我身上。学校仅有一个广播室,少儿广播站就设在这里。各班队都有小记者,负责投稿。每天中午放学时间广播,每次播放15分鈡,有学校新闻,主题班队会记实,好人好事。少儿广播站办出名声,陕西广播电台发了消息,还经常联系约稿。支农小分队的稿件在《西安日报》刋发后,陕西广播电台少儿组约我们写一组支农小故事,我们釆访校办工厂和支农小分队的同学,从中精选三个故事,不仅陕西广播电台播放了。
对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稿件,通过小记者的切磋和修改,在少儿广播站播放后我们投给报社和电台。家住罗百赛的常萄琴和常蕊娥,原来闹矛盾,谁也不理谁,后来俩人消除隔阂,你帮我我帮你,共同学习共求进歩。这篇稿件在少儿广播站播放后,又以"互帮互学"为题发表在《西安日报》上。共青团员孙运良的一家人,张罗着为80岁的奶奶祝寿。他知道后,心想这是旧的传统观念,应当破旧立新,于是说服家人不为奶奶祝寿,家人和奶奶最终同意了。这篇稿件在少儿广播站播放后,又以"奶奶不再祝寿了"刋发在《西安日报》上。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百年老校 务庄小学(杜益茂)
- 下一篇:散文:七夕随想曲(郝德海)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