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潏河弯弯旱变稻(任应孝)
家乡老家农村,地处长安区神禾原西北部的原尾畔,村北崖下的潏河,从东向西,在村边流过后,一拐弯,又向南流去了。
村子的全部土地,都在崖原上,全部为旱地。虽然村边有潏河流过,由于河在几丈高的崖下,河水无法上崖,地里的庄稼全靠打成的机井水进行灌溉。农作物以种植小麦和玉米、棉花为主,也种植少量的谷子、大豆和红薯,从来没有种植过水稻。听人们说,水稻用水以河水最好,这可能是村里不种水稻的原因。崖原上的旱地无法种植水稻,崖原下的潏河由于河道偏窄,河滩地狭少,也无法种植水稻。因此,吃大米是村里人们很向往的事。在我过去的记忆中,村子人吃大米,是用面粉到种稻子的村子去换。但那时粮食短缺,面粉也不多,除了过年过节,换一点大米待亲朋外,人们平时很少用面粉去换大米。因此,除了过年过节,平时根本就吃不上米饭。如果有人家在平时吃上一顿米饭,那是令人羡慕好几天的事。记得小时候,我曾因想吃米饭,不顾母亲的反对,竟一个人偷偷跑十几里路,去神禾原南边滈河川种水稻村子的舅家,让舅母给我做。好在后来每年新大米下来以后,舅家会给我们送上一点大米,我们才能吃上大米饭。但这大米母亲也是有计划用的,先留够过年过会待亲戚的大米后,剩下的才能在平常给我们吃。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长安农村兴起了大搞农田基本水利建设的热潮。秦岭北麓的大峪、小峪、石砭峪等先后修建了水库。我们公社也在各村抽调人力,成立专业队,在我们村西的潏河南段,筑坝蓄水,修建了潏河水库。环绕我们村土地的潏河段,河水量充满,水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公社修建的潏河水库完工后,村里也积极抽出劳力,在村北崖下的潏河湾里,建房安泵,在崖头上砌石修渠,架设抽水管道,建成了抽水站,把潏河的水抽上几丈高的崖头。让多年来从村边白白流走的潏河水,首次开始灌溉崖原上的庄稼。村里的三个生产队,还分别在离潏河崖头近的地里,划出几亩地,进行整理改成水地,用抽水站抽上的潏河水灌溉,试种水稻,称旱变稻。
种水稻的时间是在五月份,稻地已在插秧前整理好,就只等插秧了。第一次种植水稻用的秧苗,是在种水稻的村子买来的。插秧的那一天,队长挑了几名懂插秧技术的女社员,由她们下田插秧,其他社员进行配合,这几名女社员是由种植水稻村子嫁入我村的,她们在娘家时就学会了水稻插秧。五月虽已进入初夏,抽进稻田里的河水还有些冰凉,但丝毫没有影响这些女社员插秧的热情。她们积极发挥自己熟练的插秧技术,在其他社员的配合下,经过两天多紧张的劳动,插秧工作顺利地完成了,稻田了水光闪闪,新插的稻秧苗,横竖成行。三个生产队都在稻田地头搭了茅庵,派人日夜进行看管。进入盛夏,稻田一片碧绿,流水潺潺,蛙声齐鸣,水稻长势喜人。走进稻田,沿着稻田中的田埂散步,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令人心情舒畅。到了秋天,稻子成熟了,金黄色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曳,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秋收后,家家都吃上了自己种植生产的大米,非常高兴。后来各生产队每年都坚持种植,年年都能吃上大米。直到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后,才停止了种植。
旱地试种水稻的成功,在我们村的农作物种植历史上,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它改善了人们单一种植和吃小麦、玉米的习惯,以至于多年后,谈起当年旱地种植水稻的事,那些亲身经历和见过的人,至今仍有说不完的话题,难以忘记,兴奋不已。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情系西安钟鼓楼(任应孝)
- 下一篇:散文:村子的涝池(任应孝)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