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摘要:一个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掏巨资,在长安终南山下建立全国一流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并以展览民俗艺术、研究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宗旨,这种具有远见卓识的首创精神,很值得大加赞扬和给予有力支持,如何把博物院建设得更快更好更加完善,特提出三点看法和思考:一要有新思路、高品位、高档次的整体设想,起好名称。二是办出特色,突出关中民俗的个性特征。三要与旅游紧密结合,重视两个效益,吸引更多中外游客和观众到此来游览参观。
在进入新世纪之际,陕西天都集团,西安灏文堂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将要创办全国一流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并以展览民俗艺术、研究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宗旨。这在全国并不多见,它为西北地区填补了一个空白,在陕西具有首创性质。这种具有远见卓识和恢宏气魄的举措,实为功在千秋、惠及当代的壮举。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文化本土化的时代,此举更显得精神可贵。相信一定会受到各级政府和各方人士的重视和支持。值得大庆大贺。
为了把博物院建设得更好更快更完善,以为社会献微薄之力,笔者提出以下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思考。
一、名称主题是主脑
从博物院的整体策划介绍来看,无疑是一个具有新思路、高品位、高档次的设想。但再好的设想还要在实践中去完善,博物院既然是首创,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首先从它的名称说起,因它涉及博物院能否定准位置的问题。
民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轨迹。民俗的特点是约定俗成的。每种民俗必须经过几代或者多代的传承方可称为民俗。民俗又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
何谓民俗,民俗就是民间风俗的简称。尽管民俗文化与风俗文化都是以人们生活中的风尚习俗为研究对象,但它们又有所不同,不能把二者混淆起来。民俗文化研究领域包括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现实性、民间性的特点;而风俗文化研究领域包括古今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范围广、面宽泛,具有历史性、全民性的特点。一个侧重于纵的,一个侧重于横的。前者研究的重点是纵断面的问题,后者重点研究横断面的问题。研究民俗文化都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
关中民俗,特指关中地域的风尚习俗,主要以西安为中心,包括宝鸡、咸阳、铜川、渭南等地市所辖地区。但从博物院已征集收藏的五千多件展品中,让人看到展现关中西部民俗的东西太少,多少给人有失衡之感。特别是西部周原民俗文化很值得挖掘,因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千年前,周公旦制礼作乐,形成了历代沿袭的典章制度。以周原为中心,向全国辐射,无论是对官方还是对民间影响都非常深远。它使封建社会制度化、完整化,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博物院应加强这方面的搜集研究,以求做到全面、深入、有代表性。
名称中,在关中民俗后,有“艺术”二字,不知是指关中民俗中的民间文学艺术,还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专门艺术门类。如果真正是后者,就会在整体把握上产生主次难分,平分秋色,缺乏重点之嫌的问题。如果是前者,现有分量上显得弱了些。因为民俗与民间文学艺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密切到甚至连学术名称都是一样的。民俗学起源于对民间艺术作品的研究,民间文学艺术及其理论研究又是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民间游艺民俗中就包括有音乐、舞蹈民俗、竞技游戏民俗、民间工艺美术民俗等等。关中地区民间文学艺术十分丰厚。产生了许多风格独创、颇具风韵的东西。廿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陕西省文化厅和陕西省文联等单位曾组织数以万计的专业和业余文化艺术工作者,对全省的文化艺术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和搜集整理,编纂出版的文艺集成志书十套,即《中国戏剧志·陕西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陕西卷》、《中国舞蹈集成·陕西卷》、《中国曲艺志·陕西卷》、《中国民歌集成·陕西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陕西卷》、《中国歌谣集成·陕西卷》、《中国谚语集成·陕西卷》、《中国故事集成·陕西卷》。同时有关方面的单位和个人对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也搜集整理编写过一些书籍资料,这些集成志书和资料对研究和了解我省民俗文化很有帮助。这些集成志书和资料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研究价值、文化价值、资料价值。它可作建院参照,也可作民俗事象的最好展品。
至于叫博物院还是博物馆、博物园以及更恰切的名称,值得再进一步推敲,更有研究论证的必要。名称是主脑,宜小不宜大。名称体现着主题,要鲜明,有诱惑力;名称也是一面旗帜,它涉及整个建院的思路,能否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名实结合上的相符一致,旗号打得鲜明,牌子叫得响亮。一句话,开始做好,是成功的一半。主题定准、名称起好、思路清晰,设计新颖犹如画龙点睛,博物院主题就立起来了。
何谓特色,特色就是与众不同的独特之色彩。是耀眼夺目、引人入胜的独到地方。人无我有,人有我好。没有特点个性和千篇一律一般化的东西是不能引人入胜的。没有特色就很难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没有特点就会失去长久的生命力。
关中民俗不只是一个地理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关中民俗文化它反映的正是地理的和人文的历史及其发展所形成的众多的民俗事象和它所具有的深沉的内涵。关中民俗文化,它是关中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在传承生活和传统习惯生活上的积淀,在今天,它通过各种民俗事象展现出来。这里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可否利用博物院现有用地,按照关中地形地貌规划建设,将关中民俗分布的特色特点分别融入关中地理地貌中去,这样可以使人身临其境,印象更深。
关中是一块神奇的黄土地,它是天下之中、陕西之中。俗话说,关中关中关在其中。生活在关中的人们,长此以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民风习俗,产生了一种关中地域民俗文化。
关中地处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怀抱之中,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物产丰实。风调雨顺,旱涝保收。人们讲八百里秦川有长安,长安长安四季平安。产生了关中人一种特有的习性。这种人文现象及人性特征,甚至可以透视到关中人的祖先。
研究关中民俗离不开对关中人文和自然的探究。“八水绕长安”、“关中八大景”、“关中八大怪”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些把人文与自然紧紧结合在一起产生的民俗文化是非常富有特色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别资源。这也正是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所需要的。因此,建院前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和展示是十分必要的。
泾、渭、浐、灞、沣、洛、涝、皂这八条河大小不同,长度不等,流向不一。在它们归入黄河,流向大海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给历史留下许多奇特的东西。奇特的东西,往往带有神奇的色彩。多少人为八水绕长安编织出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神话故事,使八水增添了光彩,有了民俗文化的底蕴。“泾渭分明”、“姜太公钓鱼”就说明了这点。
“华岳仙掌”、“骊山晚照”、“雁塔晨钟”、“曲江流饮”、“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这关中八景,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代,至今仍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八景中每个景点都产生过大量诗词、民歌、民谣、绘画和不少音乐舞蹈。每个地方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美丽传说和历史故事。围绕八景还有约定俗成过了又过的节庆岁时。这些节日庆典就是对民俗文化的大展示。我曾在三原李靖故居(又名唐园)内,还看到有关中八景的缩影建筑。小巧玲珑,很有意味。又在西安钟楼名画展室内,看到过绘有关中八景的八幅古山水画,很有意境,令人赏心悦目。这些对博物院的建设和展览都有极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对了解和研究关中民俗,实为不可多得。
有人说关中有八大怪,也有说十大怪,百大怪,到底有多少怪,没有深入考究。是褒是贬,暂且不去说它。不管怎样,无论如何这些“怪”是与关中民俗密不可分、水乳交融在一起的,有的甚至本身就完全是关中民俗事象。这些“怪”几乎是为关中地区民俗事象展示出了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画卷。或者说,就是存活在人民群众中的关中民俗的活化石,埋藏有很深很深的底蕴,急待着我们的民俗专家去挖掘整理,把它展示出来。
当然关中民俗也受着黄河、秦岭、华山、太白山等的影响,很值得我们研究探索,从而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
要突出关中民俗特色,就要把民俗资料征集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将民俗事象与民俗文化结合起来,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所有的文献资料都是前人的血汗结晶,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是书籍还是报刊,我们都要收集,加以比较,吸收利用。同时,重视今天的研究成果,把关中地区各种民俗事象收集到手,再和前人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就会使我们深刻了解关中民俗过去以及现在的发展变化,就会使我们更加全面反映关中各种民俗事象。
提出这些,是想为研究关中民俗特色和民俗事象提供一个思路和线索,其目的是,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让人去联想去补充寻找出关中民俗事象的共同特色,并用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方法,勾画出关中民俗的个性特征,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凸显关中民俗特色。让特色为博物院增光添彩,使之耀眼夺目。
一个企业的存活和持续不断的发展,必须用效益来保证。博物院获取效益靠什么?重要之处就要在两个结合上下功夫,在可观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上大做文章。
所谓结合,首先是把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转化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充分利用景观优势产生效益。二是把博物院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吸引中外游客,依靠旅游这一载体产生效益。结合是一门学问,效益是企业的生命。需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妨提一点不成熟的设想,仅供建院时一个参考。
众所周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是美的象征,它荟萃了大自然的灵秀,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追求,诗是大自然的珍珠,咏花诗词恰似在百花丛中撷取的朵朵奇葩。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国花,中国又是世界上野生花卉资源和园林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3.5万种植物,而且还是梅花、牡丹、兰花、菊花等多种名花的起源中心。我国作为观赏的特有名花就达600多种,占世界名贵花卉的75%。有“花中之王”的牡丹,有“花后”之称的月季,有“花相”之誉的芍药,有“傲霜斗雪”的梅花,“
在今天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份遗产,做到古为今用,创新发展,方有考虑研究的必要。从现在看博物院建于西安市长安区终南山风景区内的南五台山脚下,这里占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地理环境的优越,不仅可以培育出丰富的观赏花卉,对建设生态环境大为有益,也是继承发扬民俗花卉文化的好传统,吸引中外游客游览的好去处。
基于以上愿望和目的,可否以花为主,把养花和诗词书画结合起来,将花、诗、书、养花知识一起镌刻在碑石上,组成一个既有观赏价值,又有文化内涵的“百花诗碑苑”。在苑中,突出关中具有民俗浓味的花卉,以及有名的咏花诗词。这些诗词可选历史上最有名的,也可在当代诗人中来征选。每花树碑,每碑镌刻选中之花。画可白描,也可在画家中征集,所选每块碑上的咏花诗词和配有种养花木的知识,用真草隶篆不同的书法撰写。书法只要是上乘或名家均可。碑没多少,可根据内容多少和需要,单碑、双碑都行。凡世界各国国花,分别树碑,要求中英文对照。中国的国花和市花,按其雅号及春夏秋冬顺序排列。块块碑要设计有碑亭,碑亭要求新颖别致,独具特色。特别对关中特有的花卉、西安市市花和其它城市的名花,都配有民俗装饰和民俗文化介绍。碑亭周围留有空地,用以种植与之相应的花木若干,同时,可搞各种盆景展出。
百花诗碑苑里还可设计大厅,设百花诗画茶座,搞民俗花卉展出、知识竞赛,组织花仙之类的艺术表演,销售各种民俗书刊和诗词书画以及名贵花木等等。总之,充分利用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把自然美和人工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一种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境界。使人到这里,处处感到环境优美,赏心悦目。让人们在这里充分享受民俗文化的熏陶,得到更多的情操陶冶、心灵净化。
我以为旅游是一种寻找差异的休闲文化娱乐消费活动。欣赏民俗民情,自古以来就是旅游的重要内容。过去一直有“聊向村斋问风俗”的旅游现象。民俗能使人增长知识,加深对旅游地的了解和兴趣,产生审美感。博物院与旅游结合起来,产生两个效益,就会为博物院插上腾飞的翅膀。
愿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以很强的民俗文化内涵,独特高雅的艺术风格以及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各方的感染力,激发起人们的旅游动机,到这里来,到这里看,百来不厌,百看不倦。从而产生更多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吧。
参考书刊
1.陶立璠著:《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2.韩养民著:《中国风俗文化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徐缉熙、凌珑等著,《旅游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惠焕章著:《关中百怪》,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8。
5.崔恩成编:《西岐民俗录》,陕西省周原文化研究会。1993。
6、曹治海、韩家、司贷编著:《花苑诗画》,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7、寇世强、刘淑霞等:《陕西省鲜花市场状况》一文,陕西杨凌《农村高新科技》。2002。
8、小舟文:《人到中年需花香》、《健康报》,北京,2003。
(作者简介:叶增宽,男,1936年生,陕西西安临潼区人,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任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正厅级巡视员、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60年代以来,发表文艺杂谈、评论、散文、报告文学数百万字,著有文艺论集《幕前人语》,主编《大文化工作手册》等文化艺术专著11本,参加创作、编导、策划拍摄《药王离朝》等剧本、电视系列片、电视剧等9部,承担国家级陕西省重点科研项目十套文艺集成志书及陕西省十一套戏剧志丛书的组织编写工作;担任《中国歌谣·陕西卷》主编和《陕西戏剧丛书》副主编,受到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嘉奖,评为陕西省先进艺术科研工作者。)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爱情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源于长安
- 下一篇:长安名吃葫芦鸡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