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开水灶旁一口井(杜益茂)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西安巿34中校园内开水灶旁,有极为普通的一口井,它是专供全校学生饮水用的,特别是农村背馍的学生一日三餐用开水灶的水泡馍度日,更离不开它。
1953年秋,学校刚开办,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以背馍为主。学校地处灞河岸边,附近水渠纵横,稻田遍地,地势低洼而水位偏高,周围的村庄家家几乎都有水井,井深2米左右,汲水十分方便。学校背后有一条小溪,清彻透底,学生洗漱都在小溪旁。学校大门对面隔公路就是露天饭场,这里有一口水井,井水专供师生食用。
开水灶旁这口井,井台高0、5米,井口直径约1米、深2、5米,从上到下用砖箍着。这口井是30年代中期,孙蔚如将军创办灞桥小学时,为解决师生饮水特请当地村民挖的。因为这里土层混有泥沙,井容易倒塌,所以从水下到井口必须用砖箍牢。起初师生比较少,灶房兼烧开水,炊事员又是烧水工,用的就是这口井的水。后来师生人数多了,灶房和水房分开,这里成为开水灶。
因为这口井不深,不用辘轳绞水,只用水桶汲水。水桶是铁皮做成的,上面固有一半圆形的桶把,在一个木杆的末端斜插长约五六厘米的铁钉,多一半露出杆外,形成一个勾搭。勾搭套住桶把,放桶于井中摇摆,桶口朝下,只听咕咚咕咚声响,水桶翻过来口朝上,満上一桶水,再汲出井口,倒入开水灶的大锅。后来使用杠杆原理汲水,在井旁载一木杆,用铁钉固定压杆,再在压杆末端系上捏钩,捏钩套住桶把,压杆一上一下,汲水省力又省时。
开水灶就在这口井旁,有两间厦房大,一间半里放着一个上口约直径2米、下口半径米、深0、5米,容量1吨多的大锅。另半间为烧水工住宿用,灶房外堆着如小山的烧水用的煤炭。
烧水工是位二三十岁的小伙,同学们不知道他的大名,都叫他茂娃。茂娃身强力壮,有使不完的劲,从早上到晩上汲水、烧水,忙个不停。我班教室近在开水灶旁,不时听到咯吱的汲水声、切切的铲煤声、轰轰的烧火声。每日早、中、晚,开水灶及时供应千名师生的饮水,其中多半数以上都是农村背馍的穷学生,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每周从家背来馍,每日顿顿用开水泡馍,和开水灶和茂娃结下不解情缘。茂娃没文化,不认字,不识数。我们背馍的几个学生和他熟了,说他开水烧的好,多亏了他。他说二分之三的水都让你们背馍的喝了,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但是他惜水如命,绝不准谁浪费一滴水,如果谁把喝剩下的水泼在地下,那个同学要用开水洗头或洗脚,他都要追到跟前指责甚至谩骂。所以同学们都害怕他,不敢浪费一滴水。
这口井用了三四十年,后来有了自来水才结束了它的使命。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长安二中曾经在灞桥(杜益茂)
- 下一篇:散文:灞桥地区最早的一所中学(杜益茂)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