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知青在长安(每小平)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党中央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等国情,提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这是我们党解决就业问题的试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大学停课闹革命停止招生,工厂停止招工,全国老三届城镇初、高中毕业生约十余万人走出校门后无事可做,流散在社会上。在这种特有的情况下,动员他们下农村,对于缓和社会矛盾、减轻城市压力、维护社会治安,培养和锻炼青年一代都是非常必要的。广大知识青年热烈响应党的号召,勇于承担国家困难,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怕艰苦困难,经受了锻练和考验,提高了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他们虚心向群众学习生产技术知识,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活动,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社会财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还积极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在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出现了大批舍己救人、抢救国家财产以及埋头苦干、关心群众、热爱集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青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了各级政府的表彰。知青中涌现出农业学大寨先进分子,有的优秀者担任了基层干部、会计、保管员、记工员、赤脚医生、民办教师、农技员、气象哨等;有部分优秀知青在农村入了团、入了党。他们努力工作,为发展农业生产、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了广大社员群众的爱戴和好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直接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发展起来的,也是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多次肯定和支持的。它不是一项任意的政策,而是我们党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的重要措施。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带有必然性,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早在1955年,为了适应我国农业合作化高潮的需要,毛主席、党中央就号召:“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当时就有不少城镇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踊跃上山下乡。六十年代初期,调整国民经济,党中央号召大力支援农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8年,毛主席根据当时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的指示,千百万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高潮。1973年,为了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统筹解决知识青年问题的指示,周总理和华国锋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国知青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了上山下乡工作。……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涉及千家万户,面广量大、政策性非常强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干部、广大社员群众和知青工作部门的干部动员、安置、教育和管理知青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广大社员群众无微不止的关怀下乡插队的知青。有的全家搬进旧房、险房,腾出房屋供知青们居住;有的干部群众家务活顾不上做,为了知青的生活和学习、劳动日夜操劳;有的在山洪暴发的危急关头为救护知青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培育下一代建立了功勋。长安县各公社、大队干部群众对知青工作都比较重视,能够把知青工作当作党的一项工作来抓,比较妥善解决了知青的住房、吃饭问题和知青的学习、劳动及管理教育问题;大部分知青能够安心农村,参加劳动、努力学习、提高思想、受到了锻练。据统计,截止1979年长安县有插队知青10006名,其中男知青5015名、女知青4991名。全县为知青建房4347间,折64782平方米,人均六点四平方米;为知青办集体灶528个,知青的口粮一般在三百斤左右,最高的达六百斤以上;劳动日值一般为五角左右,最高的一元多,最低的二角钱。分配兑现,知青和社员相同。少数队全部兑现,大多数是按一半兑现,少数是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兑现。对知青的钱物口粮分配要坚持指标实物到人,大队或生产队保管,按月领取,节约归己的原则。
知识青年下乡插队到农村去安家落户,能否安心扎根农村、生活问题是首要问题。为此,长安县委、县革委会、县知青办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妥善做好知青的安置工作。广大知青到农村插队落户后,初期分配到各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住宿多在社员家、吃派饭;后期县、公社、大队集资盖知青房,解决住宿问题;按照一村一灶或一点一灶的原则,发动群众帮助知青办好集体灶。各大队都派了有做饭经验的社员给知青传帮带,经过一个时期再逐步让知青自己去做,也有的村派专人给知青们做饭。知青自己管理集体灶,建立灶务制度、卫生公约等,民主选出伙管员、会计和出纳。实行凭饭票吃饭,节约归己,倡导互相支援。各公社和大队定期检查知青集体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完善。
县上制定了知青下乡的政策文件,对知青的口粮大部分按照1.3——1.5进行分配;也有的生产队按照每天1斤口粮、再按工分的多少参加粮食分配和年终决算,参与经济收入。从而有效保证了下乡知青和社员们同等量的劳动日粮、自留地日粮和年终钱粮的分配。知青离队时,做到:人离队钱粮双清。烧煤和日用品等由商业局满足解决。知识青年和社员实行同工同酬,对他们的活路分配因人而异,男的出力活、女的辅助活,注意身体和年龄、注意下乡时间的长短。由轻到重、由简到繁。对女知青生理期特殊照顾,所有的知青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站。
知识青年刚下乡插队落户,个别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社员对毛主席的指示理解不深、认识不够,在接收和管理教育中存在着单纯的任务观点,当作“临时措施”“权宜之计”,有的还把接收知青当成包袱并说:“多接收一个知青,群众的口粮就降低几斤” ,“城里娃下乡务农靠不住、一镀金迟早要走”…… 针对这些问题,县乡村层层举办干部、贫下中农社员学习班,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系列指示,学习中共中央[1973年30号] 文件,学习毛主席给李庆霖的复信,领会精神实质,畅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意义,狠批刘少奇、林彪等一伙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滔天罪行,批判他们散布的反动谬论和奇谈怪论,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端正干部社员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态度。
广大知识青年遵照毛主席的指示,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思想感情发生显著变化,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做出了积极贡献。王莽公社刘秀大队知青小组和大兆公社小井大队知青小组,同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誓夺农业大丰收,创造出优异成绩。五台公社留村大队知青刘烈艺,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参加革命实践活动,不顾个人安危,从烈火中抢救集体财产。鸣犊公社燎五大队知青郑镁,胸怀共产主义大目标,担任记工员踏踏实实为贫下中农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细柳公社蔡家堡大队知青姜成生,为将旱地变稻田,实现旱涝保丰收,一连四十多个昼夜,和贫下中农打机井。还有安心扎根农村干革命,坚持参加生产劳动、刻苦锻炼,受到贫下中农赞扬的高桥公社曹坊大队知青鲁学恭、沣惠公社贺家大队知青王淑苹、杜曲公社寺坡大队知青杨嫦娥、王克义、冯世忠、韦曲公社东韦大队知青焦哲顺马兴公社郭村大队知青王美玲、五星公社和迪大队知青王爱华、内苑公社鸭池口大队知青赵新斌等等先进事迹……广大知青豪迈地说:“人在城市长大,心在农村炼红,沿着毛主席指引的航程,坚决同工农结合一生。” “住的土炕茅屋,想的世界人民,走的田间道路,攀登继续革命的高峰。” 这些下乡知青当中,经过三大革命锻练,己有三百三十八人入党、入团,一百八十五人被选进社、队领导班子,一百七十三人当了农业技术员,十六人当了赤脚医生,二十三人当了民办教师。这股革命洪流,猛烈地冲击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轻视农业劳动,看不起农民的旧思想、旧习惯,在意识形态领域革命中,发挥着深刻的作用。
当前,我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好形势,充分证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无比正确,这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县委书记张家谋在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代表大会开幕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这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对于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以至逐步消灭“三大差别”,实现社会主义都具有伟大深远的意义。和全国、全省、全市一样,在批林批孔的推动下,我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是一派大好形势。
在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伟大号召指引下,到我县上山下乡的5400多名知识青年,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在贫下中农的关怀教育下,正在满怀革命豪情,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地战斗在农村广阔天地里,经风雨见世面,一代共产主义新人正在茁壮成长。有300多人光荣地加入了党团组织,有560多人担任了社、队领导成员或其它工作,不少人并有所发明和创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一支积极活跃的力量。
……在先进集体代表中,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造堤拦河,掏沙垫土,从烂石滩里平整出大片土地的王莽公社刘秀大队知识青年小组和西王莽大队知识青年小组;有敢想、敢说、敢干,向黄沙滩进军,大战白马滩的高桥公社严家渠大队知识青年小组;有大搞植树造林,在高原上闯开办林场新路的杜陵公社西北大队知识青年小组;有敢于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攀登农业科学高峰的鸣犊公社嘴头三大队知识青年小组;还有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做出了可喜成绩的祥峪公社降南大队知识青年小组;细柳公社蒲西大队知识青年小组等。在先进个人代表中,有参加了公社领导班子,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的滦村公社革委会副主任余建军同志;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率领知识青年向烂石滩进军,平整出大片土地的王莽公社刘秀大队知识青年小组组长韩冬梅同志;有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用身体拦住洪水,保护水库堤坝的太乙宫公社沙场大队插队知识青年穆德厚同志;有不顾个人安危,烈火中抢救集体财产的五台公社留村大队插队知识青年刘烈艺同志;有敢于革新、敢于创造,用废料制造土卷扬机,加快水库建设的樊村公社岳村大队插队知识青年王京康同志;有为革命勇于吃苦的内苑公社鸭池口大队插队知识青年赵新彬同志;有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送医送药上门的沣惠公社沣星大队插队知识青年蒋淑芹同志;有不顾个人生命,冒着严寒、跳进泉水、救活贫下中农小孩的义井公社义井大队插队知识青年邱宪臣同志等。……
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高举党的“十大”团结胜利的旗帜,以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纲,以批林批孔斗争为动力,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总结和交流深入开展批林批孔斗争,搞好上层建筑领域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总结和交流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夺取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的经验;总结和交流“抓革命,促生产”,积极参加“农业学大寨”运动,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还要选举出席“西安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代表大会” 的代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寻找差距,以利再战。
通过这次大会,必将使我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更加坚定地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金光大道奋勇前进。更加虚心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积极参加农村三大革命斗争,努力改造世界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斗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我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更加波澜壮阔,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
……摘录自1974年8月10日 长安县委书记张家谋的开幕词部分段落。
对知青执行“一基本保一基本” 的口粮分配原则,贯彻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政策;除特殊情况外,根据知青的身体状况,可规定男知青每月出勤不得少于二十到二十二天,全年二百四十到二百六十四天;女知青每月不得少于十八到二十天,全年二百一十六到二百四十天;每年“三夏”、“三秋”必须参加劳动,农闲无活可做,由大队或生产队出示证明,出勤天数不够,应按比例扣除口粮,所缺基本口粮按议价售给。在“两招一征” 时,对完不成规定基本出勤天数的,表现不好的,不予推荐。知青和社员一样实行同工同酬,对他们只能教育和指导,不能岐视。
……
长安县有七个区,四十个公社、六百五十个大队有插队下乡知青,沿山或山区公社、大队条件差的没有安置知青下乡插队。对知青工作重视,搞的比较好的有细柳区;韦兆、酒铺、沣惠、东大、滦村、高桥、皇甫等十六个公社;做的好的大队有:郭杜公社邓南大队、王莽公社辛庄和江村大队、鸣犊公社的黎明大队、义井公社的荆二大队、甘河公社的南雷大队、韦曲公社的西崔大队、皇甫公社的皇甫大队、五星公社的团结大队、斗门公社的张村大队、镐京公社的五星大队等二百多个大队…...
从1968年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至1979年返城招工、招干及考大学等前后持续十多年间,大部分知青在长安都是抱着积极向上的态度,想在广阔天地里有一番作为、实现人生美好的愿望,他们深入到长安的平原、川道、沿山的乡村最基层,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汗水、践行了农村方方面面的劳动和成长历程。阅历的增加、打造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知青们的艰苦生活对其人生的锻造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意义,更是青春时期一段值得回忆的人生记忆,对知青本人和读者必将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润泽生命的井(每小平)
- 下一篇:散文:趣谈蚂蚁现象(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