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传承秦腔数十载 戏迷敬重若圣贤 ——记秦腔名家王正秦(每小平)
我是个秦腔爱好者,除在剧院、广场、庙会、大型活动场所等观看专业剧团演唱外;还到各地庙会、过年过会及个人过红白喜事、做寿、开业庆典等机会观赏剧团、自乐班等场合听戏看戏、近距离的欣赏秦腔艺术工作者的表演;利用休息之机到长安广场、韦曲西街、正街、灯具厂十字、樊家十字、南街等处观赏社区、乡村自乐班的演唱,在稠人广众后暗自击拍或轻唱,自娱自乐、陶醉其中。前不久,我参加陕西广播电视台<<夜话秦腔>>征文活动,在数百位征文者中荣获三等奖,奖给我商芳会、十大民间唱将等数盒秦腔名家碟片和书法作品等,并同省电台著名主持人刘军、杨瑶交流、合影留念。<<各界导报>>3569期七版<<景家堡>>刊载后,笔者发现没有秦腔名家、长安剧团原团长王正秦等艺术家资料;并同各界文友交流、同秦腔迷赵康生老师等人交谈,参考有关资料后、现补充之。
王正秦 (1920年3月15日生,2000年10月2日故去) 西安市草滩景家堡人(井家堡)。中共党员、秦腔著名老艺人,西安草滩民盛社、西关新民社、长安剧团创建人。他是著名剧社科班学生,一生演戏无数、文武小生出科,大净二花脸都能演、大丑小丑演的出色,关公戏也拿手、古典和现代戏都能来,并且一直是剧社、剧团的领军人物、戏坛政界都有其地位和影响;1979年任长安县政协常委、1981年当选长安县人大代表,1985年在其65岁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为秦腔事业奉献了宝贵的一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秦腔名家。
王正秦在西安西关、长安等地的老戏迷心中有着很好的印象。王正秦从10岁学戏到76岁退休,为秦腔艺术奋斗66年;他是三个班社的创建人,他的艺术生涯、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非常突出。王家兄弟(王正秦、王正西、王辅敏、郑毓秦等)从艺生涯涉及7个班社(三原秦钟社、西安正俗社、西安正艺社、武功秦声社、周至署民社、草滩民盛社、西关新民社和长安剧团)。王家兄弟对秦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终生的努力;草滩王家6个亲人(王正秦妻王桂英、王正西妻朱引兄)对新民社和长安剧团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王正秦1949年前后主演的剧目甚多,涉及文武小生、大花脸、二花脸、丑角、红脸关公戏等行当;1949年他还反串演过旦角戏,实为秦腔全能把式。此外,在秦腔界家庭组合不少,但象西安草滩王家三兄弟一起演戏几十年、同台上演《三休樊梨花》〈〈小二黑结婚〉〉〈〈夜战马超〉〉等戏的人却不多。王家六口同在西关新民社、长安剧团演戏的家庭更少,在陕西秦腔戏曲的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可谓名副其实的梨园之家。
王正秦10岁投奔秦钟社学戏时起名王生秦,跟姜望秦、刘裕秦(即刘易平)、惠醒秦等人是一科学生、但他最小。秦钟社是民国时期西安著名班社之一,社长正是刘毓中之父刘立杰(刘立杰1915---1924年在易俗社当教练导演9年,1925年到三原组建秦钟社)。王正秦师从武小生刘顺林(长安区兴隆街道南埝村人),启蒙戏是〈〈长坂坡〉〉、在此学戏演戏三年;刘顺林给王正秦排的武小生戏还有〈〈白虎台〉〉〈〈摩天岭〉〉<<罗通扫北〉〉<<反西凉〉〉<<截长江>>等。……
1933年5月王正秦带着10岁的三弟王正西一起投靠正俗社学戏,改王生秦为王正秦;三弟起名王正西(熙)。丙班,同斑74人。当年的正俗社群英荟萃、名家甚多:李正敏、靖正恭、康正俗、袁克勤等。王正秦已有三年艺龄,王正西天资过人,而且弟兄二人练功十分刻苦,深得李正敏和靖正恭的喜爱。1937年由于正俗社管理混乱,李正敏先生自建西安正艺社,王正秦追随李先生、靖正恭在正艺社学戏兼当演员5年,直到1941年解散;靖正恭去了兰洲,王氏兄弟投奔武功刘金库的秦声剧社专发展……
王正秦是李正敏和靖正恭的爱将。他弟兄十几岁就在南院门挂牌唱戏,演技却十分出众,武小生二花脸互换演出、很赢人。几折武戏在南院门连演几个月,老戏迷称赞:王家两兄弟是“ 秦腔神童”。王正秦在年青时嗓音清亮,扮相清俊、动作敏捷、难怪能得到李正敏和靖正恭及戏迷们的欣赏。王正秦第一次挂牌演出(13岁)、是1933年6月7日、剧目为〈〈长坂坡〉〉;同台演唱的名家有:靖正恭、王天民、康正绪、韩正满、王正端、沈和中、杨正俗、刘正平等。午场戏是正俗社与易俗社对着唱(对台戏)、两家戏报同时登在一起、竞技激烈。
当年正俗社实行挂牌唱戏,不论新来的演员还是学生,都得拿出拿手戏、看家本领,连挂牌7天,戏签子一次比一次买的好就留下来;一次不如一次的就走人。此外,正俗社还有个艺术组、专门评论选拔演员,公正公开公平合理选择去留演员。王正秦先后演〈〈长坂坡〉〉中的赵云,〈〈截长江〉〉〈〈吊山〉〉<<辕门进酒〉〉<<永寿庵》等戏采用王生秦名子;第六次出戏报改为王正秦,演《双锁山》。13岁的王正秦能挂牌演戏18折,可见其能力不凡。从13岁唱到17岁,4年演了101出戏。1934年6月19日晚场〈〈铁公鸡〉〉;8月9日晚场〈〈双逼宫〉〉。王正秦14岁、王正西11岁,兄弟俩武功扎实台风正、连演数十年。在正俗社四年里,王正秦能主演70个折子戏;74名学员中,能演唱登上戏报者却寥寥无几。王正秦还演过〈〈黄鹤楼〉〉<<折桂斧>>〈〈打柴劝弟〉〉<<花亭相会>><<洞房>>〈〈战马超>><<闹天宫>>〈〈盗宝扇〉〉〈〈白水滩〉〉<<盗九龙杯>>〈〈独木关〉〉〈〈张松献川〉〉等戏目。
1937年17岁的王正秦被李正敏、靖正恭招到正艺社,跟着两位大师兄一起同台演出。一年中演出30多场文武小生折子戏,成了挑大梁演戏的主角。从13岁学戏到1941年,王正秦看的戏多、见的大把式多、学到手的技窍绝活也多、技艺的长进也快。他台架好、音韵味道也好,演唱时声情并茂、维妙维俏,动作形体及嗓音得到了广大戏迷的认可。王正秦还向刘全禄(活关公)学戏,并偷师学艺、反复演练。结业时王正秦唱了一折〈〈出五关〉〉关公戏,得到了刘全禄的肯定……
王正西的武戏擅长,全在于他的基本功的深厚与艺术实践的不断探索。他从一个梨园之家脱颖而出,其母酷爱秦腔戏文;大哥王富云从喜欢到加入打击乐行,二哥王正秦十岁己先入木匠红刘立杰的秦钟社学艺;正西排行老三、11岁入正俗社学戏。学艺三年,又与四弟富敏、二哥正秦一同到李正敏的正艺社挂牌演出。演唱三年因生活所迫,弟兄们商定,老母托大哥照管;正秦牵头、王家三兄弟从此闯荡西府、关中一带。生活的艰难、世态炎凉,四处奔波、吃尽了苦头;而对于秦腔艺术技巧的磨练和追求,造就了三兄弟在演唱事业上的长足进步。为克服秦腔戏路窄的不足,正西潜心求教于名丑大麻子杨保喜,学会了川腔川韵的<<张松献川>>和<<三搜府>>。学会这两出戏使他开了窍、心头一亮悟出了“学戏就是演活人物” 的道理;认识上的飞跃激发了他的求知欲。正西在秦腔艺术事业上一直敢于追求和探索,利用各种场活偷师学艺、观摩和提高。演唱和理论上的进步,正西如虎添翼,艺术上更加成熟和完善。1974年11月12日,拍戏时一武行角儿未到,正西一时兴起,代为翻筋斗救场、活灵活现。岂料,戏演罢后觉得腹内难受,上厕所后未返、人们寻找时己亡故多时……
王正秦弟兄门很厚道,从不合伙仗势欺人。正秦的领导能力强,他担任过三个剧社的社长、又特别熟悉业务;文武小生特拿手、古典现代全突出,是社会各界公认的好把式。老三王正西是个好演员,拿手戏<<三盗九龙杯>><<铁公鸡>>属上乘精品,武功相当突出。他在给学员练功时从来不穿鞋,空翻的筋斗又高又飘。老四王辅敏是个男旦演员,小角色没有能难住他的,丫鬟、小旦、媒婆都演的惟妙惟俏、十分逼真、妙趣横生。他一上台就有戏,往往一句台词、一个表情就能得到戏迷们的通堂叫好声和热烈的掌声、很是难得!
为了提高学员的演唱水平,除王正秦、王正西指导外,还打破行规、聘请李科金、袁奎英两位京剧教练教导学员。王正秦出钱请教练,学员们很感激、排演也很用功。难能可贵的是王正秦、王正西还兼任教练,一天三趟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架子功、把子功、毯子功、踢腿下腰、从不马虎,非常系统且规范。王正西心好脾气不好,若发现学员偷懒,轻则骂、重则打恨铁不成钢,经他培训的学员后来都成了台柱子。难怪胡秀云感慨道:我要感谢王正秦、张维新恩师,没有他们的精心栽培,也就没有我的艺术人生。每当我获得掌声或领奖时,总会说是王正秦带引我走上了秦腔艺术道路的;几位恩师,我无限怀念你们!
有关王正秦唱秦腔的故事:关心爱护演员。王正秦社长带领新民社三次到兴平演出,期间由于环境条件差、卫生防护不当,在店张车马大店里周永民等十几个男演员染上疥疮(疥癣)、奇痒无比、痛苦不堪,身上一片一片疥疮流淌黄水,王正秦用麦草点硫磺熏,用麦草秸灰擦患病处,治好了大家的疥疮病。某个演员在翻跟头时把脚崴了,脚腕肿的比腿还粗,疼痛难忍,王正秦采用白酒点燃后涂抹手上然后用双手使劲揉搓一阵子,过会儿再燃酒揉搓……
1957年10月,长安剧团到泾阳巡回演出,孙新民突然失声唱不好<<铡丁勇>>,台下观众不答应、最后砖头瓦块都砸向舞台、场面失控,大花脸也不在,没有人再能唱这出戏了。危急关头,团长王正秦自已装扮画上大花脸,穿上蟒袍去救火、上台演唱<<铡丁勇>>,演职员工在台旁替他捏了一把汗,因为他没排演过包公戏,但他经验丰富、反应灵敏、见过世面多、会的戏也多。出乎大家意外,没有排演过一次却把一本戏唱完,台下观众还以为这个包公是唱花脸的老把式。这次救火充分显示了王正秦的艺术才华和演唱功夫。
1946年夏末初秋,王正秦、王正西、王辅敏等率周至署民班社在长安县杜曲镇帝王庙演戏,班社聘请王正秦为领班,他兄弟三个(从1943年一直合演到1956年,在同一个舞台上共同演出13年;而王正秦与王正西同台演戏可从1930年到1970年,兄弟同台40年,这在秦腔历史上少有、也算秦腔梨园一段佳话)由于王家兄弟在署民社干的好,把一个快倒闭的小班社(署民社与三星社合并)给唱红了,在周至、户县、眉县、长安、兴平等地唱得红红火火。由于演员演唱的好、看戏的人也很多,但天气异常出了怪事,白天正演戏时出现了日全食,一霎时天昏地暗,漆黑-片,老天爷砸了戏场;随后接连下了四十多天的雨,秦腔戏演不成了、戏箱也泡汤了,由于演不成戏、没有经济收入、几十口人的吃饭都成了问题,硬撑到1946年8月周至郭英掌管的署民班社倒闭了;王家兄弟们也回家务农去了……
1947年,西北王马鸿魁酷爱秦腔,到兰洲让刘全禄给他唱关公戏。刘全禄不想给军阀唱秦腔戏,推说兰洲没有好马童、演不成戏。当听说西安的王正秦能演,就派他的私人飞机把王正秦接到兰洲,师徒二人密切合作、在兰洲连演几天关公戏(刘全禄演关公、王正秦演马童)。此外,马鸿魁在1937年为给其母祝寿,他曾专门从西安搬来李正敏等13个秦腔名演员赴兰洲演唱秦腔戏……
王家兄弟返家后,热心秦腔的郭发盛,他愿出钱购戏箱道具,让王家兄弟当领班;挣钱归演员、赔钱他认。……经过郭发盛等人劝说,王正秦叫来张维新(有名武旦小旦演员)、李金中(著名正旦演员)和王正西、蒋学民组成民盛社(戏谜称王家班)。以西安周边为根据地,还在泾阳、三原、高陵、灞桥、新筑、引镇、杜曲、太乙宫、王曲、马王、咸阳等地演出,尤其是在西安北郊名声很大。民谚:“老二老三(王正秦、王正西),领戏一班;行当全,唱红草滩。”从成立至1948年底,三年中一直红火。但是,1949年郭发盛回了陕南,断了财路、勉强支撑着艰难过日子……
严教出高徒,育人多无数。民盛社还培养出华美丽、宏秀云等学生,后成为名家。华美丽和宏秀云是在民盛社开始学戏的;宏秀云1929年生,西安丈八沟人,16岁学戏;1946年到民盛社系统学习,跟名家张维新、王辅敏学旦角戏;既是学员、也是演员。
1949年3月,西关新民社成立。王正秦找来著名须生乔新贤和段艺兵、名须生王新成、大花脸赵定国、小旦张彩香、生角梁建华和张正中、花脸赵艺年、丑角徐振中、老旦姚振杰等十个老艺人(昔年流行搭班子唱戏,名老艺人寻找好班主、好班主寻找好艺人),以此增强班社实力、提高演出质量和社会影响、为班社增加经济收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没有名角和拿手戏,在西安城里就站不住脚。振兴秦腔、重在传承,承前启后、育人为本。此外,又招收了周永民、冯启民、薛振民、任秀清、贺艺民、贺恩长、贺恩柱、宋晓玲、宋宝琴、余海志、车东纪、于北京、郑小虎、燕志英、郑毓秦、孙莉群、徐祥生、关金兰等学员。1950---1952年间王正秦又在西安西关陆续招收了杜彩霞、李雪兰、马佩兰(梅)、孙新民、李小琴、胡秀云、宋鹏飞、朱引兄、胥玉荣、胥玉芳、曹丁虎等人;1951---1953年在外县巡回演出中招收了王桂英、岳天民、郭继民、傅连珍等人,这些学生后来大多数成才,成了剧社的艺术骨干。学员们从老师的言传身教、演唱和动作技窍上得到了长足进步,这些都是王正秦等老师们付出的心血成果,都是秦腔艺人们手把手教出的。王正秦的戏班子越来越壮大,演出质量越来越好、剧社的威望和影响也越来越高。
1949年4月,山西富商王焕章出资把王家班子搬到西关并在此发展、起名西关新民社。1950年组建剧社班子,王正秦任社长,王正西(兼导演)、王辅敏(主演)、张维新(主演)、王复振(主演)、夏培功(司鼓)、胡海民(须生大花脸)、王焕章六人为副社长。到1950年新民社人强马壮,还有地盘、又赶上新中国成立,前途一片光明。好事多磨,全凭毅力。1949年腊月初八,剧社受邀到新筑镇演腊八会,王家兄弟带头演,新来的老艺人很卖力,新招的18个学员也跟着助阵、好不红火。一连演了8天戏,一场比一场看的人多,加上刚解放、人们对秦腔的热情一下子爆发了。但是,最后一天演出因人太多拥挤,维持秩序的民兵开枪走火把一个爬在墙上的小孩打伤了,戏还没有演完,村上的人把剧社的人围住不让走、戏箱子也被封了。这一困就是两个多月,刚聘来的7个老艺人也都各奔东西,仅有赵艺年、张正中等人愿与王正秦干。在艰苦环境中,演职员工未停歇还加紧排演出了<<梅龙镇>><<十五贯>>两本戏;王正秦四处筹借、卖了自家12亩地,赔了人家的命钱,这才把剧团的人给放了。……
周永民1949年11月起学艺,跟王正秦学二花脸。花脸演员要能应工,必须要有扎实牢固的基本功。当年为了强化训练,身穿麻包大靠,腿绑铁瓦沙袋,足蹬厚底鞋、冬夏练功不停歇,早晚排练不间断。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戏台上塑造出高难复杂丰富的架子花脸的人物形象。如人物性格迥异:张飞不同于牛皋、包拯不同于徐彦昭、王彦章不同于曹操;脸谱多样性:包拯的黑正脸,徐彦昭的通天柱老花脸、王彦章的青蛙脸、曹操的大白脸等;此外,还有五黑红脸、红五花脸、金脸、黄脸、蓝脸、半白脸,大太山、小太山、三页瓦等。所谓戏曲脸谱,实际上就是花脸脸谱,都是为了塑造人物特性的一种艺术手段。另外,花脸演员还需刻苦学习戏台上常用的兵器如大刀、大铲、二郎刀;单双枪等规范动作,达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招招准确。否则,台上失手、破绽百出将会被戏迷们贻笑大方、留下笑谈来……
勤学苦练长技艺,洒尽汗水甘甜来。架子花脸的亮相,是塑造人物个性特征的重要手段。每场秦腔戏的出场亮相,会给观众第一印象,需要严谨规范、造型完美;下场扎势,力图做到干净利落、动作沉稳。经验表明:演不同的角色,就要亮不同的相。不会亮相的演员,大多演不好戏。表演时要尊重剧本和导演,切实掌握各行业的手、眼、身、法、步和唱、念、做、打的“五功四法” ,尤其是架子花脸,还特别讲究起霸,走边、趟马、大蟒的合理运用,做到大方、美观,恰当地表现出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大靠翻身、抢背,各种跟头,都要有程式而不机械照搬程式,以新、美动作使观众赏心悦目。此外,还要掌握好火候与分寸,恰到好处地使用好特技。如吹火、引火、踏火、扑火、钻火门、钻火袋、三鞭子打火、四页瓦打火、耍牙、咬牙、七喳喳、八哇洼……通过演员表演各种动作,从而赢得观众们的掌声来。
1952年底新民社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王正秦从三意社请来著名须生王景民、著名正旦演员宏秀云,使剧社的演出水平上了一个档次;王正秦又招来老艺人卓振义当教练。经过三年的调整和补充,新民社的演出阵容已经很强大、行当齐全、人心统一。
演员阵容 须生:王景民、王新成、蒋学民、郭继民、田守仁、杨令中、胡海民(花脸须生);花脸:孙新民、小生:郑毓秦、薛振民、岳天民、徐祥生、景正中、张正中(小生兼教练)、二花脸:周永民、张有民、杨培成、生角:冯启民、贺吉民、丑角:周汉民、裴有秦、生角兼鼓师:贺承民、邢玉民(管前场、放火);武生:张佐彦、郑小虎、男旦:王辅敏、张维新、王复振、名小生武生:王正秦、王正西;此外还有文武场面及后勤人员:文场面板胡有周木劳、苗忍耀、王子敬(盲人)、二胡:王青廉(盲人);杨琴:曹振森、笛子:张俊杰、管箱子:周会荣等10人。武场面司鼓有:夏培功、赵艺年(兼演员)、燕志英、武乐:吕存定、勾锣:麻春贤等8人;管戏装:张贵忠、布景:王斌、赵志明等;黎东初专写戏报,樊玉茹(演员兼管学生;,后勤:刘存柱、吴福祥、刘增禄、王恒涕、邢玉民、朱振启等64个男人。新民社人强马壮、阵容庞大,文武小生、花脸、丑角行当,名角多、演技高。
女演职人员 正旦:宏秀云、杜彩霞、范琦云、傅连珍、小旦:关金兰、孙莉群、马佩兰(小生小旦刀马旦)、李雪兰(小旦刀马旦)、王桂英、胥玉荣(正旦及现代戏)、胥玉芳、胥玉琴、惠婉英、畅淑霞(小旦彩旦)及宋巧玲、杨彩线、王兰英、杨美玲等人;小生:李小琴、武旦:胡秀云、女须生:朱引兄、老旦:吕茹芳、张右杰、女文武小生:门新霞。上述精兵强将、行当齐全,演技高超、排戏颇多。
1953年西安秦腔剧社实力都不弱,竞争十分激烈;新民社是个民营剧社,能在西安西关扎住阵脚实属不易。他们演秦腔戏的水平不但得到了广大戏迷的认可,而且也引起了西安市文化局领导的重视。时任局长刘尚达曾多次看过王正秦班社的秦腔戏;演唱水平高、应该扶持。1953年派干部潘迎峰到新民社蹲点,进行民主改造、统一制做服装,发放<<西安新民社>>的社徽,使剧社面貌焕然一新。……
1953年西安人民掀起抗美援朝的热潮,王正秦向市文化局申请要带团赴朝慰问演出,因为申请的人太多未能成行,只有袁克勤等十几位秦腔艺人赴朝演出……王正秦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先后排演了<<千年冰河解了冻>>、<<除恶霸>>、<<小二黑结婚>>、<<粮食>>、<<梁秋燕>>、《大家喜欢》、《刘巧儿》、《七巧姻缘》<<看棉花>>等现代戏。新戏中,以王正秦兄弟们的演唱为主,他们扮相好、演技好,接地气、王正秦主演二流子王三宝、特别出彩演绝了……
王正秦三次带头排演<<梁秋燕>>是新民社和长安剧团及眉胡历史上的盛事。王正秦虚心向吴德请教,新民社是研究院之外排演<<梁秋燕〉〉的剧社,而且把该戏演遍三秦大地、广受好评。民谚:“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看了梁秋燕,媒婆没事干;看了梁秋燕,全民反封建” 。在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中王正秦扮演的春生获得演员三等奖。《梁秋燕》接地气、编排演唱高超技;新民社的《梁秋燕》,走到那里都称赞。有几次是跟研究院对台演出,一点也不示弱、真有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许多戏迷反映:新民社演的<<梁秋燕>>更接实际、更土气、更能感染和教化人。此外,1959年西安秦腔比赛,王正秦与宏秀云在〈〈一家人〉〉竞赛中同获二等奖;1963年在省秦腔现代戏比赛中他和王正西在〈〈苦水甘泉〉〉里扮演两个反面角色同获二等奖。
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张水华看〈〈梁秋燕〉〉挑选演员。1977年夏天,张水华一行五人来访王正秦团长。晚上县文化局长陪同张水华一行观看《梁秋燕》,演唱效果好、观众也多、气氛也好。在接见演员时张水华讲:演猴下山的王正秦、演董学民之母的王小平演技水平高……
对台戏。1949年9月,新民社同尚友社唱对台戏。新民社在钟楼旁 春光剧场、尚友社在东不头市剧场同演〈〈三休樊梨花〉〉〈〈三请樊梨花〉〉,尚友社演啥戏新民社也演反戏、对着演,效果出奇的好,两家对着演上百场,观众来回观看和欣赏,两家都把钱赚了。
1961年省电台要录秦腔艺术资料片,要找一个能唱<<葫芦峪〉〉的好把式,后推荐长安剧团演员。在西安人民剧院现场录音,王景民饰演诸葛亮,王正秦演司马懿,周永民演魏延,郭继民演姜维;现场演出效果奇佳、掌声不断持续数分钟。后该录音在广播上多次播放,听众和戏迷们直呼过瘾。王景民的嗓子清亮甜美,他唱的拜台多继承了名家王文鹏的风格,而且具有个人风彩;他演唱的:“老贼放下了泼妇脸”一句最能体现他的个人唱腔,独特的腔调戏味可把剧情推向高潮。他的拖音“依娜啊哈、依娜阿哈” 十分中听,戏迷们百听不厌、耐人回味。王正秦扮演的司马懿也是一绝:道白刚劲有力,清晰有韵;情绪把握的十分到位,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二音假嗓拉的响亮且优美,完全表现了一个老艺人的深厚秦腔功底。此外,王正秦和王景民1961年录制的整折戏<<司马拜台>>成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绝唱、且十分珍贵。王景民演唱的《辕门斩子》也是十分深受各地秦腔戏迷们欢迎的剧目,每到一地麻子红王景民的《葫芦峪》和《辕门斩子》都是能连演数十场的必点剧目;他给陕西、甘肃许多戏迷留下的影响很深很深,其唱腔艺术永载史册。注:王景民1956年为长安剧团副团长、工会主席。王景民家族里有五个人都是秦腔名家……1970年王景民被下放回老家滦镇红庙村,生活和命运很惨;1972年新任长安县委书记何思恭听说其境况遭遇后,觉得十分不应该,就和文化局长商量把王景民调回来,这才有了王景民突闻喜讯、乐极生悲、突发脑溢血而病逝,让人唏嘘不已。……
宏秀云是王正秦培养出的高徒。她在新民社学过戏,她先天条件好、长相清秀、嗓音清脆甜润,学戏刻苦认真,天才十勤奋终获成功。宏秀云也跟王辅敏学到了不少正宗秦腔技艺,为她一生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王正秦对宏秀云特别重视,特意让名旦、民盛社的副社长李金中专门为其吃小灶。王社长说:宏秀云是头牌正旦,人才难得。到1948年宏秀云正旦戏己被广大戏迷们认可,名声大震。
老戏迷讲:解放前西安周围坤旦唱的最好的有三位:长安县的宏秀云、户县的曹韵卿、三原的梁秋芳。说明:孟遏云、余巧云、苏蕊娥三位是西安三大坤旦;解放前郭明霞还没出名。当时戏迷们编出顺口溜:“要看曹韵卿,后墙挖窟窿;”“要看宏秀云,爬墙翻后门!” 上述民谚形象的说明宏秀云在解放前后高超的演出水平。1952年,新民社王正秦社长每月8袋洋面,王正秦诚聘王景民每月10袋洋面、宏秀云每月8袋洋面,重金聘请名把式。王景民给新民社带来了第二次高潮,宏秀云带来了第三次高潮,极大提高了新民社的声望。说明:当时通货膨胀钱不值钱,纸币流通不畅,演员只要机器磨出的面粉。
新民社精心编排的《劈山救母》久演不衰,连演百场很红火。宏秀云扮演三圣母、王正秦扮演沉香、张正中扮演刘彦昌。此外,王正秦三兄弟武打戏也很赢人、打的不亦乐乎,很吸引人且热闹的很;首创电光布景变化无穷、富于想象、场景逼真。王正秦、王正西都演过《三盗九龙杯》,借用杂技手法,将一根粗麻绳从台口把人拉上去,升到台中的一个木架上进行表演,十分独特、既吸引人的眼球又能赢人。富于创新的王正秦提出要让三圣母站在云头上唱,而且人要能在空中活动。布景组的师傅用一个大斗装人,大斗用绳连着树立起一根木柱子,人在后台摇动不斗,木斗前用云头板装饰,再配上大布景,声光电乐器等全上,一下子有了神话剧的效果和感受。宏秀云在飘动着的云头上要唱一板乱弹,每当演到此时观众就叫好,王正秦则亲自在幕后根据剧情指挥摇动木斗。在斧劈华山时声光电运用得当、恰到好处,创意与道具制作科学、极大提高了《劈山救母》的演唱效果。无论在露天戏场还是在剧场,演员们都认真表演、尽职尽责。须生慷慨激昂、旦角缠绵韵长,丑角生冷倔愣,生旦净末丑声调分明且各有千秋,充分体现了秦人的性格特征。再加上闪亮的灯光和电打布景,演员高迈清亮动听的唱腔、优美细腻传神的表演、还有那干净鲜艳耀眼的戏装,把台下的戏迷们都看呆了、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发展,比吃碗黏面还美还过瘾、随即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艺高人胆大,出咧事也不怕。在三桥连演数月,周围方圆几十里的戏迷扶老携幼都来观看神奇的神仙戏。不巧,在一次演出中大斗链接立柱的绳子断了,把宏秀云从两米高的云斗上给摔下来,在观众紧张和惊讶不止时,宏秀云一瘸一拐地又爬上云头重新把戏唱完,赢得了现场数千戏迷雷鸣般掌声、喝彩声。西安戏迷为《劈山救母》编的顺口溜:“张正中哭的凶,宏秀云送个宝莲灯;王家弟兄武打凶,斧劈华山显神功;新民社的戏有水平,《劈山救母》红古城!”“王景民的哼哼哼,宏秀云的囔囔声;张有民的嗵嗵嗵,王正秦的跟头没动静。杜彩霞、醪糟红,青衣唱腔显神功。李雪兰的武戏很出名,耍锏踢杆把子功。后边上来了个王桂英,长的小巧又玲珑、小旦花旦演的精……”
1956年3月西关剧场重新建成后,王正秦力邀李正敏、苏育民、王文鹏等名老艺人来烘台演出,首场三出戏:宏秀云的<<断桥>>、王景民和王正秦的<<司马拜台>>、李正敏的<<探窑>>压台戏。当晚戏演完后,李正敏拍着宏秀云的肩膀说:“我娃的这板戏唱的囔的很!” 名家李正敏对宏秀云的高度评价也被载入秦腔史册。
1955年冬的一场大雪连下数天,雪深齐腰把演戏搭的席棚压垮塌了,把新民社推向了深渊。后台和学生的住处没有了,近两个月无法演出,部分演唱的顶梁柱走了……王正秦利用演艺界朋友们的关系,在西门外西南角重搭土台,邀请名家义演、让新民社渡过了难关。三意社的苏育民演他的拿手戏<<打柴劝弟>>、<<激友>>;乔新贤的<<放饭>>;尚友社张新华和余巧云合演<<洞房>>;康正俗先生也来助兴,演唱西安豫剧团主演曹子道、张银花也来助演、全部收入归新民社,情景十分感人。这次帮困演出十分轰动,一是名家多、二是戏拿手、三是戏迷都来助困献爱心,我叫你你叫他蜂拥而来。此外,多年不上台演戏的王文鹏也出山了,轰动的很、也让戏迷们过足了秦腔瘾。
长安是个戏窝子。大村有戏楼、小村有自乐班。当新民社处于困境、人心涣散之时,长安县的县长余海丰专程到西安市文化局要求把新民社给长安,弥补大县长安无剧团的不足。1956年5月23日新民社迁往长安,改名长安县剧团。120多名演职人员、带上12马车服装道具布景等物资,分文未要,无私的交给了长安人民。县文化局长祝生明和宣传部长亲自迎接,县政府组织锣鼓队、欢迎人群从韦曲北坡到县政府礼堂并且开了欢迎会,再送到清凉山下北坡安置。从此,数十万的长安人民有了自己的剧团,新民社120演职人员有了新家,开始了新生活……
好事多磨,走向新生。新民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当时其它剧团都不同程度受到政府的厚爱和资助。当长安县的余海丰县长找王正秦时,王社长同意并太度坚决,八个副社长多数不同意;文化要靠政府养,王正秦的意见多数演员同意。原因:组建新民社时八个社长每人集资出一石麦子、用来购置服装道具。注:一石麦子300市斤。经过7年艰苦奋斗,新民社有了点积蓄、故不同意支援长安。初到长安太艰难了、太荒凉了、太可怜了。12辆马车队一过吴家坟在西安城里长大的演员就后悔了:从城里跑到乡下了。看到欢迎的人群、听见锣鼓声精神为之兴奋,等到了上塔坡北原住处众人傻了眼。两孔大窑洞、三个小窑洞、四间小厦房、大人演员都在清凉寺里住,偏僻荒凉和凄惨。当时没有剧场,就在学校操场或露天场演戏;戏演完后要走一个小时才能回到住处。据说当时还有狼出没,每次戏演完后王正秦让大家抬着汽灯返回,以防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政府顾不上剧团,剧团演戏用的幕布烂了、县上就动员全县教师你一元、我一元,凑了几十元钱给剧团买了一块新幕布。
到了1957年6月,演职人员只能领10元左右,名演员领20元左右;由于只能领多半工咨、剧团人心惶惶。甘肃酒泉来西安高薪挖秦腔把式,面对每月给40至60元工资,20几个能挂牌唱戏的都偷着走了,造成长安剧团的行当不齐、如大花脸、丑角等,人心惶惶、队伍不整。气的王正秦得了一场大病,他的人生再次跌入了低谷……人心齐、泰山移。留下的名老艺人:王景民、宏秀云、王新成、杜彩霞、赵艺年、卓振义、王复振、蒋学民、曹振森等名家骨干都给王正秦表态:生是长安人,死为长安鬼;我们跟定你了,这对王正秦是最大的安慰。
王正秦心底无私、视剧团为家,视艺术为生命一次又一次把长安剧团从低谷带向高潮;王正秦似头老黄牛,在舞台及秦腔事业中辛勤耕作几十年。至今人们无比怀念他的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更怀念他那孜孜不倦、积极向上、精益求精、待人友善、爱民如子的高尚情操。正是这位心底无私、视剧社剧团为家、视艺术为生命的秦腔艺术表演家一次又一次地把新民社长安剧团从低谷带向高峰,他真的像头奶牛、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像头老黄牛耕耘在秦腔沃土中,在心爱的秦腔舞台及秦腔事业上辛勤耕作了一辈子。
王正秦在长安剧团40多年里,他对各地来的演员、名把式照顾的非常周到、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如从各地招收来的张正中、乔新贤、陈西秦、姚振民、王景民、宏秀云、王新成、陈振民、王万斌、蔡建华、薛汉信、成合文、朱海娥、张明琪、蔡香梅、白宏章、高亚红等等演职者;他对外地把式不排外、很尊敬;他对每一届学生像自家娃一样爱护有加、十分照顾如周永民、郑毓秦、冯启民等演员。1958年长安剧团十几个学生娃在兴平戏校学戏,当他听说有个娃把脚冻烂了,就在西安给娃们买了十几双棉鞋搭在肩上送到兴平戏校娃们的手中,娃们争着试穿,可把同来学戏的兴平、周至学生眼红扎了!都羡慕长安剧团的好团长、好做法。
身先士卒、事事带头。王正秦常年带团上山下乡演出,处处以身作则、走遍了长安大地,农村和集镇、单位和学校,在长安四十多年演过大小角色数百个、个个活灵活现、形象逼真。王正秦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剧团每到一地,他和大家一样搬道具、搭舞台、睡地铺;他还多次背着铺盖行李下乡演出,睡过农村的饲养室、学校教窒、土炕和车马店……
1965年长安剧团的王小平、白彩文、张秀兰、杨静芳、王桂英、魏余善、辛福民、岳天民、刘长安、屈世昌、孔稳秀等长安社教宣传队为中央和西北局领导杨尚昆、胡耀邦、刘澜涛、胡锡奎等领导演唱秦腔戏并合影、受到欢迎。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面对王正秦数十年的栽培,出道演唱的徒弟们发出感慨、以怀念恩师王正秦和他的兄弟们。原长安县文化局副局长王昭玺:王正西精明能干、武戏擅长。在秦腔艺术事业上一直敢于追求、勇于创新,其业绩和精神永存!。孙莉群:我的艺术人生的起点在新民社,我终生难忘王家班对我的培育与厚爱。正秦大名树经典,艰辛创业五十年。拥有精品和演员,家居未央红艺坛。胡秀云:王正秦兄弟三个都在新民社干事,他们各有各的职责、各有各的特长。他们弟兄又很厚道,从不仗势欺人;王正秦、王正西就是影响了我们一生的关键人物、带引我走上了秦腔艺术道路的。王正秦大徒弟张有民:跟王团长一起学艺共事,我有说不完的话。他对我们有恩,他对我很亲。一句话:王家弟兄值得大家学习。二徒弟郑毓秦:王家兄弟是我艺术人生的引路人和奠基者。他们对我有恩,我对他们有情、终生难忘……三徒第周永民:以王正秦为榜样,愿为秦腔花脸艺术献身!四徒弟冯启民:我对王家弟兄的感情十分深厚,一直跟王正秦有来往。昔年寒冬我穿了一条单裤子,脚都冻烂了,王正秦看见后给我买了一条新棉裤,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待我如慈父一般。我的台架唱功都是跟王正秦老社长学的。他对我的恩德我永远不忘。王正秦五徒弟岳天民赞美恩师:老艺人们的艺德让我们无法忘怀。赋诗:老团长、王正秦,一生耕耘在梨园。艺坛历尽沧桑苦,矢志不移渡难关。是干部、是演员,是杂役、是领班。任是生末与净丑,都能担当不一般。如今高寿七十七,无愧秦园66年……
陕西师大历史系教授、博导、文化学者王国杰:王正秦从10岁学戏到76岁退休,为秦腔艺术奋斗66年。他是三个班社创建人,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非常突出。王家弟兄从艺生涯涉及七个班社,对秦腔事业的发展做了终生的努力;井家堡王家6位亲人对新民社和长安剧团的贡献应该载入史册。为先祖留生气,为后人留血脉。继往开来兴家邦,世代奋进振秦腔。陕西戏曲研究院著名表演艺术家吴德:王正秦不但古典戏演得好,现代戏也与时俱进。王正秦是演唱秦腔的大把式,其人和善忠厚、谦虚好学、对事业十分认真执着。接受过培训学习的学员张延太、焦可印、张晓桃、张芳宣、王美丽、吴芳云、黄建风、余彩云分别说出心里话、共同追思深切缅怀恩师王辅敏的栽培:王老师演技上精益求精、兢兢业业,对学生有爱心和耐心,演出时要认真对待、对得住观众。他平易近人、不争不抢、善待同事、责任心强。王辅敏老师的艺术人生及音容笑貌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张有民:王家三兄弟对秦腔艺术贡献很大,王正秦台架神韵好、是个活关公。王升堂:王正秦、王正西是我敬爱的导师,德艺双馨、演啥像啥,生旦净丑门门都有!我这个丑角,就是跟恩师们学的。闫敏学:王正秦为人忠厚老实,十分敬业,尊重同志,从不整人,不搞歪门邪道、团结同志,使长安剧团成为全省文化系统的先进单位。
辛勤栽培秦腔苗,桃李天下育英才。王桂英、周永民、杨居礼、卢凯、张彩利、屈世昌、董长安、刘淑萍、王小平、陈昆峰、王粉利、成香娟等激动回忆当年王家兄弟为秦腔事业做出的贡献。王正秦艺术超群,生丑净旦啥都演、还反串演过正旦角色。新民社有名声,长安剧团辉煌。恩师用心教,学员用心学;王正西导演在<<革命自有后来人>>演出成功后,自己舍不得吃,却领三个主演每人一碗甑糕,自掏腰包后转身就走,感动得三人泪流满面……王正西老师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王正西是我的再生父母,他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也是一个伯乐,他善于发现千里马;是长安剧团墙背后的柱子、对剧团贡献很大。许多功夫毫无保留传给我如<<祭灵>>一折戏让我受用终生!……
长安剧团团长权建昌:王家三兄弟对长安剧团的过去和现在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并鞠躬,并会将前辈为秦腔事业的香火传承好、做到薪火相传,对得起王氏三兄弟,对得起在座的老艺术家们。余怀恩:父亲余海丰把新民社搬到长安,剧团长年送戏下乡巡回演出,与戏迷结下了深厚情谊;剧团和演员获奖不少,为长安人民增光添彩!戏迷赵康生赋诗一首:……全能演员人称赞,根基坚实树标杆。……弟兄夫妻常合演,谁人不识王家班。……他待学生亲如子,学生难忘王家缘。……英明掌舵五十年,德高望重誉梨园……
本文结束前,选用王国杰教授一段话:……回顾王正秦及其团队对秦腔无私奉献与执着追求,会给后来者以精神力量,也能填补秦腔历史研究上的一些空白。
我们坚信,古老的秦腔艺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因为秦腔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而生存着的,秦腔艺术是体,传统文化是魂。多少世纪以来,戏曲就是向普通劳动人民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秦腔是中国梆子戏的鼻祖,是中国最早定型了的戏曲形式。我们坚信:秦腔就像大沙漠里的胡杨树,生而不死千年;死而不倒千年;倒而不朽千年。
参考资料:大秦腔 长安报 长安档案馆资料等。
对提供资料和信息等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文稿中不妥处,诚请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以完善此文,共同为繁荣传承发扬光大好秦腔事业做出应有的奉献。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坚定政治理想…
- 下一篇:散文:润泽生命的井(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