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杜甫的韦曲朋友(张立)
我定居韦曲已有七八年了,很喜欢这里的氛围。韦曲虽早已属于城区,主街道也时常堵车,但生活节奏还是一如既往,比城区要悠闲散漫一些。不知是否因为有了靠山的缘故——背靠终南山,何况还有少陵原与神禾原南北护卫着。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韦曲》,现在看来失之浮泛,而今对韦曲、对京兆韦氏的人文历史愈加了解,反而不知该如何下笔。
还是从我最喜欢的大诗人杜甫的韦曲朋友说起吧。
早在开元十八年(730年),19岁的杜甫在山西游历,就结识了韦曲人、京兆韦氏的韦之晋,与他交游数月,感情甚笃。35年后,晚年的杜甫出四川去湖湘,要投奔的朋友就是时任衡州刺史的韦之晋。
大唐天宝五载(公元746年),杜甫从洛阳来到长安,冠盖满京华,他最先接触的高官里,就有世居韦曲的玄宗驸马郑潜曜,郑驸马好交朋友,且是《新唐书·孝友传》记载的大孝子,人品想来不错。我曾拜访过的樊川禅经寺,至今还留存郑驸马和杜甫礼佛问道的两处窑洞遗址。
天宝六载,朝廷下诏求贤,杜甫信心十足去应诏,可惜这次下诏最终被奸相李林甫以“野无遗贤”为名而未录一人。杜甫在给京兆韦氏的韦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写下了后来反复被人引用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失望之余,他仍然向韦济写诗吐露心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能如此真情倾诉,自然非知友不可。
韦济此前在当河南尹时,就知道杜甫,很欣赏他的才华,多次去偃师杜甫故庐拜访他。韦济回到长安也曾多次荐引杜甫,但李林甫大权在握,最不喜欢正直进士,因此也没什么结果。
应诏、投诗和献赋均告无果,天宝十载的杜甫陷入穷苦之中,“少陵野老吞声哭”。他也住不起城里的旅社了,回到韦曲杜曲一带的祖业附近定居。生活的贫苦还能忍受,精神的贫苦才是他难以接受的,幸亏韦曲添了一位新朋友,这就是经由郑潜曜介绍而认识的平生知己郑虔。
郑虔是郑驸马的叔叔,大杜甫二十多岁,是精通诗书画的大家,曾当过朝廷协律郎,因私著国史被外贬十年,玄宗惜其才而召回,授广文馆博士,并赞其“郑虔三绝”。他与杜甫一见如故,加之居所不远,来往频繁,不仅是挚友,还是酒友。杜甫替他抱不平: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甫一生给朋友写诗最多的便是郑虔郑广文了,有二十多首。在长安的后几年,他和郑虔、郑潜曜经常一起游山玩水,留下的名诗即有《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等。“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韦曲的江南水村与山林胜景,使杜甫深深陶醉,他这时应该与京兆韦氏有不少交往,这可从后来诸多的韦氏朋友看出来。
安史乱后的至德二年(757年),在韦曲朋友、时任左相的韦见素帮助下,杜甫终于被授予左拾遗,而郑虔因长安陷落时被迫接受伪职(实未就)被贬为台州司户参军,杜甫哭着相送。第二年三月,他来到韦曲的郑虔故居,见人去园空,写下了《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一诗,怀念友人——“乱后故人双别泪,春深逐客一浮萍。酒酣懒舞谁相拽,诗罢能吟不复听。第五桥东流恨水,皇陂岸北结愁亭。……”
杜甫流落到蜀中之后,在严武、高适等友人的帮助下定居成都浣花溪畔,筑起了草堂。他写诗向绵竹令、京兆韦氏的韦续索取绵竹(《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向友人韦班要松树苗(《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甚至连瓷碗也需要韦家朋友资助(《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人能主动要,可见关系不一般,他们当然也都予以热烈响应。
这还没完,房子盖好了,墙上不能没有字画吧,今日的韦曲都盛产书画家,随便一个小饭馆都要挂几幅字画的。京兆韦氏的韦偃擅画骏马,他来到杜甫新落成的草堂转了一圈,看到草堂虽然简陋,但也算应有尽有了,于是对杜甫说:“我没啥送的,赠你两匹马如何?”杜甫笑答:“笔墨在此,任君驰骋。”韦偃于是在白墙上画出了两匹栩栩如生的骏马,杜甫也写了一首《题壁上韦偃画马歌》,诗画双绝,我年前去成都杜甫草堂还看到过后人的合璧之作。
杜甫确实懂画,一生写了不少题画诗。在长安当左拾遗时相送过京兆韦氏的友人韦讽,现在也流落到了成都,他也是一位书画收藏家,杜甫在他家中看到了曹霸的画马名作,写下了《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寄托对长安岁月的怀念。
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失去了庇佑,杜甫也离开成都,踏上了去湖湘的征程,平生好友零落,活着的不多了,他要投靠的,正是青年时期就结识的韦氏好友、衡州刺史韦之晋。
江湖多风波,多番阻隔与耽搁,大历四年(769年)58岁的杜甫终于在潭州与好友韦之晋会合。韦之晋对朋友尽力照顾,却不想不久却暴病而亡。倍受打击的杜甫写下了《哭韦大夫之晋》抒发他深深的哀伤和命运无常的感慨。
大历五年(770年),是杜甫的最后一年,他在潭州送别韦氏朋友韦赞善回长安,写诗《赠韦七赞善》云: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他生生不忘的乡里,是长安,是去天尺五的城南韦杜,他与韦家的友谊是那样深远绵长,尽管他的一生离天总是那么遥远。
就这样结束了吗?不,还没有。尽管杜甫已经看不到了,但韦曲人韦庄觉得一定要为这位乡里做些什么。
韦庄出生于晚唐第一年(836年),如果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难民,那么他就是晚唐最伟大的难民,他赶上过黄巢作乱长安,赶上过朱温拆毁长安,赶上过大唐消亡,硝烟之下,民不聊生,他写诗向杜甫学习,感时伤乱、忧国忧民,是晚唐五代的“诗史”。
与杜甫一样,他为了避难而漂泊到了成都,找到杜甫的浣花溪草堂故址,这里荒芜已久,但基础还在,有的柱子也没倒,他重新搭起了房子,第一个命名“杜甫草堂”,并且第一个在他编选的诗选《又玄集》里大量收录杜甫的诗歌。要知道,当时杜甫的名气远不如后来这么大,韦庄对杜甫的荐举功莫大焉。
韦曲人没有忘记杜甫,明清时在杜甫当年韦曲居过的地方,人们建立了一座杜公祠,至今仍然耸立在少陵原畔,让人仰视,诗人追怀。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诗歌:节气之歌(张立)
- 下一篇:散文:杜甫的韦曲朋友(张立)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