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直在,多好!
友人久远建一微信群,名曰“一直在”,说她很喜欢这个意境,她对时光流逝特别敏感,每逢节气、节日她都要用笔记下自己的感悟,并乐此不疲。我忝列“一直在”的群友,且每个人都被要求一直要在、不得退群,且每当有什么时间节点(二十四节气、传统佳节甚至洋节)来临,群友都被勒令交稿一篇。作为一个对时间没她那么敏感深情的人,这实在是个温馨的“包袱”,促使我开始搜寻那些渐渐流逝的记忆,内心居然也开始蠢蠢欲动,对时光的故事也敏感了起来。
“一直在”,多么富有诗意的字眼,让人想到永久的追求、持续的坚持,想到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想到张爱玲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句:噢,你也在这里么?”
不是什么都能一直在,所以才有黍离之悲、生死契阔、海枯石烂、沧海桑田,感慨故国亡了,亲人逝了,爱情没了,家园变了,但之所以如此伤悲,不正是因为对所珍视的东西的怀念和思恋一直在吗?如果没有了一直在的思念,在与不在又有什么关系呢?
“尾生与女子期于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 尾生被现代人认为是不开窍,所谓“不见不散”的约定倒也没有多少现代人会当真。尾生许下了“我会一直在那里等你”的诺言,他就一定会做到,哪怕付出生命也愿意。春秋时代的中国人,与两千年皆行秦政后的中国人,简直有天渊之别。
李清照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但“物是人非”毕竟不是“物非人非”,以前的旧事物一直还在,情感还可以有个寄托。三国亡了,赤壁一直在,所以苏东坡还能写出千古杰作前后《赤壁赋》。乌衣巷盛极一时的王谢家族消失了,但旧时堂前的燕子还在,黄鹤一去不复返了,但白云千载空悠悠一直还在。没有了一直在的历史遗迹和自然山川,唐诗宋词的产量恐怕要减半,怀古诗恐怕都要绝迹了。一想起现在还有很多一直在的古迹,等着我去拜访,就觉得真好。可惜的是,如今的大开发大开挖,让不少一直在了千百年的历史遗迹都不再存在了。一直在,成了一句祈祷词。
千百年的“一直在”是得祈祷,对于人生不满百的我们,渴望的“一直在”当然也是相对的。人的成长过程是个一直变的过程,在这千变万化的时代,疲于奔命的我们,内心深处一定在渴望着“一直在”的东西。
以前看港片《家好月圆》,在剧中每每出现一家人被坏人搅和得家无宁日之时,孩子们都说“不用怕,荷妈在大厅!”,荷妈也不是一直在客厅,但孩子们从小习惯了荷妈的这句话,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知道,荷妈一直在守护支持着他们。武侠片里,主人公每次遇到危险都会有侠客朋友及时出现,难道他一直被暗中保护?亲情、友情,一直在的感觉真好。伤心委屈了,当你敲下“在吗?”,他们一定会回复“在”,是啊,一直都在。
我18岁随父母离开了老家,求学、工作,定居到城市,因为父母一直在身边,住的不远,所以很少回老家。偶尔回去,看到老屋还在,农具还在,老树还在,尽管墙面斑驳,杂草疯长,我还发现当年刚刷水泥时,我印上去的手掌印还在。它们一直在,我的童年就一直在,仿佛大门吱呀一推开,欢笑声就会阵阵传来。家乡一度传闻有拆迁的计划,但多年了一直还在,如果我的家园能一直在下去,该多好啊。
一个多月前,我们中专的同学回母校参加了相聚20周年的同学会,20年了,大家都变了许多,但回到母校,仍是那样的亲切。当年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还在,教室、宿舍、图书馆都在。当年的老照片在大屏幕上一张张播放,多年未见的老师和同学们谈着各自的感受,欢笑与泪水让人仿佛回到了当年。久别重逢,感受最深的,是一直在的校园记忆,一直在的同学情。
世界本来就变动不居,据说现代人的交往圈几年就会更新一次,为了适应这个时代,我们也不得不改变,但总有些东西会一直在。正如从农历改为了公历,但二十四节气和传统佳节一直都在,仍是我们过日子的必须。正是这些一直在,成为我们保持自我本真的基石。
回到文章开头的“一直在”微信群,我不知道我能否做到一直在这里,也不知道我是否能一直写下去,但既来之则安之,有时候,想想便觉得很开心。如果大家一直在追求一个目标,一直在努力去写,多年之后,那个个不都成大家了!
张立 2015.12.25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评论)久远,风一样的女子
- 下一篇:诗歌:少陵原春早(张立)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