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十二五”投资 180亿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困难群众搬进新居,公共场馆免费开放,学前教育覆盖城乡,人居环境大幅改善……长安大地,一项项民生工程温暖着千家万户;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幅幅民生图景体现在百姓的生活里、口碑中……
“十二五”以来,是长安区民生政策出台最多、资金投入最大、事业发展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五年来,全区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迅速增强,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物价稳控在合理区间,一些民生指标位居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人民群众期盼解决的上学、就医、住房、饮水、出行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广大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奋发前行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形成。
五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长安区委、区政府坚定地把保障和改善城乡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理念不动摇,坚持新增财力的80%用于社会民生事业不变调,坚持每年为群众兴办十件实事的目标不懈怠,倾注真情实感,投入“真金白银”。全区五年间共投入180亿元,用于保障民生、农村和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生态建设。
五年来,长安区民生工程的内容不断在发生着改变,永远不变的却是“民生”初衷。据了解,预计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9557元提高到35615元,年均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7389元提高到15911元,年均增长16.6%,荣获2014年全国民生改善优秀示范城市称号。同时,通过五年不余遗力加快建设,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精心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沣、浐河等水质达到国控目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5天。全区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扶贫就业:一项项亲民举措回应民生心声
让人人享受基本生活保障。五年来,长安区率先建立起了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最终目标。一方面,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民生政策措施,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建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保障特困群众的兜底制度,实现了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对象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面推进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达95%。另一方面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不断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一点登记、多点共享”的快捷服务,并每年开展再就业援助、春风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帮助城乡就业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让老百姓的生活充满阳光、尊严、幸福和希望。“十二五”期间,长安区新增就业近10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让民生阳光普照贫困人群。五年来,长安区扶贫开发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全面完成了50278人的脱贫任务。在全力推进扶贫工作中,长安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不断织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兜底网”,有效实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同时,以产业帮扶为突破口,推动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紧密融合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到村到户,有力增强了贫困村和困难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基本实现了从“扶贫产业”向“致富产业”的华丽转身。
公共服务: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目标全部实现
让优质教育资源遍布长安城乡。“十二五”期间,长安区坚持做到教育发展优先安排、教育经费优先考虑、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全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
保障。为解决上学难、入园难问题,长安区始终将更多公共财政投入到教育上,下大力改善教育条件,让学校成为一个地区“最漂亮的房子”,用公共机构的“节衣缩食”换取教育面貌的焕然一新。五年来,全区新建标准化公办幼儿园22所、改建公办幼儿园9所,启动了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16所公办幼儿园新建项目,改造提升中小学162所,大学区管理体制改革全面铺开,8万名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荣誉称号。
让每一位群众享受健康美好生活。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中心,长安区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抓好医疗服务和监管,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十二五”期间,先后完成了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改造和68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了街道全覆盖。总投资9.59亿元的区医院迁建项目是长安民生事业亮点工程,目前已进入内部安装阶段,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及预防保健、健康体检等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彻底改变城乡卫生资源短缺、卫生基础设施落后等现状,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状况明显改善,享受到更多健康红利。
让放心食品走进寻常百姓家。长安区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在抓好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的基础上,着力做好节假日等重要时段,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食品加工、流通、餐饮服务等重点环节和肉制品、豆制品等重点品种的监管,建立健全了信用体系、检测体系、监管体系和应急体系,加强了种养殖(植)、食品生产、流通及餐饮消费等环节全程监管,加大了粮油、蔬菜等领域整治力度。同时,持续抓好“小餐饮综合提升”、“四小”行业整治、“放心早餐”、“放心粮油”等惠民工程,让市民群众吃上安全健康的食品。
文化惠民:为老百姓生活添彩幸福增色
让文化成为群众幸福因子。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长安区,将文化惠民作为区域发展的万能钥匙,大力实施重点文化惠民项目,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综合文化站、文体小广场实现了全覆盖,农家书屋、农村文艺演出活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了政府“买单”的文化服务。据统计,五年来,长安区共举办城区广场文体活动50多场,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600余场,综艺演出300多场,农村电影放映38000余场,送书画春联5万余幅。如今,投资2亿元的长安文化广场巳建成开放,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等多门类场馆,将免费为广大市民提供书籍借阅服务,举办开展文物展览、非遗保护展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和乒乓球、羽毛球、台球、游泳等体育健身活动,为老百姓生活添彩、幸福增色。
让社区成为居民快乐家园。长安区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按照“一部三室三站一场”建设标准,由区财政投入5000多万元进行社区提升改造。截至目前,全区标准化社区达到了91个,初步形成了分布合理、规模适度、建制规范的城乡社区建设新格局。
五年来,长安区坚持以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以改革创新保障民生,以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打造出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阳光工程”、“放心工程”、“法治工程”等民生工程,不仅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而且化解了社会诸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缓堵保畅工程,在33处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2000余辆公共自行车投放的基础上,2015年全区又新增了20处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投放自行车1000余辆,辐射城区面积累计达到80余平方公里,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
——市场繁荣工程,已新建成城南新天地、澳堡时代广场等商业设施11万平方米,王莽、子午商贸中心建设和马王商贸中心旧楼改造已投入使用。
——残疾人康复工程,累计建成残疾人康复站19个,12个已投入使用。
——蔬菜进社区工程,实现22个社区绿色蔬菜常态供应,在人流密集区建立13个蔬菜供应亭,年均为市民供应蔬菜一千万斤。
——社区回迁安置工程,酒铺社区、古沟社区、耶柿社区等一批新型社区回迁工作已全部完成,兴隆社区万名群众已搬入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家园。
我们相信,随着长安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群众将会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全区人民也将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秦岭山脚下的“多肉”小镇
- 下一篇:长安区卫计局举办康复指导员培训班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