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王小虎>>正文内容

    (散文)老碗会

    作者:王小虎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3日 点击数:

     

     

    老碗就是大碗,碗口能扣住人的脸。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农村,几乎每家都有这种碗。但是,那时的老碗不像现在的碗那么细,那么透,那么好看,而是烧工比较低劣,碗相很差的粗瓷撇沿子碗。这碗听说是耀州窑烧出来的,碗壁一指头厚,胎坯子的陶土颗粒很粗并暗淡,釉子上的也不均匀还有流的痕迹,碗底粗得拉人的手。在农村供销社的门市部里,这种碗用草绳捆着堆放得老高,两毛一个挺便宜的。那时候人的油水少、饭量大,就是腰包的钱少。所以,这种粗瓷老碗便宜实惠、结实耐用,很受乡党们的欢迎。

    那个年代,农村和工厂一样集体上下工,人们聚散时间比较集中。由于整天都在一起,乡亲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关系很是融洽。到了吃饭的时候,大家就爱聚在一起,连吃带谝热热闹闹,用这种方式缓解人的压力和劳动的疲劳。特别是到了冬天,屋子里没有取暖工具,里外温度一个样,这时节老碗会是最红火的。人们一放工,撂下䦆头锨,舀一碗饭就出来了。天上的太阳正好升起一竿子高,晒到人身上很舒服。大家端着大老碗,圪蹴在避风向阳的墙根底下,一边晒着暖暖一边咥着饭,确实是一种享受。由于饭场子人比较多,大家就从家长里短到天南海北,有天没日头地谝开了。你要是碰上杠头,为个闲事都争得脸红脖子粗,唾沫星子能喷到别人碗里,但过后哈哈一笑还是好乡党。再就是老碗会上基本都是一个生产小队的人,队长也就借着吃饭的档口把当天的活路安排了。所以,有人就把这叫“老碗会”,给后人留下了永远的话头。

     

     

     

    老碗会虽然场合不大,但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也能折射出人间万象。不讲究的人一手端个大老碗,一手用筷子戳上两块黑面锅盔或者包谷面粑粑,碗里苞谷糁上刨一疙瘩酸菜,圪蹴在碾子或者碌碡上就开吃了。讲究的人,不管是酸菜、萝卜丝,即就是一坨辣子酱,也要端个小碟子放上,把势拿得很到。吃饭的时候,性子急的端起碗先用嘴挨着碗沿吸一圈,而且“吸溜”声很大,吃相过于夸张,似乎故意渲染气氛。而斯文的人让娃们给自己端个小椅子坐下,然后用筷子把靠碗沿的饭慢慢刨到一起,喝一口饭夹一筷子菜,细嚼慢咽吃得很悠闲。还有就是那时的人普遍怕露富,这可能是政治运动的后遗症。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话——“门上挂的席片子,屋里吃的油旋子。”所以,有人遇见改善伙食烙点白馍,就先在屋里偷偷吃完,这才作势端一碗苞谷糁,嘴里哼着“啷滴个当”出门上老碗会。但也有心底慈善、性情喜拉的女人做下好吃的,特别是用大锅熬的小豆米汤,红啾啾粘胶胶看着都好吃。她瞅着谁家有老人,就硬要人家取个碗满满给舀上让端回去,如果遇上推辞自己还不高兴。如今想起那个情景,仍然让人唏嘘不已,深感农村民风淳厚,乡党情意缠绵。

     

     

     

    饭吃毕,大多人都很惜乃粮食,有的用馍把碗里抹一遍,更有甚者干脆用舌头把碗舔得就像洗了一样,生怕糟蹋粮食。撂下碗,他们都不会马上回去,抽烟的掏出旱烟袋煨上一锅子,享受“饭后一袋烟,胜过活神仙”的舒服感觉。爱唱秦腔桄桄子的,就把老碗当鞭鼓子用筷子敲着,扯开嗓子吼了起来。那时候的农村人,睁开眼睛就是去地里劳动,把日头从东半个背到西半个,但心性乐观不搁事,穷日子过得很舒坦。现在,村里人都出去打工挣钱养家糊口,而且经济好了吃饭也七碟子八碗,已没有人把饭端出来吃了,老碗会也就成了“古老”的传说。(图片  薛战柱)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评论)涛声逐浪高--我心目中的画家卢涛…
    • 下一篇:(散文)上公粮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